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詩經(jīng)·大雅·崧高》硬釋直注

 牛百歲6 2018-05-24
申伯公是中華謝氏共祖炎黃的受姓始祖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由中國文化大儒孔子收編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500多年間的305篇詩歌?!洞笱拧分饕俏髦軙r期的詩,是周代史詩;《嵩高》一詩就是敘寫了申伯公為中華謝氏“共祖炎黃”的受姓始祖被授封全過程的史實,是最早記載中華謝氏淵源的原始歷史文獻,是一部西周南方邦國謝邑的開國史詩。
       《詩經(jīng)·大雅·嵩高》全文是——

       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zhí)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王命傅御,遷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有俶其成,寢廟即成。既成藐藐,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車乘馬,我圖爾居,莫如南土。賜爾介圭,以作爾寶,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邁,王餞于郿,申伯還南,謝于誠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謝,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于四國。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

      全詩共八章,開篇就以中岳嵩山雄偉高大的氣勢起興,點明申伯是炎帝后裔四岳之后,源出洛邑,成長在以炎黃二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融合之發(fā)源地的神靈環(huán)境中,是捍衛(wèi)周王朝美好江山的棟梁之材。

       詩一開頭就用性隆冬不凋、四時長見、有松之操的菘菜,和位于華夏中央的高山即中岳嵩山及嵩山頂峰名峻極峰比天高峻比天高貴的描述,使人不得不聯(lián)想到上古時神農(nóng)炎帝族從西北遷入黃河中游后,曾長期居住在嵩山與箕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從原始人群的游牧生活發(fā)展為種植五谷菜蔬的定居生活,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不得不聯(lián)想到炎帝族其中一支部落首領伯夷,崇拜山岳,號稱“四岳”;不得不聯(lián)想到第一個統(tǒng)一華夏各部落成為共主的天子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常游于嵩山之巔,至此這里成為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nóng)耕社會的發(fā)源地,成為炎黃二帝引領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走向了中華文明時代,成為華夏多民族相互交融之地,炎黃二帝也成為中華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各族人民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不得不聯(lián)想到周武王初滅商,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成為了周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這里的嵩山,譽為我國歷史發(fā)展的博物館,嵩山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這里地靈人杰,誕生了四岳之后甫和申,成為周宣王中興、繁榮昌盛、四方順安的支柱骨干。

       詩中言申伯其人,“亹亹申伯”,“申伯番番”,勤勉不倦能力強、勇武有豪情的申伯,論賢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于四國”;論才能,“文武是憲”,“戎有良翰”,能“揉此萬邦”;論功望,證討玁狁有國功,是“四國于番,四方于宣”的“維周之翰”;論貴賤,是炎帝后裔四岳之后,是王親國戚,是在朝的卿土;論宗法關系,是 “王之元舅” ,甥舅關系。申伯完全符合西周宗法用人制度的條件,是周宣王朝“我圖爾居,莫如南土”、“南土是保”的理想人物。

       《周書·武成》載:“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為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這宗法分封爵位制和井田制是西周王朝完備而成熟的治國大政方針。周武王建國后,大封同姓異姓國,初封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國15個,同姓國40個,也封異性國,對有大功的姜尚封于齊,后齊又分封申、呂等異性國?!秴问洗呵铩び^世》云“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

       西周的宗法分封爵位制度是把政權、族權、神權“三合一”的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是上層建筑;井田制是奴隸社會土地公有化制度,是國有化的經(jīng)濟制度,是經(jīng)濟基礎。在宗法制度下,奉行嫡長子繼承制,規(guī)定正妻所生長子為嫡,為大宗;支子為庶子為小宗。周天子以嫡長子為繼統(tǒng),始終是大宗,姬姓,無氏;眾庶子是小宗,姓不變,分封國、邑為氏。異姓有功的貴族,則通過聯(lián)姻成為甥舅,分封為諸侯,以土為氏,也納入宗法關系。周宣王元舅申伯“于邑于謝”就是申氏改封為謝氏,納入周王朝宗法關系的。《史記·夏禹下》云:“中國賜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古今印史》云“古者姓統(tǒng)族,族統(tǒng)氏”,“胙之土而命之氏”是古代天子建德之舉,到了實行宗法制的西周時代,“姓”與“氏”成為了周王朝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吨芏Y·地官司徒》云:“族師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則屬民而讀邦法,書其孝弟睦姻有學者。春秋祭酺,亦如之。以邦氏之法,帥四閭之吏,以時屬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眾寡,辨其貴賤、老幼、廢疾;八閭為聯(lián),使之相保相愛,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若作民而師田行役,則合其卒伍,簡其兵器,以鼓鐸旗物帥而至。掌其治令、戒禁、刑罰。歲終,則會政致事。”又云:“凡國之大事,致氏、大故、致余子,乃經(jīng)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薄豆攘簜鳌ば迥辍吩疲骸肮耪呷俨綖槔?,名曰井里。”《孟子·騰文公上》云:“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薄洞呵镒笫蟼鳌せ腹辍吩疲骸肮胖熳又螄T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以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薄吨芏Y·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睆囊陨线@些西周制定的典章制度看出,是根據(jù)血緣關系、親疏遠近關系和功勞大小確定起一套土地財產(chǎn)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的制度,利用冊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賜給受封的諸侯,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經(jīng)天子批準后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最底層的是束縛勞作在以“井”型為單位的土地上的無姓無氏的廣大奴隸和生活在國都近郊的以“田”型為單位的土地上的與王族同族的眾多平民們,使周人產(chǎn)生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的等級之分, 這樣自上而下的治權與族權合一,于是乎全國形成了一個以中央集權的周王室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由四周拱衛(wèi)的統(tǒng)一的等級分明的宗法政治結構和國家體系,“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保證了周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和國家的強盛。周王朝在實施宗法分封制和井田制同時,大力推行禮制,積善修德,和悅百姓,施善政于天下,人人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行為規(guī)范,天人合一,使政權不但得到族權并得到神權的配合,共歷三百多年的西周成為中華古典文明的重要時期,致使周王朝在中華歷史上統(tǒng)治了八百多年。

       為了保證周王朝中央集權的體制不受到威脅,維護對地方諸侯國的統(tǒng)治,防御四方夷狄的干擾侵犯,還在王畿外的四方建邦國設方伯?!吨芏Y·夏官司馬》載:“制畿封國,以正邦國”,“方千里曰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旬畿,又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外方五百里曰衛(wèi)畿,又外方五百里曰蠻畿,又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外方五百里曰鎮(zhèn)畿,又外方五百里曰蕃畿?!薄抖Y記·王制》云:“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敝袊鐣茖W院歷史研究所副編審邵蓓《西周伯制考索》說,“西周王朝針對殷商舊族、蠻夷異族勢力強勁地區(qū)設立方伯,由力量強大的地方諸侯,主要是姬姓王親和異性姻親諸侯出任,其權力主要體現(xiàn)在奉王命討伐反叛的諸侯及敵對戎狄方面”,“方伯從周王獲得的主要是征伐、監(jiān)督、祭祀,對所控制的諸侯國內部事務沒有管理權”,“周王任命地方諸侯之賢明者為諸侯長,管理一方諸侯之事,王親賜弓矢,可以征伐本方違背周王政令的諸侯,此類諸侯稱為方伯、侯伯、州牧”;文中還說,《詩·嵩高》“此詩所記周宣王之封王舅申伯于謝,掌管南方諸侯之事,申伯即為南方諸侯之伯長”,“鄭玄箋:亹亹然勉于德,不倦之臣有申伯,以賢入為周之卿士,佐王有功,王又欲使繼其故諸侯之事,往作邑于謝,南方之國皆統(tǒng)理,施其制度。時改大其邑使為侯伯。”清人李黼平《毛詩納義》云:“自共和時,荊楚漸張,故召穆公追荊至洛之役。宣王時,勢當又熾,南方諸侯必有畔而從之者,故加申伯為侯伯,以為連屬之監(jiān),一時控制之宜,撫綏之略,皆于此詩見焉?!?/p>

       《嵩高》此詩主要記述了周宣王賜封申伯于謝邑時,“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命”、“九命作伯”的全部經(jīng)過?!吨芏Y·王制》載:“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次國之君,不過七命;小國之君,不過五命?!薄吨芏Y·春官宗伯》又載:“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命,壹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瞎琶鼮椴?,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jié);侯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jié);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jié)。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亦如之?!?/p>

       詩的第二章是說周宣王承繼先王傳統(tǒng)和“維周“大業(yè),根據(jù)當時形勢要求,決策在南方建立邦國,選址在地處南方戰(zhàn)略重要位置的與周王族同族的伯爵級謝國,建造邦國的都城謝邑,并決定在周王朝內為卿士的元舅申伯去任南方邦國謝邑之主。為什么要選址在古謝國建謝邑呢?當今著名的謝氏歷史文化研究學者、江西寧都謝燕頡在《四探古謝邑的準確地理位置》一文中說,古謝國“北為申國,南為蓼國,東北是應、繒兩國,西北為呂國,東南為唐、隨兩國,西南為鄧國”,在這里新建的“古謝邑地理位置一目了然,古謝邑在申、應、繒、唐、隨、蓼、鄧、呂等國之腹地”。依此看來,古謝國的土疆是建立南方邦國的理想之地,再加上古謝國是和周王族同為黃帝后裔的伯爵諸侯國,改有甥舅關系的申伯為謝,更強化了周王族與宣王元舅申伯的宗法之宗情,更有利于謝邑邦國之主申伯為方伯去“揉此萬邦”,對四周諸侯國的監(jiān)控調制,防范南方楚夷的侵擾。

       于是,“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確定修造南邦謝邑之都城申伯宮室寢畝的宅基之地。根據(jù)“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眂以景,為規(guī),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這《周禮·冬官考工記》所制定的要求,先在古謝國土疆上選址,然后按照“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鯇m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jīng)涂九軌,環(huán)涂七軌,野涂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huán)涂以為諸侯經(jīng)涂,野涂以為都經(jīng)涂”的規(guī)定,在古謝國土疆上圈地建城。《周禮·夏官司馬》云:“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為九州,營國城郭,營后宮,量市朝道巷門渠。造都邑,亦如之。”如果謝邑城是為王之城隅之制,占地方九里;如果是為諸侯之城制,占地方七里;如果為都城之制,占地方五里。

       于是,王命“登是南邦,世執(zhí)其功“,鑒于申伯在朝內為官時,立有國功,論功該建邑城以獎之。“于邑于謝”后的謝邑為周南國聯(lián)邦制的諸侯國,由原來的伯爵級升為侯伯級了,又周禮王制“天子之卿視伯”、“及其出封,皆加一等”的申伯本人,也由伯爵升為侯伯爵了,按照西周宗法制定的“諸侯世子世國,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賜爵視天子之元土”的繼承法,改申為謝的申伯嫡長子孫世襲其爵位,庶子為其大夫,如有國功,可以賜爵,傳承“胙之土而命之氏”,繼承其事業(yè)而福祚長。

       《史記·三代世表》云“古諸侯以國為姓”,既然詩中已記載明白改申從謝的宣王元舅申伯的世子和庶子們“世執(zhí)其功”都有不同的繼承權,按照西周宗法規(guī)定,自申伯授封謝邑后就胙土為謝氏了,其嫡長子孫自然世代為謝氏了。但在探討謝源時仍有認為周宣王元舅申伯沒有改為謝氏,不是這首詩中都言“申伯”嗎;不是史上有稱謂“謝邑”為“南申”、其方伯稱謂“南申伯”嗎;“謝邑”不是周南國名,而是申國之都城,或曰是申伯之采地;而授封謝邑的宣王元舅申伯不是謝邑國君,仍是申國之君;申伯的嫡長子嫡長孫繼承的仍是申國之君位。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王賜申伯命”去謝邑初時,鄭箋云“申伯忠臣,不愿離王室”,但接受了“九命為伯”、“于邑于謝”后,如果申伯本人未“胙土”為“謝氏”,也沒有“生子為姓”謝氏,其世子也沒有“世國”謝邑,甚至130多年間的幾代子孫都沒有承繼為謝氏,直到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借道鄧伐申、呂、謝,并入楚疆后,四處逃散的申伯之后裔及其邑人,為了紀念和懷念謝邑才以邑為氏的;那么如是說,周宣王元舅申伯不僅抵制了古代天子賜姓命氏之舉,而且對抗了西周王朝以“姓”和“氏”統(tǒng)治人民的宗法制長達130多年,這個對抗王命可算膽大命大了。《周禮·王制》云“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胁慌e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津”,而且西周宗法制在邦國內設有“族師掌其族之戒令政事”,那么,這個不敬不忠不孝不順的申伯及其子孫至少早就該削地絀爵無氏了。還有,這130多年間幾代裔孫都沒有以謝邑為謝氏,按照“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個受封謝邑的周宣王元舅申伯怎么能配當謝氏始祖,而謝氏之源究竟在哪里哩?這些認知不無道理,不過都是把申國君主申伯和謝邑邦國方伯周宣王元舅申伯合二為一,把申國和謝邑邦國合二為一,把史上俗稱謝邑為“南申”以為是申國屬地或都城,或申伯之采地,把史上俗稱“南申伯”以為周宣王元舅是申國君主申伯,把《嵩高》詩中所寫的周宣王元舅申伯以為是申國君主申伯,把曾在王朝內為卿士視伯而后遷任為方伯仍習俗稱舊職的周宣王元舅申伯,以為是申國君主申伯,這些“以為”是把兩個不同諸侯國不同爵位的申伯混淆為一人而已。如果說古謝國是申國屬地,謝邑是申國之都城或申伯采地,那兩個伯爵國的土疆合起來就是方百四十里,或者方百二十里,即使申國升為侯爵級的南方邦國,其土疆也只有方百里,這是不合乎西周“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分封制度規(guī)定的;但從《嵩高》詩中交代的,并沒有說申國是“南國是式”“式是南邦”的邦國,而是“于邑于謝”的謝邑!《說文解字》注“邑,國也,尊卑有大小”,《康熙字典》注解“邑,又侯國稱邑”。當然這個“邑”不是“四井為邑”的“邑”,也不是“方五里”為都城的“邑”,而是加大古謝國土疆后改封給周宣王元舅申伯任南方邦國方伯其土疆有“方百里”的謝邑。按《周禮·王制》“天子之縣內諸侯,祿也;外諸侯,嗣也”所定,事實上申國國君申伯和周宣王元舅申伯應各是一人。宣王元舅申伯在周王朝內為官作卿士時只有“視伯”之爵祿,申國國君應是另有其人,其元舅申伯受命改申氏從謝為謝邑邦國方伯后,申國國君也是另有其人;據(jù)《汲冢紀年》載“平王奔西申而立”,說明申國是單獨存在的;也說明滅西周的申侯也不是宣王元舅申伯之宗子;更能說明宣王元舅申伯改申從謝只是其本人改申氏從謝,不是改遷申國從謝,更不是謝邑從屬于申國;也就是說明申國國君申伯和謝邑邦國任方伯的申伯各是一個人,各是不在一地的兩個諸侯國之君,各是兩個不同姓氏之祖。為什么《嵩高》詩中仍言“申伯”,改申從謝后史上仍有稱“南申”、“南申伯”,而不稱“申侯”或“謝侯”、“謝伯”什么的呢?因為其人本是申氏人,是周宣王元舅,是周王朝內任卿士,按周禮王制“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爵位規(guī)定,都為“伯”,故稱謂“申伯”;任周南國謝邑之主后為方伯,也是“伯”,遵從當時習俗,在王朝內為官的稱謂,外遷作官后的稱謂仍沿用在王朝時的稱呼“申伯”,故人們不改其稱呼為“謝伯”、“謝侯”什么的;而史上稱“謝邑”為“南申”是因王命謝邑為“式是南邦”“南國是式”申伯任方伯而冠之“南申”,襲用習俗稱呼其本人“申伯”、“南申伯”,算是一種當時人們親切之尊稱吧。而且申伯本人受封謝邑改申氏從謝后,周宣王可以說是用同姓諸侯的禮儀善待的,其禮遇之誠,規(guī)格之高,皆言于《嵩高》詩中。

       詩的第三章是王命申伯,“因是謝人”,謝邑的地方政權體制是“南國是式”“式是南邦”的周王朝之南方聯(lián)邦制的諸侯國;“因是謝人”,南方邦




《詩經(jīng)·大雅·崧高》硬釋直注

轉。謝燕頡

《詩經(jīng)·大雅·崧高》記載了申伯受封于謝邑之事,從此申伯被奉為謝氏元祖。事關重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如此,筆者不妨也發(fā)表釋與注,以供商榷。

崧高維岳——崧山高于四維的大山脈。(崧同嵩,中岳崧山,在河南;崧牧,古代四方首領。維,四維,東南西北四方。岳,高而大的山脈。)

駿極于天——險峻極頂上接九天。(駿,同峻,險峻,高的意思。極,極頂。天,九天。)

維岳降神——在為四維的大山脈中降臨了神靈。(降神,天神下界)

生甫及申——誕生了申甫以及申伯。(生,誕生。甫,申甫。申,申伯。)

維申及甫——只有申伯及申甫。(維,唯,只有。)

維周之翰——成為周王室的榮登高第者。(維,同為。周,周王朝。翰,翰登,即榮登高第之人。)

四國于蕃——四周的國家都從此走向了繁榮昌盛。(蕃,繁榮昌盛。)

四方于宣——四方之地從此有了宣揚和教化。(宣,宣揚教化。)

亹亹申伯——勤勉敬業(yè)的申伯。(亹亹,勤勉的樣子。)

王纘之事——所干的是關系王統(tǒng)繼承的大事。(王,王室,纘,繼承。)

于邑于謝——在謝邑建一座壯麗的城池。(邑,建城邑。謝,謝國,謝邑。)

南國是式——成為南方各國的立國模式。(南國,周朝都城雒陽南邊的國家。式,模式。)

王命召伯——周宣王命令召伯。(召伯,即召伯虎。)

定申伯之宅——選定申伯的府邸。(定,選定。宅,住宅。)

登是南邦——登基在這南方之邦。(登,登極。邦,國。)

世執(zhí)其功——讓其世代執(zhí)掌其功能。(世,世代相傳。執(zhí),掌管。功,功能。)

王命申伯——周宣王命令申伯。(命,命令。)

式是南邦——這模式為南方各國創(chuàng)建。(式是,建立模式。)

因是謝人——因為是古謝邑的臣民。(因是,因為是。謝人,謝國臣民。)

以作爾庸——作為你的附庸。(爾,你的。庸,附庸。)

王命召伯——周宣王命令召伯。(召伯,名召伯虎。)

徹申伯土田——圈定申伯的封地。(徹,貫徹。土,土地。田,田園。)

王命傅御——周宣王命令王國冢宰。(傅御,冢宰,王國家臣之長。)

遷其私人——遷入其地成為家臣。(遷,遷入。私人,家臣。)

申伯之功——申伯輝煌的功能。(功,功能,職能。)

召伯是營——讓召虎進行經(jīng)營。(營,經(jīng)營管理。)

有俶其城——修葺其城邑。(有俶,修葺。城,城邑。)

寢廟既成——寢宮廟宇已經(jīng)建成。(寢,寢宮。廟,廟堂。既,同即。成,建成。)

既成藐藐——建成后多么宏偉。(藐藐,同貌貌,宏偉。)

王錫申伯——周宣王賞賜給申伯。(錫,同賜,賞賜。)

四牡蹻蹻——四匹雄馬多么健壯。(四,駟,四匹馬。牡,雄性。蹻蹻,蹺蹺,健壯的樣子。)

鉤膺濯濯——掛在胸前的飾佩非常晶亮。(鉤膺,飾佩。濯濯,晶亮的樣子。)

王遣申伯——周宣王派遣申伯。(遣,派遣。)

路車乘馬——大路乘車小道乘馬。(路,大路。車,車輛。乘,乘座。)

我圖爾居——我規(guī)劃你的居地。(圖,藍圖,規(guī)劃。爾,你。居,居地。)

莫如南土——莫過于這南方火旺之地。(莫如,莫過于。南土,南方。)

錫爾介圭——賞賜你玠與圭。(介,玠,大圭。圭,帝王諸侯舉行禮儀的王器。)

以作爾寶——作為你掌國寶物。(寶,國寶,傳家之寶。)

近丌王舅——親近王位的國王舅父。(近,親近。丌,座墊。王舅,國王的親舅父。)

南土是保——南方將是國家的屏障。(保,堡,屏障。)

申伯信邁——申伯隨意邁步。(信,信步。邁,邁步。)

王餞于郿——周宣王親自到郿縣設宴餞行。(餞,餞行送別。郿,右扶風縣。)

申伯還南——申伯就要赴國返回到南方去。(還,返回。)

謝于城歸——謝邑之城從此歸屬于他。(謝,謝國謝邑。歸,歸屬。)

王命召伯——周宣王命令召伯虎。(王,周宣王。)

徹申伯土疆——貫徹落實好申伯的疆界。(徹,貫徹,勘定。土疆,國土疆界。)

以峙其粻——儲備好充足的糧食。(峙,堆得很高,儲備?;?,糧食。)

式遄其行——準備迅速出行。(式遄,迅速。行,出行。)

申伯番番——申伯一程又一程。(番番,次次。)

既入于謝——按既定路線進入謝邑。(既,既定。入,進入。)

徒御嘽嘽——步兵和衛(wèi)兵整齊。(徒,步兵。御,衛(wèi)兵。嘽嘽,整齊的樣子。)

周邦咸喜——周圍的國家都驚喜。(周,周圍。邦,國家。咸,都。喜,歡喜。)

戎有良翰——軍隊早有了良好的謀士。(戎,軍隊。良翰,良好文辭,謀士。)

不顯申伯——不須要顯赫申伯安排。(顯,顯赫。)

王之元舅——周宣王的大舅父。(元,最大,第一。)

文武是憲——文武百官都要遵守。(文武,文武百官。憲,遵從。)

申伯之德——申伯的盛德。(德,美德。)

柔惠且直——懷柔、恩惠而且正直。(柔,溫柔?;?,恩惠。直,正直。)

揉此萬邦——安撫萬國。(揉,反復擦搓,使物彎曲或變直,治理。萬邦,萬國。)

聞于四國——傳播四方各國。(聞,聞名。)

吉甫作誦——尹吉甫為此寫下頌歌。(誦,頌歌,詩歌。)

其詩孔碩——其詩境真切博大。(孔,孔窺,真切。碩,碩大。)

其風肆好——其風格旋律也非常奔放優(yōu)美。(風,風格,旋律。肆,奔放,非常。好,優(yōu)美。)

以贈申伯——用以贈送給申伯。(贈,贈與。)

這里可以看出,申伯作為國王的元舅、國家功臣,受封于謝邑。謝邑在崧山腳下,周朝都城在洛邑(即雒陽,今洛陽)之南,是國家的重要屏障。謝邑臣民從此附屬于申伯。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