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火車站北端曾經有座橫跨膠濟鐵路的人行天橋,老青島習慣叫它“天橋”,天橋位于云南路、泰安路之間。 據《膠澳志》記載,當時臺西鎮(zhèn)與市內因有青島火車站亙于其中,往來者必須繞道而行,交通非常不方便。膠澳督辦高恩洪根據市民強烈要求修建鐵路天橋的建議,對天津路至云南路一帶進行了實地勘察,認為“誠有筑橋之必要,爰即籌劃款項,興工建筑”。天橋的竣工使市鎮(zhèn)得以溝通,交通大為便利。 1931年,沈鴻烈就任青島市長,將“定庵橋”改名“國民橋”。因終究還是一座簡易的木橋,沒過幾年就已經出現(xiàn)安全隱患,1940年8月20日,“國民橋”終于在連續(xù)大雨中轟然垮塌了。青島市政府組織人力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重建,重建后的“天橋”,仍舊稱作“國民橋”。 1940年8月20日,《青島新民報》發(fā)文:國民橋(天橋)塌陷。 因其堅固程度依然存在問題,1947年5月,時任市長李先良重新設計了重建方案,在原橋址的南側又重新建了一座跨越泰安路和云南路之間的木質“天橋”,于當年的11月2日建成,并更名為“泰云橋”。 1947年11月2日:《民言報晚刊》報道:泰安路至云南路間木便橋修建竣工,命名為“泰云橋”。 全國解放后直至1968年底,為了根本上解決天橋的安全問題,青島市人民政府便決定拆除木橋,改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原址上新建拱型行大橋,長132.24公尺,寬5.38公尺,最高點10公尺,有三孔:主孔寬52公尺,邊孔寬15.3公尺,1970年5月,一座新式的“天橋”正式竣工啟用,定名為“躍進橋”。當年青島卷煙廠還出了名為“躍進橋”牌的一款香煙。 上個世紀舊城改造,隨著城市建設和鐵路運輸事業(yè)的發(fā)展,天橋也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于1991年被拆除,同時在原橋稍北開挖,建成了后期的“泰云地下通道”。 1983年,膠濟鐵路青島站段,正在回庫的一列火車。拍攝于泰云天橋上。 小時候會趴在天橋的最高處看火車從腳下隆隆駛過,遠遠眺望站臺上的人群,從天橋的水泥欄桿縫里,看從身下“呼呼”而過的火車,然后一節(jié)一節(jié)的數(shù)車廂,天橋消失已經二十余年了,曾經的那些玩伴、那些景象,是無數(shù)老青島人永遠的記憶。
|
|
來自: woshilaoniuba > 《青島風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