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我們都很清楚,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一對好朋友,管仲和鮑叔牙,曾經(jīng)一起做生意,管仲出的錢少,分紅的時候卻要多拿,別人都說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說,管仲只是家里困難,我自愿給的,管仲還幫鮑叔牙辦事,結果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不生氣,反而安慰管仲,這不是你的責任,是時機不對,管仲當了三次官都被罷免,鮑叔牙說管仲不是沒才能,只是沒遇到伯樂,管仲帶兵打仗,沖鋒在后,撤退在前,士兵們都瞧不起他,鮑叔牙卻說,管仲家里還有個年老的母親需要照顧。管仲聽說以后發(fā)出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后來管仲和鮑叔牙各自輔佐齊國的公子,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由于內亂,兩個公司都逃出齊國避難,齊襄公被殺以后,齊國無君,公子糾和小白都想回去即位,當時公子糾在魯國,小白在莒國,魯國一面護送公子糾回國,一面派管仲去攔截公子小白,管仲埋伏在小白回國的路上,一箭射中小白,管仲以為小白死了,就報告魯國,魯國就慢慢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哪知道那只箭射到了小白的帶鉤,小白騙過管仲,星夜兼程,先趕回齊國即位,就是后來的齊桓公。 鮑叔牙極力推薦管仲,齊桓公才任用管仲為相,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而且是毫無爭議的霸主。 那么問題來了,鮑叔牙和管仲有這么深厚的友誼,為什么會分別輔佐兩個人呢? 目前最可靠的解釋就是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鮑叔牙和管仲無論誰輔佐的齊國公子當了國君,兩個人都能有比較好的前程,事實也確實如此,這個也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釋。 但是如果以陰謀論來解釋管仲和鮑叔牙的行為應該更合理,其實中國歷史本來就充滿了陰謀,事情可能是這樣的: 鮑叔牙和管仲經(jīng)過商議,十分看好公子小白,于是私底下接觸,派管仲到公子糾這邊做臥底,公子糾有什么動向,小白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在回國爭奪國君之位這件事情上,公子糾和魯國派出管仲去攔截小白,這是出于對管仲的信任,因為管仲是公子糾自己帶過來的,而管仲與公子小白遭遇以后,管仲故意自己親自射箭,并且射中了小白,否則不會那么巧合射中帶鉤,然后告訴公子糾可以慢慢的回國。這樣小白當了國君,而公子糾最后被魯國殺死。 當然這純粹是根據(jù)《史記》記載的推測,并沒有文物或者其他的史書記錄,各位看官也可以不認同,這其中有幾個證據(jù)可以支持這個觀點,第一就是管仲為什么要親自射箭,管仲當時去攔截小白,不可能是獨自一人去的,帶了一隊人馬,為什么只有管仲射中了,一般不都是亂箭射死嗎?極有可能管仲先射,小白倒地以后管仲下令停止射箭,以管仲后來的成就不會連補一箭更加靠譜的道理都不懂。而且射中的可能不是帶鉤,而是事先穿好的鎧甲。 第二就是公子糾慢慢回國的事情,是管仲告訴魯國,魯國安排的,在春秋時期那個爾虞我詐的時代,誰不知道落袋為安的道理,所以公子糾應該快速回國,萬一發(fā)生其他變故呢。 第三就是小白當了國君,要求殺了公子糾,卻要引渡管仲回國,要知道,這可是殺自己的仇人,齊桓公能那么快就平復心情,一個是他大度,另外一個就是這是早就計劃好的。 以上只是陰謀論,但也不失為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個事件由于沒有文物和其他的佐證,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