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投資是一條“雙程路”,你預期某類期貨價格會上漲,你可以做“多頭”;你判斷它會下跌,也可以做“空頭”。只要看得準,漲跌都有機會賺錢。說期貨交易是項“考眼光,賺差價”的生意亦未嘗不可。但就期貨交易的社會功能而言,它可供制造商、貿易商、大用家、財經機構及投資者在商品價格波動不定的情況下,使自己的成本不致升高,利潤避免縮小。商品的供求規(guī)律就是:供不應求價格就漲,供過于求價格較跌。而有效運用期貨對沖,則“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 1988年,臺灣“中央銀行”為了減低對美貿易順差的賬面數(shù)字,不惜動用50多億美元,買入了300余噸黃金。而這段時間,正值世界經濟低通脹時期。由于美元利率調升,油價疲軟,白金不振,國際沖突“熱點”如阿富汗、兩伊、西南非、柬埔寨及中東等紛紛降溫,美蘇關系改善,顯然不利金市多頭,故此金價驟降,跌至目前只有380美元一盎司左右。即使臺灣財經當局是以平均價430美元一盎司買入,1000多萬盎司連利息計其虧損已達6億美元以上。 如果財經當局善于運用期貨對沖利器,由美國輸入實金的同時,考慮到世界通脹率低,黃金價格向下居多的基本走勢,而陸續(xù)在高價位賣出與實金采購數(shù)相當?shù)狞S金期貨合約,如1988年頭五個月即可建立52700張空頭合約,作保本打算,國際金價跌多少,空頭合約就賺回多少。這樣,既可以使外貿順差的賬面數(shù)字不會大得令老美“刺眼”,又可以彌補金價下跌帶來到本息損失,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不這么處理,圖虛名而招實損,策略上的考慮要以外匯的損失為代價,值得嗎? 對期貨交易。不能只看到其供給投機者“賺差價”的一面,而忽略它供投資者“避風險”的更重要一面。這樣才能理解期貨交易的真正功能。 文章轉載自《期貨決勝108篇》 內容略作調整,涉及版權可聯(lián)系管理員 長按即可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