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一例黃疸病例的“中醫(yī)會診”實錄 —— 你以為黃疸只有陽黃和陰黃嗎?

 笑瞧流水 2018-07-23

導讀:像這樣的中醫(yī)會診,在當今中醫(yī)界怕是很難看到了吧?!



“治黃疸應從多方面考慮”!豈獨黃疸,臨證之際,其它疾病亦何嘗不應如此!


本案發(fā)病五年,證情復雜,經過中西醫(yī)各種方法的治療,仍未見轉機。黃疸持續(xù)年余,始終不退,反日漸加重,臨床表現(xiàn)又寒熱錯雜,虛實互見,可謂疑難癥。


但是討論者卻能從錯綜復雜的證候中,圍繞黃疸這一主證,通過對陰黃、陽黃和其它疸病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的對比分析,去偽存真,最后抓住疾病本質——血郁于肝、濕熱郁于脾,用調氣活血,清利濕熱而兼顧脾胃之法。


由于其處方嚴謹,用藥活絡,故能藥到病除,沉疴立去。


特別是黃堅白醫(yī)師的一段精辟分析,對黃疸一病,可謂目無全牛,值得精讀。



 病例介紹 



患者陶xx,女性,24歲,北京人,病歷號52895,于1959年10月21日因右上腹疼痛間歇發(fā)作四年余而入我院外科。


患者于1955年7月突然發(fā)生右上腹持續(xù)性劇烈絞痛,陣發(fā)加重,放射至左右肩及右腰后背,伴有嘔吐,吐出物為未消化之食物及黃水,大便色黃綠,尿色稍黃,無寒熱及黃疸,服止痛片后逐漸緩解。


1956年曾有類似發(fā)作二次,1957年則每日均發(fā)作,伴有惡寒發(fā)熱。


1958年1月22日因劇痛難忍而入某醫(yī)院住院,診斷為“膽囊炎”,而施行“膽囊摘除術”,膽囊內有蠶豆大小之結石一塊;


次日,發(fā)現(xiàn)引流管內無膽汁流出,并出現(xiàn)黃疸,再作手術引流,黃疸始退,于6月底痊愈出院。


但至7月底又有右上腹疼痛,伴寒戰(zhàn)高燒,惡心嘔吐,黃疸,尿紅茶色,大便灰白等癥,經用抗菌素而癥狀消失,以后于1959年3月、5月、7月均曾有類似發(fā)作。


體格檢查:面目稍黃,右上腹有膽囊手術切口疤痕,腹壁軟,無壓痛,肝大在右肋緣下1厘米,脾未觸及,墨菲氏征及波阿氏征均陰性。


肝功能檢查:血膽紅質總數1.35毫克%,黃疸指數15單位,麝濁11單位,麝絮(+),腦絮(+)。


治療經過:


入院后,因患者有黃疸,時時發(fā)燒,食入作脹,惡心嘔吐,胸痞不舒等,診為“肝郁失疏,濕熱內阻”,治以清利濕熱,疏肝和胃之劑(四川金錢草及加味排石湯等)。


黃疸稍減,一月后又復加重,迄今已一年三個月,黃疸始終持續(xù)不退,且有逐漸加深之勢。


曾請北醫(yī)三院外科會診,同意診斷為“肝膽管泥沙狀結石,可能有膽汁性肝硬化”,建議手術治療,但患者拒絕手術。


在治療過程中曾歷用“膽敵”,毛茛外敷,明礬、乳清酸、硫酸鎂、胰島素、葡萄糖、肝精、維生素B12、硝石礬石散、青礬散,以及針刺、按摩等療法,均無明顯療效。


在中醫(yī)湯藥方面,除清熱利濕法(如茵陳蒿湯加減)之外,曾用緩肝理脾之劑,最初精神食欲均好轉,黃疸稍減,但以后又增高。


1960年11月因勞累過甚,黃疸及諸癥均漸加重,故請內科會診討論。


會診時情況:


顏面黧黑,目深黃,有痤瘡甚多,時有鼻衄,口干苦,不思飲,納食不香,無惡心嘔吐,心煩熱,右脅痛,胸悶脘脹,大便每日一二次,溏薄,色較深,尿黃赤灼熱。月經較遲,色黑。


脈象沉細,左脈帶澀,舌苔薄凈,質略紫黯。


血膽紅質總量7.2毫克%,黃疸指數76單位,凡登白直接快速反應,白蛋白3.6克%,球蛋白3.6克,麝濁30單位,麝絮(+++),腦絮(+++)、谷草轉氨酶715單位,尿膽原弱陽性,膽紅質陽性,尿膽素陽性,糞膽元及糞膽素均陽性。



 會診討論 



張光華醫(yī)師:


患者為一黃疸病人,其臉色黃黯如煙熏之色,結合其脈象為沉細澀,以陰陽分之,應該屬于陰黃。



俞榮青醫(yī)師:

   

患者臉色黯黑,黑中有黃,臉部座瘡甚多,鼻衄,大便溏軟,脈沉小細澀。


澀為血枯,手術后體虛,病久其氣必虛,故其病在里屬虛證。


尿紅,口苦說明“肝經有火”,結合其沉細澀之脈及溏便等癥,則為“虛火”。


口干不思飲,胸悶等均為濕象,以寒熱來分還是偏熱,因而我認為辨證應為“脾胃濕熱,肝膽虛火”。


此外,患者手指尖涼,腰酸,可能是病久已傷腎,女勞疸者面黑為傷腎?;颊吣I陰不足甚為明顯,但腎陽亦虛,可以說是“陰陽俱虧,陰甚于陽”,治療應從健運脾土,瀉肝膽火,并滋肝腎之陰著手。



陳可冀醫(yī)師:


此患者為一黃疸癥,病位在肝膽、脾胃,其特點為:


1. 病程長,但胃氣尚強,食量尚不算少。


2. 目黃帶青,為土木之氣并見,是不好的現(xiàn)象。面色帶黧黑,為陽明之氣弱。


3. 月經不規(guī)則,常落后。


4. 既往治療用清熱利濕藥后曾收到一些效果。


目前黃疸為持續(xù)性,肝區(qū)痛,上腹部脹滿,肝病,氣病善痛,肝氣郁結則病痛脹。


另外,氣濕交結,是否會產生結石?


我認為病人基本上屬陽黃,可以從腹部四肢皮膚如橘子黃色見之,脈象沉小細,為陽黃開始轉入陰黃之兆。


在治療方面,目前用大劑清熱利濕之劑似為不宜,會更傷陰,宜理氣化濕,佐以淡滲,土木并治。


建議用三法:1. 越鞠合左金加茵陳;2. 逍遙合平胃去歸芍加淡滲藥;3. 好轉后改用柔肝健脾法。



施奠邦醫(yī)師:


黃疸的種類很多,但主要為陰黃、陽黃之別,可以從皮色明暗來分,病因為寒濕或濕熱引起。


陰黃一般多為氣血俱敗,虛寒之證,但也有認為不論陰黃、陽黃都有濕熱者。


該患者之癥偏于濕熱,為陽黃之象。既往發(fā)黃很明顯,近來變暗,且口干苦,尿黃赤,大便黃,心煩熱,脈數,均偏熱象。


在病初起時右脅痛,惡寒發(fā)熱,當時可用四逆散。患者作過手術,手術對人體氣血虧損可能有一定影響,病久則入血分,見于舌黯,口干不思飲等。


從臟腑定位而言,為肝經病。肝氣不疏,久之克土,致腹部脹滿,肝主疏泄,不疏則大小便不通利。


目前治法宜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熱化濕法。是否可用四逆散合茵陳蒿湯加桃仁、紅花、丹參等活血藥?



胡春生醫(yī)師:


該病人為陽黃,有濕熱,其身上皮膚較光澤,癥狀亦偏熱象,病位是在脾、胃、肝三經,以胃中濕熱熏蒸為主,宜用茵陳蒿湯去大黃合淡滲之劑(如五苓散)亦可佐入疏肝調氣之味。



張光華醫(yī)師:


病人情況,據大家分析偏于陽黃,但如何解釋其脈象沉細小澀?



施奠邦醫(yī)師:


陽黃病人脈象應洪滑,但患者為沉細小澀,此為病久入里之故,且濕熱之邪郁于血分,使氣血流行不暢,故雖為濕熱陽黃而脈可反見沉細小澀,所謂“脈證互參,不可拘一”,這樣解釋是否妥當?請大家討論。



黃堅白醫(yī)師:


討論黃疸應該從多方面來考慮,黃疸雖有陰黃、陽黃之分,但不能局限于此。


所謂陰黃,是指寒濕發(fā)黃,可用茵陳四逆湯等方來治療;陽黃則指濕熱發(fā)黃,可用茵陳蒿湯或梔子柏皮湯等方來治療。


今患者有尿赤灼熱,心煩熱,口干苦,而沒有惡寒肢冷等癥,當然不從寒濕考慮,應該認為由濕熱引起。


但是,濕熱固然有,是不是主要的問題呢?是否應該用茵陳蒿湯或梔子柏皮湯加減來治療呢?恐怕不甚相宜。


從現(xiàn)在的證候來看,我認為其病之本質屬實證,但因病久兼有虛象。


其“實邪”當以肝經瘀血為主,兼有濕熱。


在《傷寒論》和《千金方》等古代醫(yī)書中都有論及瘀血發(fā)黃的記載。


患者有面黑,漱水不欲咽,鼻衄,肝腫大,脅肋久痛,月經延遲、色黑,舌質紫黯等均為瘀血之證,脈象沉澀亦因血行不暢之故,因而首先應考慮血郁于肝,其次則考慮濕熱郁于脾的問題,治療應從行瘀清利濕熱為主。



徐季含醫(yī)師:


該病人因病久而表現(xiàn)復雜,起病于濕熱為陽黃,朱丹溪認為諸黃均有濕熱,《金匱》中之方劑也多偏于陽黃,但有些黃疸既不偏陽,也不偏陰,如女勞疸,額黑,便溏面黑,足心熱,此為脾腎兩敗,很難治,可用豬膏發(fā)煎或滑石白魚散。


目前用大黃硝石湯,或硝石磯石散均不宜。


參閱病歷,以往有一段時期黃疸曾略減退,當時方中均用活血藥,故同意黃醫(yī)師的意見,宜活血行瘀化濕,兼顧脾胃,不用破血藥,少用燥濕藥。



 診療后記 



討論后,議定處方為:當歸12克,赤芍12克,川芎3克,丹參9克,五靈脂9克,夜明砂15克,青皮6克,香附9克,沉香曲6克,茵陳24克,梔子9克,連翹9克,木通6克


方義:


本方用四物湯去滯膩之地黃,加破癥除瘕、去瘀生新之丹參,這樣就變養(yǎng)血為活血之法。


五靈脂、夜明砂都入足厥陰肝經以行血活血;香附、青皮、沉香曲則行肝脾之滯氣,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


由于濕熱內郁,故用茵陳蒿湯,去峻下之大黃,以免損傷脾氣。


另外再加連翹以清熱,加木通以利水,使?jié)駸嵊邢滦兄贰?/p>


所以本方可以使氣調血暢,濕熱之邪不復郁于血分,邪去則正氣不傷,這就是立方的大意。


服藥后:


服上方六劑后,食欲明顯好轉,不厭油膩,尿量明顯增多,色較前淡,全身松快,精神好轉,以后即以上方前八味藥為基礎,其余藥物酌情加減,未加用其它任何藥物治療。


黃疸消退甚速,一個月后減退過半,二個月后已完全消除,肝功能亦均顯著好轉。


三個月后血膽紅質總量僅為0.2毫克%,黃疸指數6單位,凡登白間接反應,白蛋白4克%、球蛋白2.9克%、麝濁11單位、麝絮(++)、腦絮(+)、尿三膽均陰性,一般情況良好。


目前時有腹瀉,正在繼續(xù)治療觀察中。



呂維柏整理于1961年

發(fā)表于《中醫(yī)雜志》(3):26,1961

 


注:本文選摘自《疑難病案討論編》,張啟基、王輝武編,重慶出版社出版,1982年8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