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尖渚,俗稱江尖上。無錫話“上”讀“娘”,如大河上,小河上,駁岸上,江尖渚無錫人也俗叫江尖“娘”,簡稱江尖。這里曾經(jīng)是無錫北門外很有特色、很興旺的一個地方。這個三角形的小島很像一只尖頭朝西北方向的倒置的小腳粽子,地處北門外西北的古運河中段。 京杭大運河自西北而來,過黃婆墩(即黃埠墩。這里不說新開的經(jīng)過錫山的大運河)入無錫約兩華里,河水在江尖渚西北角分道,主流偏向東,在南岸的江尖渚陶缸市場和北岸北塘下的中國最大的米市間穿過(注),東行過蓮蓉橋、通匯橋(過通匯橋后有支流分別朝東北和東接通江陰和常熟的水道),南拐過大洋橋,東門亭子橋經(jīng)羊腰灣到跨塘橋后再偏向東南朝蘇州直奔而去;另一支流折向南,經(jīng)江尖西南岸流向西門橋,在西水墩(古名太保墩)西通梁溪河連接太湖,運河繼續(xù)南行到南門,折向東南,在跨塘橋與運河主干道匯合。 明代以前北塘一帶是一片沼澤,叫芙蓉湖,面積頗大,一直與北門外的運河相連,江尖渚即為芙蓉湖中的一個渚島。到了清代,從宜興運來的各種陶器,借著江尖渚三面環(huán)水處處碼頭的特點,裝卸極為方便,所以此處成為無錫陶器生意的集中點。渚上開設(shè)大批陶器行,到處堆滿缸甏,高如樓房,簡直就像無錫的“丁蜀鎮(zhèn)”,百姓稱此為“缸尖渚”。以無錫方言諧稱“江尖渚”,簡稱“江尖”。清代乾隆時,每逢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有“燈棚”盛會,各陶器店將缸甏疊成數(shù)丈高的寶塔形,缸內(nèi)儲油,入夜點燈,通宵不滅,稱為“寶塔燈”。民國初年無錫詩人秦頌石有詩曰:“浮屠七級疊銀缸,萬火齊明照十方?!?/p> 如今的江尖渚變成了美麗的江尖公園,雄偉的江尖大橋橫跨而過。被水包圍的尖形三角清晰可見。曾經(jīng)的運河南岸紅紅火火的陶缸市場和北岸那中國最大最繁榮米市的歷史場景,成為了無錫人無法抹去的記憶。 轉(zhuǎn)自無錫吳文化 部分節(jié)選自作者胡中凱 |
|
來自: 阿丁480 > 《無錫風土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