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屯到處都是背著GUCCI的國際小姐姐, 高檔小區(qū)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 連二環(huán)的胡同里都經(jīng)常冒出一句:你瞅啥,瞅你咋滴?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 來自世界的美食越來越多, 可是正宗的北京美食越來越少。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 街上放著各種各樣的流行音樂, 可是再也聽不到老北京的經(jīng)典國粹。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 網(wǎng)上頻頻爆出北京地鐵打架新聞, 可是那大多都不是北京本地人。 每到這個時候, 大北總是在想: 北京人都去哪兒去了? 大北京原來的樣子呢? 你們北京人房租都夠吃幾輩子的了! 看看各個企業(yè),各大單位,10個人里面有一個北京本地的那都是相當不錯的了! 北京人有點像大熊貓一樣珍貴,每次大北去面試的時候,他們都很詫異的問一句:您是北京本地的??! 北京作為一個快速發(fā)展的城市,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北京,為了夢想,為了錢,可是我們本地人能去哪里呢? 這就是生我養(yǎng)我的家?。?/p> 你們常常覺得是我們排外,如果你們的家鄉(xiāng)企業(yè),被外地人包圍,是不是有一種來搶飯吃的感覺,會開心嗎? 你們是不是一人5套房?。?/p> 北京的高檔小區(qū)有很多,高樓大廈很多,有種“安的廣廈千萬間”的感覺,北京的有錢人很多,但是北京本地有錢的人真不多,高檔小區(qū)走一圈,咱大北京的本地人真是沒幾個。 好多外地人一聽北京人,張嘴就來:你們北京的是不是有5套房! 看看這房價,一個北京工薪階層的人,確實買不起。 難道你老家沒有祖?zhèn)鞯姆孔訂幔?/p> 你們北京人都是不出去玩的嗎? 人擠人的故宮,邁不開腳的長城,恭王府,南鑼鼓巷,后?!?/p> 各大景點走一圈,逛一逛,好像找不出來幾個北京人, 北京人不去這些地方嗎? 我們也是去的,只是朋友來了,提出要求才會去,什么五一黃金周呀?十一黃金周了? 不如在家消停一會兒呢! 北京人吃不起這些的 北京是一個厚德載物的城市,美食也不例外,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那咱大北京可是一個美食之都。 在這里你可以吃到韓式拌飯,日式料理,泰國咖喱飯…… 但是北京人只認的是一份炸醬面,那才是老北京人夏天打開的正確方式。 我們老北京人除了面,那就是百吃不厭的鹵煮了。 比起哪些洋菜,我們還是喜歡這些, 外來的,雖然好,但是真正滋養(yǎng)老北京人脾胃的不過是簡簡單單吃了這幾十年的簡單飯。 大北京人是不上班的 北京的地鐵線,馬上突破20條了,每天的客流量突破1000萬,可是北京人占據(jù)的比例那是少之又少。 去百度問問北京的常住人口是多少? #2000萬+# 看看這個常住人口的分布。 地鐵很擠,北京很大,但是地鐵上真是沒幾個咱北京人?。?/p> 北京做為一個快速發(fā)展的一線城市, 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追求夢想,念書,討生活。 可是慢慢的淹沒老北京最為真實的樣子, 我們熱愛北京,我們想保護北京, 可是有時候又顯得無能為力。 老房子沒了,老建筑沒了,老文化也沒了…… 那我們到底在懷念什么呢? 大北覺得應該是這些: 出門稱呼“您”“請”是一種習慣, 打小的時候, 爺爺奶奶就告訴我們要: 講規(guī)矩,懂禮貌,看到長輩要叫人。 餐桌上有餐桌的禮儀, 飯,吃多少那就盛多少, 不能浪費, 吃飯的時候不能吧唧嘴。 這是家家戶戶的習慣, 也是老北京人傳承下來的規(guī)矩。 很多的人知道老北京人喜歡花鳥蟲獸, 但是不知道老北京人還有一個特點: 就是愛“貧”,這種貧,不是瞎貧, 可以逗哭你,也可以逗笑你的那種貧。 像小時候的劉星,像葛優(yōu),馮小剛, 他們才是真的貧, 貧的有文化,貧的有水平, 讓您開心。 以前的時候,老北京沒有這么多的高樓大廈, 大部分是四合院,小胡同, 誰家有個啥事,誰家有個苦,誰家有個過不去的砍兒, 整一個大院子里的人都知道,輪流著去安慰。 誰家做好吃的,從來不藏著掖著, 都是拿出來和小孩子一起分享的, 不止是老街坊鄰居, 誰家來個客人那也是熱心的很吶。 好吃的,好喝的, 全都給你拿出來, 生怕來家里吃不好,不開心。 說起文化人, 不提咱大北京,那是萬萬不行的, 現(xiàn)在的北京到處都是商業(yè)的氣息, 人人都想著更快速的去掙錢, 但是以前的老北京可不是這樣哦! 像老舍,海子,王小波,海巖, 錢鐘書,林徽因, 楊絳,梁思成,…… 這些或文化界的大咖,或建筑界的大咖,支撐起大北京整個靈魂,聽說當時鼓樓,東四那邊是他們當時談論的聚集地。 那時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有文化有風骨。 ………… 老北京的歷史太豐厚, 在流逝的時間里,在人們的記憶里, 我們真正的老北京人。 不需要用太多的高樓大廈做為名片, 一個稱呼,一份尊重,一份禮道, 這些才是老北京人真正的名片, 刻入老北京人的骨髓里, 經(jīng)常幻想90年代的北京城, 那才是我們的家鄉(xiāng), 可如今…… ? 撰文 | 俗女紙 |
|
來自: 昵稱33947563 > 《北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