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是《感甄賦》嗎? 愛好京劇的朋友都知道,《洛神》一劇是已故京劇名旦梅蘭芳的古裝戲代表作之一。1955年4月紀(jì)念梅蘭芳舞臺生涯50周年時,梅氏以六十余歲之高齡,猶曾重演此劇,并且拍攝成電影,使這一梅派名劇更加廣為人知。此劇從曹植夜宿洛川館驛,撫玩甄后所遺玉鏤金帶枕而睹物傷情開始,到次日于洛川會見已為洛神的甄后,甄后與之?dāng)⑴f事,歌舞抒情,并贈明珠作別為止。在歌舞中,將曹植《洛神賦》中所描述的洛神“忽焉縱體,以遨以嬉”等情景,以“竦輕軀,似鶴立,宛轉(zhuǎn)長吟”等典雅的唱辭,結(jié)合曼妙飄逸的舞姿表演出來,令人恍若在讀一篇有聲有色的賦,獲得極大的藝術(shù)上的享受。此劇是梅蘭芳根據(jù)明代戲劇家汪道昆的《洛水悲》雜劇,并且參考了曹植的《洛神賦》及唐宋畫家所臨顧愷之《洛神賦圖》等,自編為京劇演出的,毋怪乎受到梅氏特別的珍愛,同時它也使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就是曹丕的夫人甄氏之說廣為現(xiàn)在人們所知。
梅蘭芳的《洛神》本諸明人的《洛水悲》雜劇,而早在中、晚唐,詩人們已將曹植與甄后的戀愛悲劇作為典故寫入他們的詩作中。 對這一艷情故事最感興趣的是晚唐詩人李商隱。他曾作有《代魏宮私贈》及《代元城吳令暗為答》二首七絕,前者代魏宮人在黃初三年私贈曹植,表白甄后對他的情意,并安慰曹植的傷感;后者代擬魏元城令吳質(zhì)對魏宮人贈詩的回答,說明曹植對甄后并沒有非分之念。前詩題下有詩人自注云:“黃初三年,已隔存歿,追代其意,何必同時?亦廣子夜吳歌之流變?!币馑际窃邳S初三年曹植朝京師時,甄后已經(jīng)死了,然而作為追代前人的詩,不必拘泥于史實,不過是吳歌子夜歌之類表白感情的俚歌俗曲的變體而已。那兩首詩是: 來時西館阻佳期,去后漳河隔夢思。知有宓妃無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時。 《代魏宮弘贈》 背闕歸藩路欲分,水邊風(fēng)日半西曛。荊王枕上元無夢,莫枉陽臺一片云。 《代元城吳令暗為答》 前詩之“西館”,指曹植朝京師時被安置的處所,“漳河”則為流經(jīng)鄴都的河流。后詩前兩句用《洛神賦》“余從京城,言歸東藩”及“日既西傾,車殆馬煩”句意,后兩句用宋玉《高唐賦》中楚懷王于陽臺夢與“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幽會的故事。 李商隱其他詩中涉及曹植、甄后故事的還有《無題四首》“宓妃留枕魏王才”,《東阿王》“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dāng)時賦洛神”等等。中唐詩人元稹亦有“思王賦《感甄》”之句。 然而,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是怎么與曹丕的夫人甄氏聯(lián)系起來的呢?在《洛神賦》開端的小序中,曹植說得清清楚楚:“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jì)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币簿褪钦f,賦里的洛神是古代傳說中的洛水女神宓妃。在魏晉六朝的記載中,也從未見到過這洛神與甄后有什么瓜葛的蛛絲馬跡。直到唐代的李善為梁昭明太子的《文選》作注,才在《洛神賦》題下引了出于“某記”的一個故事,將洛神與甄后掛起鉤來。這故事的大意說:曹植早就鐘情于甄氏,但曹操破袁紹得甄氏,卻將她嫁給曹丕。曹植為之晝思夜想,寢食俱廢。后甄氏被郭后讒死,曹丕事后也有些后悔了。黃初中,曹植入朝,曹丕將甄后遺下的玉鏤金帶枕給他看,曹植見了不禁流下眼淚。曹丕就將枕贈送給他。后曹植朝罷返經(jīng)洛水,夜中在驛館里忽見甄氏鬼魂披發(fā)覆面而來,自稱早年也托心曹植,無奈不能遂愿。此枕是她的陪嫁,現(xiàn)在能到曹植手中她非常歡喜。她臨死前被郭后將糠塞在口中,現(xiàn)在披發(fā)遮面是為了羞于以此容貌重見曹植。說罷,她就不見了。不久,她又派人獻(xiàn)給曹植明珠,曹植以玉佩答贈。曹植感其情,“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后來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見到這篇賦,就將它改題為《洛神賦》。 王獻(xiàn)之書《洛神賦》(東晉) 由于這一條注文,就引起了千年來聚訟不已的一重公案,即洛神是否影射甄后,《洛神賦》是否原名《感甄賦》。一方面,宋人劉克莊、明人王世貞及清人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等等不斷對此說的荒唐無稽加以口誅筆伐;而另一方面,歷代的小說家、戲劇家卻又將它作為史實寫入小說、譜為戲曲,使這一艷史逸聞流傳得更為廣泛。清人宋長白還在他的《柳亭詩話》中為感甄之說提供證據(jù)道:“甄逸女將終,作《塘上行》曰:‘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旁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咏▊鳌镀焉懈∑计吩唬骸∑技那逅?,隨風(fēng)東西流。恪勤在朝夕,無端獲罪尤?!从闷湔Z以命題,不待遺枕之賚而始賦洛神也?!敝钡浆F(xiàn)代,郭沫若仍力主“感甄”之說,在他《論曹植》一文中說:“托夢薦枕,獻(xiàn)珠報佩云云,確實是怪誕,不近情理。但子建對這位比自己大十歲的嫂子曾經(jīng)發(fā)生過愛慕的情緒,大約是無可否認(rèn)的事實吧。不然,何以會無中生有地傳出這樣的‘佳話’?甄后何以又遭讒而死,而丕與植兄弟之間竟始終是那樣隔閡?”至今仍有一些學(xué)者以郭沫若的判斷為然,認(rèn)為曹植“對嫂子甄后曾經(jīng)有過愛慕之情,并在創(chuàng)作上有所反映,那該是十分自然的事”(見鐘優(yōu)民《曹植新探》)。 稍加推敲,在郭沫若作為有力的反證提出的三個反問中,只有第一個勉強(qiáng)可以成立。“甄后何以遭讒而死”,陳壽《三國志》中說得很明白,是由于郭后等并受愛幸,甄氏“愈失意,有怨言”,故被曹丕“遣使賜死”?!稘h晉春秋》中也說:“初,甄后之誅,由郭后之寵,及殯,令被發(fā)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養(yǎng)明帝?!倍柏c植兄弟之間竟始終是那樣隔閡”也完全是由于政治斗爭上的原因。曹丕對所有的兄弟全都猜忌刻薄,一概“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甚至還毒死了驍勇的任城王曹彰,并不獨(dú)對曹植一人“隔閡”而已。顯而易見,郭氏的這兩個反問都不足以證成“感甄”之說。至于其第一個反問,即“何以會無中生有地傳出這樣的‘佳話”’,也應(yīng)當(dāng)說是十分無力的。世人好奇,歷代多的是捕風(fēng)捉影、無中生有的傳說,此風(fēng)尤其以唐代為甚,難道我們能因為是“佳話”就斷定它們一定是真實的嗎? 其實,在李善注文所引的這一“佳話”中,本身就有三個破綻是絕難自圓其說的。一是說曹植早年曾“求甄逸女,既不遂”,而甄氏生于光和五年,長植十歲,在曹丕破袁紹納甄氏時曹植才十三歲,自然絕對沒有可能在此之前有“求甄逸女”之可能。二是說曹植在黃初三年入朝時曹丕“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并“以枕賚植”。固不論將亡妻遺物贈送兄弟之舉是多么荒唐,即以曹植同年所作的《應(yīng)詔》詩來看,他那次應(yīng)詔入朝,結(jié)果是“嘉詔未賜,朝覲莫從”。連曹丕的面都沒有見到,以至只能“仰瞻城閾,俯惟闕庭。長懷永慕,憂心如酲”,更哪里夢想得到乃兄有賜枕之寵?三是說《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是魏明帝見到后改作此題的??墒窃凇堵迳褓x》中,不僅小序中發(fā)端就稱“古人有言,斯水(指洛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賦中也只述及“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而通篇無一語涉及或影射“感甄”之說,若題作“感甄賦”豈非文不對題,令人莫名其妙?除了這三大破綻之外,劉克莊的反駁也堪稱一語破的:“果有之,(曹植)當(dāng)見誅于黃初之朝矣。”曹植在曹丕稱帝后始終危若懸絲,就在這次入朝的前一年,還曾因監(jiān)國謁者誣奏他“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而差點兒被處以極刑“暴之朝肆”,結(jié)果還有賴于母親卞太后從中維護(hù)才下詔“舍而不誅”。若他真有膽量在次年寫這么一篇表達(dá)對甄氏愛情的《感甄賦》,那確實是早就保不住腦袋了。 清代的考據(jù)家胡克家,在其《文選考異》中為了否定“感甄”之說,認(rèn)為李善注本原來沒有這條注文,是宋人尤袤在刊刻《文選》時“誤取之耳”。這卻也不盡然。我們不僅可在唐代詩人元稹、李商隱、羅隱等人的詩中看到他們已將此事作為典故詠入篇章,在晚唐小說家裴铏所作的《傳奇》中,還有一篇意在證成“感甄”之說的小說《蕭曠》。大意述處士蕭曠自洛東游,夜遇洛浦神女,曠因問之:“或聞洛神即甄皇后謝世,陳思王遇其魄于洛濱,遂為《感甄賦》。后覺事之不正,改為《洛神賦》,托意于宓妃。有之乎?”神女證實了此說,又自述了與曹植間的往事,且說自己“為袁家新婦時性好鼓琴,每彈至《悲風(fēng)》、《三峽流泉》,未嘗不盡夕而止”。最后與蕭曠各賦詩而別。這里,除增飾了甄氏知音且好彈悲曲以豐滿其悲劇形象外,在其自述中還有一處對李善注所引作了修改。李善注所引說甄后是因讒而死,猶合史傳,在這里卻是“為慕陳思王之才調(diào),文帝怒而幽死”的,更進(jìn)一步突出了故事中愛情悲劇的主題。 從“感甄”之說不見于魏晉六朝而集中出現(xiàn)于晚唐的詩歌、小說中來看,無論《洛神賦》題后的注文是李善所為還是后人誤引,此說產(chǎn)生于唐代當(dāng)是沒有疑問的。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禮防比較寬松、個性相當(dāng)解放的時代,人們的想像力非常豐富,愛情故事為人津津樂道?!堵迳褓x》中的洛神既然被曹植形容得栩栩如生,其故事又旖旎動人,以至好奇的唐人忍不住要將那“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女神從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中拉得更接近人世一些。也許是洛神“潛處太陰”的可悲處境與甄氏同樣為人同情吧,同時又有虞舜二妃化為湘神的先例,于是洛神被附會成甄后,在《洛神賦》中附會出那一段悱惻纏綿的悲劇性的戀愛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