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粿”叫法的由來,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是潮汕沿海均有產(chǎn)鱟魚,鱟魚的形狀有點像鱟粿,也呈圓形,恰切地說,圓形的一邊有凸出似桃狀(平面),也就是很似帶尾的鱟肉,所以叫“鱟粿”。 第二個是故事,說的是從前有戶人家,家姑年邁無牙,不便咀嚼食物,以致消化不良,肚常“生風”。為了讓家姑可以吃下東西,這家的媳婦就用鱟汁做了一種象粿一樣的小食品,家姑吃后覺得不錯,身體也好了,鱟粿的名稱就從此叫開了。 制作方法: 以前,制作鱟粿,要浸米磨漿,然后按比例混和薯粉,和鱟汁盛在模具中,嵌入鮮蝦或肉碎,炊熟后,將粿取出,放在油鍋里用文火煎至粿心熟透,但粿面不黃不焦,撈出后加上適量的辣椒醬或豉油,就可進食了。 現(xiàn)在, 鱟粿經(jīng)過師傅不斷改進和加工,原來,主料使用番薯粉和大米粥制作,色澤上顯得較黑;現(xiàn)在,改為使用白米粥、面、生粉以及粟粉末制作,質(zhì)地比較有稠度,柔滑軟澗,色澤比較潔白雅觀。在醬料方面也大有改進,原來只使用辣椒醬油,現(xiàn)在采用多種醬汁調(diào)和,更突出了地方風味。 還有一個關(guān)于鱟粿的傳說 從前,潮陽縣城有一戶人家,婆婆年老,牙齒全脫落完了,成為“無牙老姆”。俗話講:“活到九十六,還要雙腳和雙目”。她老人家雖然眼睛還不很昏花,腳手也還便利,可是縱有雙腳和雙目,無牙也很不便呀!她硬的啃不動,韌的咬不斷,粘的嚼不爛,用餐的時候,只好揀些軟的、稀的食物,囫圇而吞。 “無牙老姆”的媳婦很孝順,她曾想過:俗話說,廳上交椅相輪坐。我將來也要做老人,要兒媳照料?,F(xiàn)在我是媳婦,怎可讓無牙的婆婆吃那些硬的、韌的東西?于是,她把婆婆喜歡吃的東西,如花生米、豬蹄等都熬得爛爛的,總希望婆婆吃得下,吃得多。但是,熬得太爛的食物,無牙老姆雖然吃得下,可是吃后并不很好;有時候,嘰哩咕?!歉埂吧L”;有時候,啤啤哺哺——便溏泄瀉。媳婦按照老習慣,煮“鱟鮭”給婆婆吃“消風”;泡“橄欖散”給婆婆吃“消食”。 但是,婆婆消化不良的情況,總是反反復(fù)復(fù),身體日見消瘦。媳婦又心疼,又著急,她想:這不是用藥能夠治愈的,要是有一種食物,婆婆不但喜歡吃,吃得下,而且吃后不會“生風”、“軟脾”就好了。
來源:汕頭美食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