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雞肋的問題,八面用鋒包括捻管技法。 善書者筆有八面,不善書者只有一面。 八面用鋒講的就是調鋒,而捻管只不過是調鋒中的一種技法。 捻管本多用于篆書,后來到張旭融入到草書中,顏真卿融入楷書中。比如張旭懷素的草書中都有捻管動作,張旭的很多。沒有多少人行書中會有捻管的技法,顏真卿董其昌二人字里偶爾有,還非常少見。 什么叫八面用鋒,我隨便舉個例子就明白。 鋒有八面,說的就是方向,因為毛筆是圓的,所以就有了上圖中那個方向圖。舉個例子,我們人站在一處地方,可以往無數個方向走,前后左右都可以,但是通常說方向,也只有八個方向,是從周易中來的。 說鋒有八面,不是實指,所以不要糾結這個詞。就像你指方向的時候絕對不會對別人說: 你要找的那個足浴中心在東偏南34°32′27.00〃。 上圖演示為禿寶蓋的草法,入筆為側鋒,行筆為中鋒,這就有了兩面,然后折筆換另一個鋒面,這就有了三面。 為何要折筆呢?就是為了保持中鋒的力量,如不折筆,寫出來就會是以下這種情況。 這就是筆力“虛”,外邊刺刺拉拉,這是筆病,歷代書法家沒有一個人會出這種情況,你看一百本帖,也未必會找出三筆這種情況。 如果想保持力度,就要調鋒,如不折,就只能轉,轉的話還想保持線條不虛浮,才會用絞轉,捻管,為的就是力度不虛,簡單理解:一個陀螺,無論你怎么抽,怎么轉,左搖右擺,也是中間那一點是重心。 這就是篆籀筆法。 類似這種,捻管絞轉,無論哪粗哪細,中間都是實的,不會出現一邊實,一邊虛的情況。 絞轉用鋒,就是用一圈,幾乎是用全了,一筆就可以叫八面用鋒。 但是,絞轉只是八面用鋒的一種技法。 米芾說智永用鋒有八面,你去看智永的草書,比較明顯,每個轉折的力度有沒有虛,每個轉折處的交代都非常清楚。 一個善書者,一定會八面用鋒。這個絕不是大書法家才能用出來,只要精心臨帖,會自己體悟出來的。 可能你們會看很多名家寫字,每一個筆畫寫完,或筆畫組合寫完,可能轉下筆,或者提筆再下筆,這就是調鋒的過程,你看動作沒用,不會知道他在干什么,要看懂帖才行。 看張旭的“別”字,這個用鋒的力度。按死了,還能散,能聚,這就是用手腕轉動,加上捻管來完成的。如“別”字后半段虛了之后又聚鋒把墨調實了,這就是捻管的動作。 你只有從帖中看出這些動作,才能看懂別人為何那么寫字,才能自己用出來。 這種用筆,不是刻意的,寫的時候回自然感覺有問題,自然調節(jié)。但是臨帖的時候一定是刻意練習的。 筆法的運用,從沒有哪種多,那種少的問題。 是根據自己的書風和用筆習慣來調整的,是一個靈活的問題。 無論怎么調整,都要保持“鋒”的彈性,和“實”。 如果一個字,用了一百種筆法,筆畫還“虛”,那就不如用一種寫“實”。 這就是專業(yè)和業(yè)余的區(qū)別。 業(yè)余的人只在乎形,看到張旭這個字寫成這種形狀,也模仿成這種形狀,不會去管“筆”,不看其中的筆法動作,所以無論怎么寫,水平也不會高。 如果肯放下心,去認真的思考幾個月,體悟幾個月,會勝過常人十年的“練習”。 注:八面用鋒≠八面出鋒,這是兩種概念。八面用鋒是米芾給智永的,八面出鋒是后人對米芾的總結。 如此文對你有幫助,點下關注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