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柏泉廿科甲第功名冊
座落于,武漢市東西湖區(qū)柏泉街老屋灣,原柏泉三甲張氏家族《張氏通族祠堂》,翹首綠蔭獨領風騷。桑海滄田,歲月流逝,莊嚴肅穆的祠堂早已不復存在;前廳,那塊引以自豪的“八省名宦 五世鄉(xiāng)賢”御賜金匾,連同前廂房里擺放的眾多牌匾:舉人牌匾、名宦鄉(xiāng)賢牌匾、烈女牌匾等一同被毀。現(xiàn)已成為柏泉三甲張氏家族(人們)永久的記憶、揮之不去的遺憾和惋惜!
據七十一歲,柏泉鄉(xiāng)西湖大隊的張世環(huán)回憶道:“大躍進那年(五八年)**教育委在嫘祖廟組建‘西湖小學’,因缺木料而拆祠堂。結果是,學校未建好,卻把這座清 · 雍正五年(1648年)所建,屹立老屋灣三百一十年,一個好端端的《張氏通族祠堂》連同諸多手稿書籍字畫,一起徹底毀掉了”。三百年來,祠堂數(shù)次整舊如初,最近一次大修是在民國一十八年。
武漢重型機廠超八級技工,八十四歲的張昌萬惋惜說道:“1943年我在老屋灣祠堂讀書時,校長、老師都是石渠先生,他除了教我們國文、算術、地理、自然外,還教高年級的英語。記得當年祠堂大門、大廳等都刷得很新。大門口外立有土地廟和紙藏(燒錢紙?zhí)帲緰艡诤蟮膬缮却箝T烏黑發(fā)亮。前院大廳,平常是我們讀書的地方,只要族中有事我們就放假。兩邊廂房內擺滿了各類御賜牌匾;形狀就像電影中,衙役高舉的“肅靜”、“避讓”的木牌那樣。在前廂房內整齊劃一,一塊塊插在石墩上。后院和廂房是供奉祖先,和珍藏先祖手稿、書籍的地方,后天井墻角木架上掛著一口半人多高的大銅鐘,其聲低沉而洪亮,只要一敲,四里八鄉(xiāng)都能聽見。那年,清晨黃家來人求救,后與孝感來的土匪干的那一仗,就是敲此鐘召集紅學會員們的。
祠堂宏偉高大氣派,二丈紅巖駁岸上的祠堂,幾十里外都能見到,祠堂前廣場中的旗桿有我一抱粗。大門屋脊上的四個獸頭,炯炯有神望而生畏。和祠堂相鄰的記事房,前大廳是族長處理日常事務接待族親的場合、中廂房設有食堂,招待族親和為族親辦事之人,后廂房供奉著紅衣菩薩(有人稱大仙)也是紅學會的香堂。此處氣場很大威嚴得嚇人。紅學會的香堂,平時很少有人進出,那是外人絕對不許逾越一步的地方,更不要說我們這些學生娃娃了?!?/div>
族親們均信奉紅衣菩薩,據說他靈驗得很。莫看他身穿紅衣,常年面壁而坐,每年秋收一過,他都會出來走走看看,對所有住房的房前屋后,柴堆雜草逐一進行巡查,發(fā)現(xiàn)火燭隱患就會及時消除。近百年來,在紅衣菩薩的佑護下,柏泉三甲張氏家族眾親們,月月歲歲戶戶平安。
自祠堂被拆后幾十年來,這宅基地,誰也不敢、也未曾動過,一直荒廢閑置在那里。直到本世紀初,一個不信邪的膽大妄為者,在閑置的宅基地上筑起一棟漂亮的三層樓,如人們所料,入住不到一年,就遭飛來橫禍,幾口人死于非命。從此宅基地,再度荒廢,一直擱置至今。
至于祠堂中那塊“八省名宦 五世鄉(xiāng)賢”金牌匾,張世環(huán)振振有詞道:“被孝感**劇團的**人趁拆祠堂混亂中盜走(在此不便直呼其名)。據說從匾上刮下的金鉑,足有八兩(半斤)之余重”。祠堂廂房內眾多的漆金的舉人牌匾,和后廳“玻璃柜中”那一大排供奉柏泉三甲張氏家族的列祖列宗牌位,也隨之一塊付之東流。
據《張氏家譜》和《張氏墨存》等古籍史料上記載:漢陽柏泉三甲張氏家族,從清順治三年丙戊科舉人張如榜(八世)起,至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科舉人張仁勲(十六世)止,窮鄉(xiāng)僻壤的三甲張氏一族,先后走出二十位舉人,兩位進士,縣令以上三十幾人,知府以上十幾人,巡撫兩人三任,足跡遍于除滿蒙疆青藏邊陲地區(qū)以外的中國所有省份。
為官的子孫大都遵守張士彥(七世)臨終前口述:“清白忠厚,不愛錢,做好官,尤以活人為念。宜緘默,毋自衿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擾民。惟謙惟和,以寬以恕”這條遺訓,大多數(shù)做得非常好,嘉慶年間族獲“八省名宦 五世鄉(xiāng)賢”的盛譽。
柏泉三甲張氏家族的父輩們常說:具有禪心俠骨之稱的東臺市安豐鹽場大使張仁芬(十六世),在他手上有枚“五世鄉(xiāng)賢 八省名宦 廿科甲第 百忍家聲”的印章,并有少數(shù)人見過;無獨有偶,前不久,我還真的在《漢淮源廟碑》上見到這方印(照片附后),想必是張仁芬當年親手鈴上的。這一發(fā)現(xiàn),有力驗證了柏泉三甲張氏家族橫亙有清一代,二百六十多年的這一盛譽。
《漢淮源廟碑》和“五世鄉(xiāng)賢 八省名宦 廿科甲第 百忍家聲”印 “五世鄉(xiāng)賢,八省名宦”御賜金匾的盛譽,和“百忍家聲”我在多篇文章中講述過,在此就不用再贅述了。今天作重講述“廿科甲第”這二十位舉人的科舉時間和脈系,集中統(tǒng)一作為史料備存。下面按照時間順序,從順治三年,張如榜率先開辟漢陽柏泉三甲張氏家族的仕途說起:
(1). 張如榜(八世)乃張士彥的長子,張三異的長兄,順治三年丙戊恩科舉人,官至廣東普寧縣令。
(2). 張匯升張如榜的族弟,順治三年丙戊恩科舉人(無徴)
(3). 張三異乃張士彥三子,順治五年戊子科經魁(第一名舉人)己丑科聯(lián)捷進士。官至紹興知府。
(4). 張伯琮,張三異長子,康熙五年丙午科第四十三名舉人,官至河南巡撫。
(5). 張?zhí)棍?,張三異次子張仲璜三子,康熙五十年辛卯恩科舉人,雍正元年進士,官至江蘇、山東巡撫。
(6). 張?zhí)剐?,張三異次子張仲璜五子,康熙五十年辛卯恩科舉人,官至云南按察使。
(7). 張?zhí)棺j,張三異長子張伯琮次子,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舉人。官至山西汾縣知府。
(8). 張?zhí)熘儯瑥埲愰L子張伯琮四子,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舉人。官至山西奉新知縣。
(9). 張?zhí)怪@,張三異長子張伯琮五子,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舉人。(早逝)
(10). 張蕓,張三異次子張仲璜五子張?zhí)剐荛L子,雍正十年壬子恩科十六名舉人,官至福建泉州同知。
(11). 張任莘,張三異次子張仲璜長子張?zhí)购巫?,雍正十三年乙卯第十三名舉人,官至河南懷慶知府。
(12). 張任燕,張三異次子張仲璜三子張?zhí)棍肜^子(張仲璜四子張?zhí)跪嫶巫樱┯赫暌颐频谒氖e人,官至山西汾州知府。
(13). 張任鄴,張三異次子張仲璜長子張?zhí)购?,雍正十三年乙卯科第四十七名舉人,官至河南鄧州知州。
(14). 張鼎,張三異次子張仲璜四子張?zhí)跪嫸?,乾隆六年辛酉科第三十八名舉人,官至云南文山縣知縣。
(15). 張任兿,張三異次子張仲璜四子張?zhí)跪嬮L子,乾隆九年甲子科第五十二名舉人,官至四川雙流縣知縣。
(16). 張莆,張三異次子張仲璜五子張?zhí)剐苋樱∈甓∶频谌嗣e人,官至陜西延安府知府。
(17). 張 堂(陸崶),張三異次子張仲璜長子張?zhí)购L子張任莠長子張先鎮(zhèn)繼子張遵榘長子。道光十二年壬辰科第三十八名舉人,官至國子監(jiān)修道堂助教。
(18). 張行簡,張三異三子張叔珽長子張?zhí)箍扉L子張任運長子張承晉長子張先振長子張榘純長子。同治六年丁卯科第十七名舉人,官至國子監(jiān)學正。
(19). 張治仁,張三異次子張仲璜長三子張?zhí)棺h長子張任佐長子張承詔長子張繼先長子張傳榘次子張行恕次子,光緒三十年甲午科舉人,(無徴)。
(20). 張仁勲,張三異三子張叔珽長子張?zhí)箍扉L子張任運長子張承晉三子張先授長子張榘經長子張行謙三子,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恩科倂科第三十八名舉人,(無徴)
至今,東西湖柏泉三甲張氏家族成員中,還流行著這樣一段諺語:“垸子灣當大官,老屋灣樹旗桿。嫘祖槽榨蔣灣馬,童聲瑯瑯繞三甲。”
辛丑恩科倂科鄉(xiāng)試第三十八名舉人試卷刻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