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為秦末黃石公所作,在漢朝被稱為天書。相傳黃石公在橋上扔下鞋子,三試張良,認定張良品行優(yōu)良之后,才把天書傳給他。后來張良正是憑借《素書》輔佐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基業(yè)。 這本書僅有一千多字,但是涉獵廣泛,除了安邦定國、軍事謀略之外,還有很多修身正己的法門。 其中講到,人雖然一樣負陰抱陽而化育,但由于性情稟賦各異,所以可以分為四種境界,這四種境界是衡量個人修行的重要參考,也為人們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第一層:自然境界 《素書》里講,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這是說,人們遵守綱常倫理,勤勤懇懇地勞作,沒有絲毫的背離,日夜相繼,只為生計奔波。這是人生的第一種境界。 他們近乎處于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下,遵守著基本的規(guī)矩制度,滿腦子想的都是溫飽,所有的努力都是指向生計和生活,和動物一樣,只為滿足口腹之欲,只為活著,沒有更高的追求,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 在老舍的《駱駝祥子》里,歷經(jīng)虎妞難產(chǎn),車子變賣之后的祥子,心灰意懶,混吃等死,就處于這一境界。 第二層:功利境界 《素書》中有言: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這類人就高于自然境界,他們開始在社會上謀求一定的地位和利益。我們大部分人都處于這一境界中。 無論是升學、考官、經(jīng)商,都是為了獲取個人更大的發(fā)展,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獲取更多的財富,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追求地位和利益并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但是依然要注意,天道“賞善罰惡”,人不能因為自己的欲望而為所欲為,一定要恪守底線,用符合社會規(guī)則的方式來獲得進步的機會。 第三層:道德境界 《素書》中有言: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這一境界的人又超過了功利境界,他們開始追求高于名利的東西,那就是仁愛。 如孔夫子所言:仁者,愛人。能夠設(shè)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去體貼愛護別人,能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 他們甚至能夠舍生取義,兼善天下。宋末文天祥兵敗被俘,卻寧死不屈,《正氣歌》永存于世,這類人的境界,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德境界。名利生死都已經(jīng)不能讓他們改變或者屈服。 第四層:天地境界 《素書》有珠璣善言,曰: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無為而無不為也。 這一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他們自身的品德早已與天地大道融為一體,他們智慧通達沒有固定的方式,他們參悟了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jié)。 他們與天下的一切生靈,世間萬象融洽無間,自然相處,天道被他們納入到自己的性情之中,他們內(nèi)心光明,如日月高懸,且在冥冥之中化育眾生,我們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的崇高和偉大,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精神邊界在哪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就是圣人。 |
|
來自: 千羽dbyv3bws05 >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