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鶴年 洪承疇像 在叛明投清的著名歷史人物中,吳三桂與洪承疇的評價頗有不同:前者是鐵定的漢奸賣國賊,后者降清后對滿清接受中華文明有一定的貢獻,明清易代中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歷史的倒轉(zhuǎn),某種意義上算得上民族的“救星”。 洪承疇走向歷史的前臺,利益于明末西北地區(qū)嚴重的流寇問題。造成西北地區(qū)流寇成群,關鍵是氣象異常,天災人禍,最終民不聊生。
最早出來收拾西北亂局的是三邊總督楊鶴。楊鶴,湖廣武陵人,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時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崇禎元年,民變四起,朝野上下都在流寇問題,方法當然都是 “打”。楊鶴的見解則很特別,認為造反的人并不是跟朝廷過不去,而是日子沒法過下去,“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今遼事甚急,倘若把老百姓給殺了,誰來保衛(wèi)國家呢? 楊鶴上任后,確實很有成果: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紅狼、小紅狼、點燈子、過天星、獨頭虎……西北有知名度的流寇頭子,幾乎全都歸降了。 但是,楊鶴的辦法只管了半年,因為他帶來的錢只夠花半年,帶來的糧食也只夠吃半年。老百姓不餓死造反沒多大意思,招安后還要餓死受招安同樣毫無意義。楊鶴把朝廷的錢花掉了,朝廷的大事又沒解決,崇禎皇帝一生氣,楊鶴便被發(fā)配袁州了。
洪承疇像 楊鶴的失敗,帶來了洪承疇成功。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進士。崇禎四年(1631)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 洪承疇對流寇問題的成因,與楊鶴的觀點基本一致。但在方法,則正好相反。楊鶴認為,老百姓造反是因為沒有糧食,先要解決“糧食問題”。洪承疇認為,老百姓造反確實是因為缺糧,但先要解決 “人口問題”。老百姓減少了,糧食的需求就會下降,剩下來的老百姓自然就不會造反了。 所以,洪承疇上任后就拼命殺人,不投降的殺掉,投降的也殺。洪承疇的方法還真管用,一年多之后,三大民軍幾乎被消滅殆盡。 洪承疇還成功地俘殺了高迎祥,挫敗了李自成。沒有他,大明王朝早已倒塌于民軍。 但是,明朝的內(nèi)憂外患是同時存在的。洪承疇這樣的人太少,外患壓倒內(nèi)憂時,朝廷不得不讓洪承疇改地方救火。 崇禎十一年(1638),清軍連下華北四十多座城池,攻入了山東濟南,直到次年三月才返回遼東。危急關頭,崇禎皇帝不得不將在西北戰(zhàn)場與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的洪承疇等,全部調(diào)往遼東。李自成、張獻忠等,趁勢做大,直到攻破京城,崇禎皇帝被迫自殺。 孝莊文皇后 崇禎十五年(1642),明清大決戰(zhàn)中十三萬明軍全軍覆沒,洪承疇投降了滿清。 順治元年(1644)四月,洪承疇隨清軍入關,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nèi)院佐理機務。洪承疇宣導儒學,為滿漢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還建議清廷,沿襲明朝典章制度,接受元朝的經(jīng)驗教訓,避免滿、漢之間的分裂。 王朝鼎革之際,洪承疇以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社會的震蕩。洪承疇,民族的大奸巨惡,還是民族的危難救星? 但是,在清廷的眼里,洪承疇只是一個可用不可信的人。盡管享有“開清第一功”之譽,并未受到特別的重用,死后仍被載入《貳臣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