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總是對知識保有好奇心,對學習保持熱情,這是我對她成長過程中較為滿意的一點。究其原因,我認為是注重兒童早期科學精神培養(yǎng)的結果。科學精神強調的探索、實證、創(chuàng)新等精神內涵,對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非常重要。 順其自然 從廣泛閱讀科普書籍入手 科學精神說起來很高深,實際上很寬泛,表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科學教育不用過于追求深度而應重視廣度,讓孩子了解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廣博,成為一個見多識廣的孩子。 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就注意給她選擇一些科學性、邏輯性和可讀性兼顧的讀物,涉及自然、物理、人文、科技、化學等方面的書籍。比如《看里面》立體書、《第一次發(fā)現(xiàn)叢書》手電筒書、《科學探險手記》拼插模型書,以及《神奇校車》《自然圖鑒》等等,這些都是既好看又好玩的童書。 現(xiàn)在市面上適合兒童的科學啟蒙讀物非常多。這些書籍通過奇特的想象,用孩子的視角緊緊抓住他們的好奇心,并且把多個門類的科學知識都涵蓋在里面,給孩子最初的世界打開了一個精彩紛呈的科學樂園。 各類百科全書也是家里必不可少的。孩子小時候可能看不懂這些書,在孩子提各種問題的時候,家長可以當作工具書來翻閱。慢慢地,孩子會養(yǎng)成有問題去書里查找答案的習慣。 女兒5歲時,我們逛書市淘到一本《古希臘羅馬神話》繪本。她非常喜歡這本書,里邊有許多英文的名字和注釋。她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纏著我們給她講。小學階段,女兒收集齊了10多本《古希臘羅馬神話》繪本,對里邊的100多個神的英文名字倒背如流。她還畫了許多思維導圖,標注眾神們之間的關系。當時,我有點擔心她看“閑書”耽誤太多時間,就要求她每天只能看半小時,然后抽空用講故事的形式給我們講出來,以此培養(yǎng)她的歸納和表達能力。 女兒現(xiàn)在10歲,對各種門類的科學知識依然有著強烈的探索欲。在科學課上,她經(jīng)常給同學們講解各種自然現(xiàn)象背后的原理。目前,她最愛看的是《博物》雜志,每月都盼著雜志寄到家。 相信孩子 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除了要從小多讀一些科普讀物,還需要多到自然與社會中走一走、看一看。對孩子而言,外界的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我的經(jīng)驗是,家長帶孩子到外面親近自然的時候,千萬不能著急。在外游玩時,家長往往有自己的計劃,可孩子卻常常會蹲在某些完全不起眼的角落觀察小動物。我的女兒就常常是這樣。 比如我?guī)游飯@,希望她多認識一些動物,她卻蹲在小水池邊仔仔細細地看了半天:“為什么魚在游動時不會肚皮朝上?”她還蹲在一叢灌木前發(fā)呆,我問她看什么,半天后她才回答:“我在看蝸牛能不能把全部身體縮進殼里?!彼€會突然在一張蜘蛛網(wǎng)前停下來,看蜘蛛怎么結網(wǎng)。 這樣一路走、一路停,我們的動物園游園計劃肯定不能如期完成,大人免不了會著急地不停催促,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仔細觀察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小生物,可能比馬觀花地游玩更有意思。我認為,孩子能從觀察自然現(xiàn)象、動物行為中獲得信息和提出問題,就是在科學精神探索和實踐方面邁出的可貴一步。 教育孩子要慢下來,蹲下來,要慢慢走,不要催,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觀察被大人們所忽視的世界,也許那里藏著更多的意外之喜。 言傳身教 父母要巧妙正確地引導 孩子的教育,離不開父母的引導。要培養(yǎng)有科學精神的孩子,父母要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作為成人,父母也應該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對學習的熱情,增加自己的自然科學知識儲備;同時,思考問題應該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嚴格的邏輯推理和證明,而不是主觀臆斷。這是父母給孩子的身教。 父母的科學素養(yǎng)還會通過語言影響孩子。孩子問的一些“無厘頭”的問題,父母也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去回答。比如孩子會問為什么哺乳動物都是四條腿,不長八條腿?為什么公狗和母狗的撒尿姿勢不一樣?……面對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要冷靜,知道正確答案的可以給孩子耐心講解,不知道答案不要胡亂回答,并告訴孩子怎么去找答案。 有一次,女兒看見水黽,問我這是什么昆蟲?我也不認識,但我告訴她,我們可以拍下照片,回去后在書本上或者網(wǎng)上尋找答案?;丶液?,我們在書里找到了這種蟲子的名稱叫水黽。女兒很有興趣地讀完了水黽的介紹,并滔滔不絕地給我講解。有觀察、有疑問、有答案,我為女兒的成長高興。當然,等孩子再大一點后,我們還要教她辨別知識的真?zhèn)?,學會質疑和查證,因為這也是科學精神的內涵之一。 主動放手 滿足孩子內在的需求 孩子從3歲開始接觸電腦,一直到現(xiàn)在,家里從沒有設限,雖然有時我看到她上網(wǎng)不是在學習,而是在擺弄東西或者放松自己,我產(chǎn)生了嘮叨幾句或命令的沖動,但都欲言又止。我想,我不能把她的任務變成我的任務,不能把她的事情轉化為我的事情,于是我裝作視而不見,見而不管,若無其事地從她身邊走過。我希望傳遞給她一個信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是給自己學的,不是給父母學的。 十一二歲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強,可能家長越督促孩子學習,孩子越不愛學習,甚至與家長作對。所有的人包括孩子,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自主發(fā)展的渴望,這是人的天性。也許正是因為我保持淡定,對孩子的學習適度引導,才使孩子平穩(wěn)地度過了青春期,沒有發(fā)生過親子沖突。因為相互的信任和溝通,她的微信朋友圈也一直沒有對我屏蔽。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個人有能力締造幸福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我的育兒信條是:相信孩子,放飛孩子,我們不是全知的父母,但一定要做有科學精神的父母。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教給孩子科學精神,才能讓她自己在科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文/程巧麗(九龍坡區(qū)謝家灣小學2021級家長) 圖/受訪者提供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255-256期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