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為你解讀的這本書是:《知行合一王陽明》,帶你了解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陽明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 01說到王陽明,他在許多人心目中那可是神人一般的存在,他繼程朱理學之后,開創(chuàng)的了“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認為只要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就能達到寧靜于內(nèi)、無敵于外的境界。他的心學影響力之大,弟子遍布明王朝各個角落。他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蕩平江西匪寇、平定寧王之亂、掃清廣西民族戰(zhàn)亂,可以說這一樁樁一件件都為他的學說蒙上了神秘主義色彩。在他去世的500多年中,把他奉為精神導師的偉大人物不勝枚舉,比如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等等都是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忠實粉絲,陽明心學也被譽為是帝王將相的必讀經(jīng)典。 那么,王陽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一生有著怎樣的奇遇,他是如何發(fā)現(xiàn)了知行合一奧妙的?威力巨大的知行合一在當時為什么沒有得到明王朝政權(quán)的擁護,反而多次遭到打壓呢?關(guān)于這些問題,通過這本書的解讀,我們將會為你一一解開。 02在開始講解這本書之前,先來了解一下作者:度陰山,他是著名歷史作家,北京大學歷史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理事,天下和書院講師。著有暢銷書《帝王師:劉伯溫》《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等經(jīng)典著作。他也是新時代“陽明心學”研究者和踐行者。在大學期間他便反復誦讀了王陽明的《傳習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他深信王陽明的事功與“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經(jīng)過十多年鉆研,才著成這部獨一無二的,從“知行合一”的角度闡釋王陽明人生的通俗全傳。作者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基礎(chǔ),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王陽明人生哲學,告訴大家“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以及我們?nèi)绾巫龅健爸泻弦弧薄?/p> 03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那么下面我就為你來詳細講述書中內(nèi)容。 要理解王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最關(guān)鍵的是明白這個“知”不是“知道”的“知”,而是“良知”的“知”。什么是良知?良知就是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王明陽認為只有遵循了內(nèi)心的良知,才能致勝決斷,達到寧靜于內(nèi)、無敵于外的境界。 也許你要問,每個人都有良知,為什么有的人會流芳千古,有的人則遺臭萬年呢?為何有人出類拔萃,有人卻碌碌無為?為何有的人是善人,而有的人就成了惡人呢?這些問題用王陽明心學來回答就是:“他們心中的良知被遮蔽了?!绷贾徽诒?,“知”和“行”自然不能合一,知行不合一的就導致人與人差距的顯現(xiàn)。本書講述了王明陽坎坷的探索悟道之路,以及他如何通過踐行“知行合一”獲得巨大的成功,學生滿天下的人生歷程。 04本書主要講述了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nèi)容:王明陽的前半生,探索陽明心學道路的坎坷多磨。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王家,當時在位的是大明帝國的第八任皇帝明憲宗朱見深,而王明陽的父親是當朝狀元,家里給他的期望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建功立業(yè)。 小時候的王明陽機敏聰慧,但卻不是一個有恒心的人。他可以今天研究道教,沉迷長生之術(shù),茶飯不思;明天就被“經(jīng)略四方”所吸引,整日排兵布陣,以求建功立業(yè);后天可能又被朱熹理學影響,希望成為一代圣人,影響世界。 可以說,王陽明的前半生是跳脫的,他遵照內(nèi)心的驅(qū)使,對各個領(lǐng)域都充滿了好奇,也都有所涉獵,但是卻從不能深入地去研究某一領(lǐng)域。就像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小孩,由于始終不能堅持深耕一個領(lǐng)域,結(jié)果也就是什么成果都沒有獲得。 05不過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年輕時候的我們又能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呢?王明陽的幸運之處在于,在他那個時代,他的家庭能夠讓他一直不斷地在嘗試新的東西,即便每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但也正是因為這些嘗試,讓他看清楚了什么不適合自己,讓他找到了自己內(nèi)心的堅持。就如我們常勸慰年輕人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先去弄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比绱艘粊恚K會找到自己正確的努力方向。 1492年,王明陽20歲的時候,終于遵從家里人的意愿,認真學習辭章,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八股文章。因為他本就聰明,所以很容易就通過了鄉(xiāng)試。不過,他卻在第二年的會試中以落榜收場,這可以算是他人生中第一個不順。六年后,王陽明終于通過了會試,正式步入仕途。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個光明的起點,或許在王明陽心中也是這么認為,但是前路的坎坷多磨讓他不能想像。 王陽明先是到工部實習,為威寧伯王越修墓。王越是一個靠軍功獲得爵位的文人,符合當時王陽明對自己仕途的美好幻想,他也希望能夠走上那個經(jīng)略四方的平臺建功立業(yè)。他很開心地完成了修墓的任務(wù),正巧蒙古進犯,王明陽向當時的皇帝上了一道討論軍務(wù)的奏疏,自以為能夠憑借自己的才華和熱忱,會得到朝廷重用。結(jié)果卻是被調(diào)到了刑部任職,每天的工作便是審核已被定性的案件,看是否有冤假錯案。在刑部的工作讓他看到了社會的陰暗面,書中是這樣描寫:
不光是環(huán)境,人心的善惡也讓王明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獄吏們將犯人的食物喂了豬,認為犯人遲早都是要死的,吃那么多沒用,而豬養(yǎng)肥了還可以殺了吃肉。這些事對他內(nèi)心的良知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也是他后來上九華山求佛的起由,他太痛苦以至于想擺脫俗物,超脫世外。不過事實證明,佛祖并沒有給他內(nèi)心的寧靜。真正讓王陽明身心皆得以寄托的心學,是在接下來的一場磨難中。 061505年,明王朝第十任皇帝朱厚照繼位,王陽明正在兵部任著不咸不淡的差事。由于當時宦官當?shù)?,大太監(jiān)劉瑾對皇帝甚至是朝政有著巨大的把控權(quán),很多大臣由于上奏“打虎”(消滅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宦官)被皇帝朱厚照廷杖。廷仗其實是朱元璋專門對付政府官員而設(shè)置的刑罰之一:把最煩在眾目睽睽之下按趴在地,用繩子綁住手腳,把褲子褪到膝蓋處,用粗重的木板狠狠地打犯人的臀部。當時上奏的地方官員甚至被拖到北京進行廷仗,王陽明出手了,他也上書了奏折,雖然不直指劉瑾卻也批評了皇帝,于是他被廷仗實施,關(guān)進了錦衣衛(wèi)大牢。 錦衣衛(wèi)大牢可是比刑部大牢更陰森的地方,在這里相當于等死,遙遙無期的牢獄,讓王陽明開始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兩年后,他意外被赦,雖是好事,卻被發(fā)配到了南蠻之地——貴州龍場驛站當站長。 07龍場驛站地處荒僻,蟲蛇眾多,瘴氣肆意,可以說在貴州龍場的生活是極為艱苦的。但正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王陽明發(fā)現(xiàn)許多自己從未發(fā)現(xiàn)的事實,他曾鉆研軍事、探索理學、浸染佛道、苦讀辭章,都是他那“野多為俗”的性格和“成為圣賢”的理想與現(xiàn)實世界的生死搏擊,現(xiàn)實世界總能把他的性格和理想打倒在地。不過他自己也注意到,每一次他都能站起來,并且比之前更為強大。這讓他堅定了身心之學的探索。 王陽明每天都以靜坐的方式,讓自己心安靜下來。他認為,這是聽天由命,但卻不是放棄,而是在我們無法改變事情時,保持淡然的心態(tài)。許多圣賢在面對這樣的惡劣環(huán)境時,靠的也是適應(yīng)環(huán)境。 于是,1508年一個春天的夜晚,王陽明從夢中驚醒說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圣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圣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xiàn)最真實的自我,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王明陽說:“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边@也就是陽明心學創(chuàng)立之初最核心的思想。 |
|
來自: 發(fā)fdko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