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 圣彼得堡的城名是根據(jù)彼得大帝所崇拜的德國圣人彼得的名字翻譯過來 的。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圣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以該城紀念彼得大帝。自 1713 年至 1918 年 3 月,它一直是俄國的首都。1924 年列寧逝世后,彼得格勒易名為列寧格勒,1992 年恢復圣彼得堡的舊稱。 區(qū)位 圣彼得堡位于涅瓦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但地形破碎,市內有 42 個小 島,通過橋梁連接。圣彼得堡河流湖泊星羅棋布,航運和水電發(fā)達,是俄羅斯重要的交通樞紐。 歷史 圣彼得堡始建于 1703 年,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歷史。1703 年,彼得一世打敗瑞典軍隊后,為了鞏固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地位,始建圣彼得堡。他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建造了彼得保羅要塞,并在此基礎上擴建為城。1825 年,十二月黨人在此舉行起義,反對專制政權,要求取消農奴制。 1905 年第一次俄國革命在此爆發(fā)。 1917 年 10 月,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 號巡洋艦炮轟冬宮,開始了武裝總起義,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創(chuàng)了人 類的新紀元。1918 年 3 月,蘇俄首都從這里又遷回莫斯科。1924 年列寧逝世后, 為了紀念列寧,城市改名為列寧格勒,“格勒”在俄語中為城市的意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圣彼得堡叫作列寧格勒,這里曾上演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1991 年 9 月 6 日,俄羅斯聯(lián)邦最高蘇維埃頒布法令,宣布列寧格勒恢復圣彼得堡舊名。1992 年 1 月,為了給城市重新命名,圣彼得堡市又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大多數(shù)人贊同改回圣彼得堡舊名。現(xiàn)在的圣彼得堡市在俄羅斯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綜合性工業(yè)城市,也是一座科學技術和工業(yè)高度發(fā)達的國際化城市。 地理 圣彼得堡地處波羅的海芬蘭灣東端的涅瓦河三角洲,是俄羅斯第二大城 市,面積 1439 平方千米,截至 2015 年年底,該市人口達到約 514 萬人。圣 彼得堡也是一座水城,它與水城威尼斯齊名,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稱。這座城市有 40 多個島嶼,還有 70 多條天然河流和運河流經。這里遍布橋梁,40 多個島嶼被幾百座橋梁連接起來,形成旖旎的風光。每天凌晨 2 點至 5 點 之間,21 座橋梁同時打開,讓輪船得以通過。每年夏季的夜晚,河邊總有許多前來觀看吊橋開啟的游客。 圣彼得堡的地勢比較低,海拔只有 1.2—2 米,這里的氣候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受海洋性氣候的控制和影響。這里冬季氣候寒冷,1 月的平均氣溫只 有-8℃左右,積雪期能持續(xù) 132 天,結冰期從頭一年的 11 月中旬延續(xù)至第二年的 4 月中下旬;但是夏季氣候溫和,7 月的平均氣溫為 17.7℃左右,年均 降水量為 585 毫米左右。圣彼得堡夏季的日照有將近 20 個小時,落日的余暉 能久久地映照在天際,這里的黃昏很短暫,黃昏剛過,紅日又再次冉冉升起。 這就是圣彼得堡每年初夏六七月間的“白夜”奇觀。 圣彼得堡為直轄市,是俄西北聯(lián)邦區(qū)行政中心。該市共分為 20 個行政區(qū)。其中市中心區(qū) 12 個,分別是:海軍部區(qū)、瓦西里島區(qū)、維堡區(qū)、加里寧 區(qū)、基洛夫區(qū)、科爾賓區(qū)、紅色近衛(wèi)軍區(qū)、莫斯科區(qū)、涅瓦區(qū)、彼得格勒區(qū)、伏龍芝區(qū)和中央?yún)^(qū)。郊區(qū) 8 個,分別是紅村區(qū)、克朗什塔得區(qū)、庫羅爾特區(qū)、 羅蒙諾索夫區(qū)、彼得宮區(qū)、濱海區(qū)、普希金區(qū)和帕甫洛夫斯克區(qū)。 經濟 近年來,圣彼得堡地區(qū)的人均 GDP 和生產總值均呈遞增趨勢。圣彼得堡擁有 5000 多個工業(yè)企業(yè),其產值在俄羅斯工業(yè)總產值中占相當高的比重,工 業(yè)品暢銷全國。工業(yè)以艦船、動力機械等制造業(yè)為主,不僅能生產大型原子能破冰船,還能生產各種車輛、電機和兵器。其次為化學工業(yè),生產過磷酸鈣、合成橡膠產品、塑料及其制品以及合成纖維等。紡織、食品和日用消費 品工業(yè)也很發(fā)達。工業(yè)所需電力來自附近的泥炭發(fā)電站以及沃爾霍夫河、斯 維爾河、武奧克薩河上的水電站。同時圣彼得堡是俄西北聯(lián)邦區(qū)的金融中心,信貸機構數(shù)量僅次于莫斯科,排在全俄第二位。圣彼得堡外匯交易所是俄羅斯五大外匯交易所之一。圣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交通樞紐,擁有俄羅斯最大的海港,經水路可通往國內外廣大地區(qū)。由北歐或東歐進入圣彼得堡都十分方便,北歐還可以選擇乘坐郵輪。此外,圣彼得堡擁有四通八達的航空、 鐵路、公路、地鐵等交通工具。 文化 圣彼得堡居民主要為俄羅斯人,其他居民有烏克蘭人、猶太人、白俄羅 斯人、韃靼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 由于地域、宗教、政體等種種原因,俄國直到彼得大帝改革時期才進入整個歐洲文化生活。彼得大帝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為俄國打開了通向歐洲的門 戶,以強迫手段將落后的宗法制俄國趕進了歐洲文化生活,形成了俄羅斯歷 史上的彼得堡時期。新首都彼得堡作為彼得一世瞭望歐洲的窗口,在俄羅斯歷史發(fā)展中具有無比重要的位置,它是俄羅斯走向世界的見證人,是俄羅斯 文化、科技和精神生活騰飛的象征。 作為俄羅斯文學繁榮的中心,圣彼得堡經歷了俄羅斯文化史上最輝煌的 “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它成為許多俄羅斯作家、詩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城和精神家園。偉大的詩人、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一生與圣彼得堡緊密相連。此外,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領域也涌現(xiàn)出大批世界級的藝術大 師。各種藝術形式的空前繁榮形成了背景雄厚、博大精深的俄羅斯文化。圣 彼得堡至今還保留著一些俄羅斯文化史上著名的集會場所,例如拉瓦爾文學音樂沙龍、卡拉姆津娜的文藝沙龍、“野狗”文藝咖啡屋、充滿文化氣息的“走 廊商場”、文學咖啡屋、培養(yǎng)文化名人的軍事學校、瑪麗婭劇院等。圣彼得堡 還是俄羅斯芭蕾藝術的故鄉(xiāng),芭蕾表演首次出現(xiàn)在俄羅斯是 17 世紀 70 年代,而從 18 世紀 30 年代起,俄羅斯和外國演員就頻繁出演芭蕾舞劇。1738 年, 在圣彼得堡成立了戲劇學校,后來改組為舞蹈學院。 旅游 圣彼得堡旅游資源豐富,與莫斯科相比,圣彼得堡更具皇家風范。它有 與城市歷史一樣長久的涅瓦大街,位于十二月黨人廣場上的青銅騎士是圣彼 得堡市標志性雕塑,還有冬宮、夏宮等優(yōu)秀歷史建筑。因為建在波羅的海東岸的涅瓦河口,整個城區(qū)分布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島嶼上,許多河流穿越而過, 別具水城風情,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由于圣彼得堡緯度很高,夏季特有 的“白夜”景色令人流連。 在伊薩基輔大教堂與涅瓦河之間,有十二月黨人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彼得大帝的紀念碑,這就是著名的“青銅騎士”雕像。它高 5 米,重 20 噸。 彼得大帝騎在騰躍的駿馬上,神情堅定。馬的后蹄踩著一條毒蛇,象征打敗了敵人。這座紀念碑于 1782 年 8 月 7 日彼得大帝登基 100 周年的時候揭幕。 紀念碑的基石上刻著:“獻給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于 1782 年夏?!逼障?金在自己的一篇敘事詩中將這座紀念碑稱為“青銅騎士”,從此以后,“青銅騎士”就成了彼得大帝紀念碑的代名詞。 冬宮現(xiàn)在一般被叫作“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 18 世紀中葉俄國巴洛克 式建筑的杰出典范。這座曾為葉卡捷琳娜二世私人博物館的豪華之地,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整體建筑包括冬宮、小艾爾米塔什、舊艾爾米塔什、新 艾爾米塔什以及國立艾爾米塔什劇院,氣勢雄偉,是圣彼得堡明信片上的建 筑。置身冬宮中,數(shù)量龐大的收藏品令人應接不暇,專門騰出一天的時間游覽冬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夏花園原為彼得大帝親自規(guī)劃的一座法式庭院,是圣彼得堡最璀璨的明 珠。在彼得大帝時期,這里是沙俄上層社會的社交場所,現(xiàn)在已經是市民和 觀光者的休憩場所。夏花園中最具特色的當數(shù)意大利大師創(chuàng)作的大理石雕像,幾十座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大理石雕像堪稱人類藝術的瑰寶。 普希金城又名“皇村”,在過去的 200 多年里,這里一直是歷代貴族們夏 天的居所。來到皇村,首先要到的自然是葉卡捷琳娜宮了,其中的“琥珀屋”以獨特的魅力而引人入勝。這座偏遠的巴洛克式雄偉莊園,曾被彼得一世贈 送給夫人葉卡捷琳娜,后來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下一代女皇伊麗莎白.彼得 羅芙娜的財產,并在之后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點綴下變得更加富麗堂皇。 喀山大教堂,位于涅瓦大街,建于 1801—1811 年。這個建筑的平面圖呈十字形,中間上方是一個圓筒形的頂樓,頂樓上是一個端正的圓頂。半圓形 的柱廊由 94 根圓柱組成,面朝大街,環(huán)抱廣場。柱廊前面矗立著俄軍統(tǒng)帥庫圖佐夫紀念碑和俄國陸軍元帥巴克雷.德.托利紀念碑,教堂里有庫圖佐夫墓和 1812 年打敗拿破侖的戰(zhàn)利品。 |
|
來自: 陸一2 > 《世界國家地區(q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