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泉高致》 【宋】郭 熙 撰 【正文】 《林泉高致》·郭思序 《語》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敝^禮、樂、射、御、書、數(shù)。書,畫之流也。 《易》之《山墳》、《氣墳》、《形墳》,出于三氣。山如山,氣如氣,形如形,皆畫之椎輪。 黃帝制衣裳有章數(shù)或繪,皆畫之本也。故舜十二章,山、龍、華蟲,曰:“觀古人象?!?/span> 《爾雅》曰:“畫,象也。”言象之所以為畫爾。 《易》卦說觀象系辭謂此。 《語》:“繪事后素?!?/span> 《周禮》:“繪畫之事后素功。” 畫之本甚大且遠。自古說伏羲畫八卦,讀為今汝畫之畫。畫文訓為止,不知畫八卦為何等義。 故畫當為畫,但今畫出于后世,其實止用畫字爾。又今之古文篆籀禽魚,皆有象形之體,即象形畫之法也。 思丱角時,侍先子游泉石,每落筆,必曰:“畫山水有法,豈得草草?”思聞一說,旋即筆記。 今收拾纂集,殆數(shù)十百條,不敢失墜,用貽同好。 噫!先子少從道家之學,吐故納新,本游方外,家世無畫學,蓋天性得之,遂游藝于此以成名。然于潛德懿行,孝友仁施為深。則游焉息焉。此志子孫當曉之也。 【譯文】 《論語》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逼渲兄八嚒闭f的是禮節(jié)、樂舞、射箭、駕車、書字、數(shù)學,書字導源于繪畫。 古《易經(jīng)》的《山墳》、《氣墳》、《形墳》,出自于太初、太始、太素三氣(一說為天、地、人或太陰、太陽、中和三氣),《山墳》象山,《氣墳》象氣,《形墳》象形,都是繪畫的濫觴。 黃帝創(chuàng)立禮服等級制度時所用的圖案或繪畫,均為繪畫的起源。而舜有十二種圖案,如山、龍、雞等,說:“觀察古人圖象?!?/span> 《爾雅》說:“畫即形象。”說的是形象之所以為繪畫。 《易經(jīng)·卦辭》所說觀察形象做出解釋就是這個意思。 《論語》說:“繪畫需要開始就有良好的質(zhì)地(或五彩的形象要繪在素白的底子上)?!?/span> 《周禮》說:“繪畫只有開始具備了良好質(zhì)地才會取得成功(或絢麗須以樸素為基礎,引申為人之美應以仁愛等美德為根基)?!?/span> 繪畫的本源很大又很遠。自古以來都說伏羲“畫”八卦,讀為“今汝畫”(語出《論語·雍也》)之“畫”,將“畫”之義釋為“止”(意為畫地為牢、止步不前),這是不知道“畫”八卦究竟是何種涵義。 所以“畫”當為“繪畫”,然而今天所謂“畫”乃后起,其實只用到了“畫”這一個字的單一意思而已(按:《易經(jīng)·系詞》謂伏羲畫八卦是“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意蘊深厚廣博,非僅后世所說“繪畫”義)。又今天的古文、篆文、籀文中的“禽魚”等字,它們的形體都象自然之形,即象自然之形是繪畫的方法。 我童年時,侍奉父親游覽山林泉石,每一下筆,父親都要叮囑:“畫山水須遵循法度,哪里能草草了事?”我一聽到教誨,隨即用筆記下來。 今天攢集到一起,大約有數(shù)十上百條,不敢散棄,用來貽贈有相同興趣愛好者。 哎!父親從小遵從道家之學,吐故納新,游于世俗之外,我家世代沒有精通畫學者,父親的繪畫才華大概是天生的,于是飽游畫藝并以此成名。然而(父親)對于不為人知的美德與善行,孝敬、友愛、仁慈、施舍,身體力行極深,閑暇與休息時也不忘懷,這種志向后世子孫應當知曉。 山水訓 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見也。直以太平盛日,君親之心兩隆,茍潔一身出處,節(jié)義斯系,豈仁人高蹈遠引,為離世絕俗之行,而必與箕穎埒素黃綺同芳哉!白駒之詩,紫芝之詠,皆不得已而長往者也。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氵晃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輕心臨之,豈不蕪雜神觀,溷濁清風也哉! 【譯文】 君子之所以鐘情于山水,原因何在?田園鄉(xiāng)村可以涵養(yǎng)心性,是他們久居之地;林泉山石可以傲然長嘯,讓他們怡然自樂;令他們滿足的,往往是打漁砍柴的隱居生活;使他們親近的,總是猿啼鶴鳴。塵世的牽掛束縛,人總會厭倦;煙霞勝景、神仙圣跡,則是人常盼望卻始終不得之物。只因這太平盛世里,人們忠君、奉親之心都很高漲,如果只是要潔身自好,恐怕事關忠孝節(jié)義、出世入世,殊難兩全。難道說仁者想要遠離世事,出塵拔俗,就只能重蹈許由、巢父、“商山四皓”等古代隱者的步履嗎?其實,《白駒》《紫芝》之類的詩歌,都是無可奈何的遁世者的吟唱。既然這樣,那么歸隱林泉的心愿,恬然如伴侶的煙霞,豈不是只能存在于夢中,而不能見之于耳目?倘若有妙手一雙,將上述情景紛紛展現(xiàn)出來,使我們不出廳堂,便可縱覽泉壑之美,使猿猴和飛鳥的啼鳴聲依稀如在耳畔,使山光水色耀眼蕩漾,這豈不令人暢快非常,實在是深得我心!這也是世人之所以重視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本意所在。不以此為宗旨,而輕率的面對它,豈不是視作者情致為雜亂草莽,把山澗清風當作渾濁之流嗎? 【原文】 畫山水有體,鋪舒為宏圖而無余,消縮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 【譯文】 畫山水是有規(guī)則分寸的,鋪展為長篇巨幅須不增之一分,濃縮為蠅頭小景亦不減之一毫??瓷剿嬕彩怯幸?guī)矩的,懷抱虛靜隱逸之心來觀畫,此畫便價值倍增;心存傲慢邪僻之念,此物便不名一文。 【原文】 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須遠而觀之,方見得一障山川之形勢氣象。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筆,即掌中幾上,一展便見,一覽便盡,此皆畫之法也。 【譯文】 山水畫是龐大的物象,人在觀賞的時候,須得位居遠處,才可一覽畫中山河的狀貌與氣象。要是人物畫,就屬于細筆勾勒,放在掌中案上,打開便一覽無余。這些都是賞畫的法則。 【原文】 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何者?觀今山川,地占數(shù)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 【譯文】 世人有一個很確切的看法,說山水分為可以漫步其間的、便于登高遠望的、適宜寄心暢游的和足以怡然安居的,大凡山水畫能夠做到其中之一,都可入精品之列。但是,可以漫步和遠眺的景色,卻不如可以居住和優(yōu)游的山水讓人合意。為什么呢?試看當今的山水,占地往往方圓數(shù)百里,但可游可居的地方卻不到十分之三四,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選擇可游可居的處所。君子對山川水澤心生渴慕的原因,正是因為有這樣可游可居的好地方。因此,作畫之人應當以“可游可居”為宗旨來作畫,而賞畫之人又應當以“可游可居”為宗旨來盡心地賞玩畫作,這才不失山水畫的本然趣味。 【原文】 畫亦有相法,李成子孫昌盛,其山腳地面皆渾厚闊大,上秀而下豐,合有后之相也,非特謂相兼,理當如此故也。 【譯文】 人有相面之法,畫也有“相畫”之法。李成子孫繁多,香火鼎盛,他的畫作中山麓地面都渾厚廣闊,上部秀雅,下部飽滿,正是后繼有人的福相。這并不是在牽強附會,按道理也應當是這樣的緣故。 【原文】 人之學畫,無異學書,今取鐘、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於大人達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并覽,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為得。今齊魯之士惟摹營丘,關陜之士惟摹范寬,一己之學,猶為蹈襲,況齊魯關陜,輻員數(shù)千里,州州縣縣,人人作之哉!專門之學,自古為病,正謂出于一律,而不肯聽者,不可罪不聽之人,迨由陳跡,人之耳目喜新厭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為大人達士不局於一家者,此也。 【譯文】 人們學習繪畫,與學習書法并沒有什么不同。若選取鐘繇、王羲之、虞世南、柳公權的作品為范本堅持臨摹效仿,時間久了必然能習得其大概。至于那些見識高超的通達之人,他們不拘泥于一家,定能博學兼收,多聞并蓄,廣泛搜求、考究各大名家的作品,從而使自己形成獨特的風格和流派,這之后方才滿意。如今齊魯一帶的畫家只是效仿李成,關陜一帶的畫家只是模仿范寬,一個人去鉆研尚且有因襲之嫌,更何況齊魯關陜地方,疆域遼闊達數(shù)千里,其中每州每縣的人都去效顰?單純地臨摹一家的學問,從古至今都被人詬病,正是因為其千篇一律,過分單調(diào),而不肯聽從勸告。我們不應當歸咎于不聽勸的人,大概也是因為陳陳相因,慣性使然。然而人的耳目,又是喜新厭舊的,普天之下都是這樣。所以我認為只有那些見識高超的通達之人才能不局限于一家,原因正是于此。 【原文】 柳子厚善論為文,余以為不止於文。萬事有訣,盡當如是,況于畫乎!何以言之?凡一景之畫,不以大小多少,必須注精以一之。不精則神不專,必神與俱成之。神不與俱成則精不明;必嚴重以肅之,不嚴則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則景不完。故積惰氣而強之者,其跡軟懦而不決,此不注精之病也;積昏氣而汨之者,其狀黯猥而不爽,此神不與俱成之弊也。以輕心挑之者,其形略而不圓,此不嚴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體疏率而不齊,此不恪勤之弊也。故不決則失分解法,不爽則失瀟灑法,不圓則失體裁法,不齊則失緊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出,然可與明者道: 【譯文】 柳宗元善于議論文章寫作,我認為不只是文章寫作,做任何事情都有訣竅,都應當像柳宗元說的那樣,更何況是作畫呢!為什么這么說?創(chuàng)作任何一幅畫,不管它尺寸大小,內(nèi)容多少,都必須精神專注一致地對待。若不精神專注,就會心神不一,必須要聚精會神地去體驗,否則便會精力不清明。必須要嚴肅莊重地對待它,否則就會導致思慮不深。必須要恭謹勤勉地完成它,否則景象便不能完備。所以,因懶惰之氣的積累而勉強作畫的,筆跡就會癱軟怯懦而不果決,這是犯了不精神專注的毛病。因昏聵之氣的積累而亂畫一通的,往往形狀黯淡紛雜而不明快,這是不能聚精會神的弊端。輕率對待作畫的人,筆下形態(tài)就會散漫簡陋而不周整,這是未能嚴肅鄭重的弊端。以輕慢之心疏忽對待的人,他的畫就會簡陋草率而不整飭,這是未能恭謹勤勉的弊端。所以,不果決就會在筆法上不夠清晰明快,不明快就會在風格上不夠清爽流暢,不周到就會使整幅畫章法規(guī)制有欠完整,不整齊就會使布局輕重失當。這些都是畫家們最容易犯的毛病,但是只能跟明智之人談論。 【原文】 思平昔見先子作一二圖,有一時委下不顧,動經(jīng)一二十日不向,再三體之,是意不欲。意不欲者,豈非所謂惰氣者乎!又每乘興得意而作,則萬事俱忘,及事汨志撓,外物有一則亦委而不顧。委而不顧者,豈非所謂昏氣者乎!凡落筆之日,必明窗凈幾,焚香左右,精筆妙墨,盥手滌硯,如見大賓,必神閑意定,然后為之,豈非所謂不敢以輕心挑之者乎!已營之又徹之,已增之又潤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復之,每一圖必重復終始,如戒嚴敵然后畢,此豈非所謂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所謂天下之事,不論大小,例須如此,而后有成。先子向思每丁寧委曲,論及于此,豈非教思終身奉之以為進修之道耶! 【譯文】 我以前看父親作畫,有時候丟下畫不管,動輒一二十天不聞不問。我反復體會其中的原委,這是因為他不想動筆的緣故吧。而不想動筆,難道不就是所謂的惰氣使然嗎?有時候他又會興致大發(fā),志得意滿地畫起來,以至把別的事都忘在腦后。等到事情不順心志煩亂,哪怕有一件事干擾了他,便又會丟下畫不管。丟下不管這種行為,難道不是所謂的昏聵之氣使然嗎?但凡執(zhí)筆作畫之日,必須讓窗戶保持敞亮,把桌子打掃干凈,身邊焚上香,備好上佳的筆墨,洗手,洗硯,就像是要迎接貴賓一樣,必須要心神閑適安定之后才能動筆,這難道不就是所謂的不敢輕率對待嗎?畫畫停停,增增改改,一遍可以了,還要再來一遍;兩遍還不夠,又多來一遍。每張畫都必須從頭到尾反復修改,如臨大敵,如履薄冰,這之后才算完,這難道不就是所謂的不敢以輕慢的心來忽視它嗎?天下的事情,無論大小,按例都應當如此,才能有所成就。先父每當對我囑咐告誡說到這些,難道不就是要教我終身奉行這個道理,來作為自己的進德修業(yè)之路嗎? 【原文】 學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則花之四面得矣。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形出矣。學畫山水者何以異此?蓋身即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矣。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zhì)。真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畫見其大象而不為斬刻之形,則云氣之態(tài)度活矣。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景象正矣。真山水之風雨遠望可得,而近者玩習不能究錯縱起止之勢,真山水之陰晴遠望可盡,而近者拘狹不能得明晦隱見之跡。山之人物以標道路,山之樓觀以標勝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遠近,山之溪谷斷續(xù)以分淺深。水之津渡橋梁以足人事,水之漁艇釣竿以足人意, 【譯文】 學習畫花卉的人,將一株花放在深坑中,從上往下俯瞰,那么花的各個側(cè)面都能觀察到。學習畫竹子的人,取一竿竹子,讓夜晚的月光將它的影子照射到白墻之上,那么竹子的真實形象就會顯露出來。學習作山水畫的人,和這有什么區(qū)別呢?靠近山水去觀察取材,那么山水的意境就能自然浮現(xiàn)。自然山水中的山川河谷,可以通過遠望,求得縱深感,通過近游,求得親切感;自然山水中的巖石,可以通過遠望來觀察它的整體的態(tài)勢,通過近看來獲悉它細節(jié)的質(zhì)地。自然山水的云氣,四季都各不相同:春天明媚亮麗,夏天繁密茂盛,秋天疏朗淡泊,冬天昏沉黯淡。畫只要呈現(xiàn)出其大體的形象,而不去過分雕琢刻畫形狀,那么云氣的神態(tài)氣度就會活起來。自然山水的山間霧氣,也是四季各不相同:春天的山淡雅明麗如同含笑,夏天的山色澤蒼翠似要滴下來,秋天的山明亮秀凈猶如上了新妝,冬天的山昏沉慘淡仿佛在酣眠。作畫時若能展現(xiàn)其整體的意趣,而不留下雕琢斧鑿的痕跡,那么山間霧嵐的景象就會顯得純正。自然山水的風雨,可以通過遠望而觀察到,而靠近玩味的人卻無法窮盡山間河流與道路起止的態(tài)勢。自然山水的陰晴,可通過遠眺而一覽無余,而靠近觀察的人則太過局促狹隘而沒法見到整座山明暗起伏、時隱時現(xiàn)的跡象。山上的人物,可用來表明道路之有無;山上的樓臺寺觀,可以用來表明勝景的所在;山上的樹木相互掩映,可借此來區(qū)分遠近;山上的溪流峽谷斷斷續(xù)續(xù),可借此判斷深淺。水中的渡口、木筏、橋梁等,用來補足人的痕跡;水上的漁船釣竿,用來滿足人的意趣。 【原文】 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當陽而百辟奔走朝會,無偃蹇背卻之勢也。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蘿草木為振契依附之師帥也,其勢若君子軒然得時,而眾小人為之役使。無憑陵愁挫之態(tài)也。山近看如此,遠數(shù)里看又如此,遠十數(shù)里看又如此,每遠每異,所謂“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側(cè)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數(shù)十百山之形狀,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謂“四時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陰睛看又如此,所謂“朝暮之變態(tài)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數(shù)十百山之意態(tài),可得不究乎!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创水嬃钊松艘?,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妙也。 【譯文】 大山威嚴聳立,是一眾山川的盟主,由它而向四周依次分布山丘、林木與峽谷,大山則作為遠近大小的宗主。它的氣象猶如天子,威風赫赫君臨天下,接受諸侯競相奔趨前來朝見,而沒有驕橫不恭的樣子。高大的松木亭亭而立,作為一眾樹木的表率,由它而向四周依次分布藤蘿草木,松木則成為提振軍心可供依附的統(tǒng)帥。它的態(tài)勢如同君子,適逢其時而春風得意,讓眾多小人都被他驅(qū)使,而沒有盛氣凌人或愁苦受挫的神態(tài)。一座山,近看是這樣,遠幾里看又是那樣,再遠十幾里看又是另一個樣,每遠一點都會有所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山行步步移”的道理。一座山,正面看是這樣,側(cè)面看是那樣,背面看又是另一個樣,每次觀看都會有所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山行面面看”的道理。像這樣一座山就兼有幾十上百座山的形狀,能不去悉心了解嗎?一座山,春夏看是這樣,秋冬看又是那樣,陰天晴天看又是另一番模樣,這就是所謂的“朝暮之變態(tài)不同”。像這樣一座山而兼有幾十上百座山的意態(tài),能不去用心探究嗎?春天的山,煙云連綿縈繞,使人心情愉悅;夏天的山,林木繁盛茂密,使人坦蕩舒暢;秋天的山,落葉紛飛長天一色,使人心中肅殺;冬天的山,霧靄沉沉愁云遮天,使人心生寂寥。觀賞這樣的畫,令人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仿佛真的置身于這樣的山中,這就是山水畫在摹寫景物之外的深意??匆姛熿F繚繞的小道便想要遠行,看見平原盡頭的落日便想要登高遠望,看見隱逸山間的僻靜之人便想要幽居世外,看見石門山泉便想要暢游山川——觀賞這樣的畫,令人生發(fā)出這樣的心意,仿佛真的要身臨其境,這就是山水畫在本意之外的妙處。 【原文】 東南之山多奇秀,天地非為東南私也。東南之地極下,水潦之所歸,以漱濯開露之所出,故其地薄,其水淺,其山多奇峰峭壁,而斗出霄漢之外,瀑布千丈飛落于霞云之表。如華山垂溜,非不千丈也,如華山者鮮爾,縱有渾厚者,亦多出地上,而非出地中也。 【譯文】 東南的山大多奇異峻秀,不是天地偏愛東南方,而是東南方的地勢低下,水流都匯集到這里,因為不斷沖刷洗滌露出地表,所以這里地薄水淺,有許多奇峰峭壁,陡峭得像是聳立在天穹之外,瀑布垂掛如有千丈之高,從云霞之端飛流直下,像華山那樣陡峭險峻。并不是沒有高山,而是像華山那樣渾厚有氣勢的不多,即便有渾厚的,也多是聳立在地上,而不是深嵌在地中。 【原文】 西北之山多渾厚,天地非為西北偏也。西北之地極高,水源之所出,以岡隴擁腫之所埋,故其地厚,其水深,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于四逵之野。如嵩山少室,非不拔也,如嵩少類者鮮爾,縱有峭拔者,亦多出地中而非地上也。 【譯文】 西北的山大多很渾厚,不是天地偏愛西北方,而是西北方的地勢極高,河水的源頭都在這里,因為山岡高坡都埋藏在地底下,所以這里地勢深厚,水流也較深,山行大多是丘陵,氣勢磅礴地延綿到千里之外。山丘之中有些頂峰,在四通八達的曠野之上綿延挺立,如同嵩山和少室山。并不是這里的山不峭拔,而是像嵩山、少室山那樣的山太少了??v使有峭拔的山頭,也大多深嵌在地中,而不是聳立于地上。 【原文】 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別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臺、武夷、廬、霍、雁蕩、岷峨、巫峽、天壇、王屋、林廬、武當,皆天下名山巨鎮(zhèn),天地寶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隱,奇崛神秀莫可窮,其要妙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畫,此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圣益佳,張顛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筆勢益俊者也。今執(zhí)筆者所養(yǎng)之不擴充,所覽之不淳熟,所經(jīng)之不眾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紙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煙霞之表,發(fā)興于溪山之顛哉!后主妄語,其病可數(shù)。何謂所養(yǎng)欲擴充? 何謂所養(yǎng)欲擴充?近者畫手有《仁者樂山圖》,作一叟支頤于峰畔;《智者樂水圖》,作一叟側(cè)耳于巖前,此不擴充之病也。蓋仁者樂山,宜如白樂天《草堂圖》,山居之意裕足也。智者樂水,宜如王摩詰《輞川圖》,水中之樂饒給也。仁智所樂,豈只一夫之形狀可見之哉!何謂所覽欲淳熟?近世畫工,畫山則峰不過三五峰,畫水則波不 過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 蓋畫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顛頂朝揖,其體渾然相應,則山之美意足矣。畫水,齊者、汩者、卷而飛激者、引而舒長者,其狀宛然自足,則水態(tài)富贍也。何謂所經(jīng)之不眾多?近世畫手,生吳越者,寫東南之聳瘦;居咸秦者,貌關隴之壯浪;學范寬者,乏營丘之秀媚;師王維者,缺關仝之風骨。凡此之類,咎在于所經(jīng)之不眾多也。何謂所取之不精粹?千里之山,不能盡奇,萬里之水,豈能盡秀。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泰山占齊魯而勝絕者龍巖,一概畫之,版圖何異?凡此之類,咎在于所取之不精粹也。故專于坡陀失之麄;專于幽閑,失之??;專于人物,失之俗;專于樓觀,失之冗;專于石,則骨露;專于土,則肉多。筆跡不混成謂之疏,疏則無真意;墨色不滋潤,謂之枯,枯則無生意。水不潺湲則謂之死水;云不自,在則謂之凍;山無明晦,則謂之無日影;山無隱見,則謂之無煙靄。今山,日到處明,日不到處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明晦不分焉,故曰無日影。今山,煙靄到處隱,煙靄不到處見,山因煙靄之常態(tài)也。隱見不分焉,故日無煙靄。 【譯文】 嵩山有很多極美的溪流,華山有很多極佳的峰巒,衡山有很多好看而別致的山洞,恒山有很多綺麗層疊的山峰,泰山則有尤其妙絕的主峰。天臺山、武夷山、廬山、霍山、雁蕩山、岷山、峨眉山、巫峽山、天壇山、王屋山、林慮山、武當山,這些都是天下的名山大川,天地之間的寶藏都在此出現(xiàn),神仙洞府都隱藏其中,奇特挺拔神奇秀麗,難以說盡其中的精妙之處。想要超越這自然造化之功,只能由嗜好造就神奇,借勤奮苦練精通,飽覽天下河山而后博大,將自然風物一一陳列在胸中。讓眼睛忘卻畫紙,讓手忘卻筆墨,無論是雄壯俊偉之景,還是幽遠迷蒙之象,都可以化為我的畫作。這就好比懷素夜里聽聞嘉陵江的水聲從而草書更加絕妙,張旭看見公孫大娘舞劍從而下筆氣勢更加不凡?,F(xiàn)在執(zhí)筆畫作的人,胸襟見識不開闊,所見景色不純熟,經(jīng)歷為數(shù)不多,所采擷也并非精華,拿起紙來就往墻上鋪,急匆匆地揮灑水墨,卻不知究竟如何從煙霞之上獲取景象,在溪流山頂激發(fā)興致。后人所言的虛妄之語,其中的弊病都歷歷可數(shù)。 什么叫作心胸修養(yǎng)應當開闊充實?近來有作畫者畫了一幅《仁者樂山圖》,畫中一位老叟在山邊手托下巴作思考狀,還畫了一幅《智者樂水圖》,畫中一位老叟在巖石旁作側(cè)耳傾聽狀。這就是沒有擴大心襟修養(yǎng)的弊病。所以表現(xiàn)“仁者樂山”,最好是像白居易的《草堂圖》那樣,充滿了山居的意趣;表現(xiàn)“智者樂水”,最好是像王維的《輞川圖》那樣,富于水中的樂趣。仁者感到快樂之處,又哪里是一個人的形狀就能夠表現(xiàn)的呢?什么叫作所見的景色要純熟?近代的畫工,畫山的時候峰巒不過三五座,畫水的時候波紋不過三五個,這就是犯了不純熟的弊病。 所以畫山的話,高的,低的,大的,小的,山的儀態(tài)和體勢都要渾然一體彼此呼應,才會充滿美妙意趣。畫水的話,靜止的,流動的,翻卷飛濺的,延綿舒展的,各自狀貌溫順自足,水的態(tài)勢就顯得豐腴富足。什么叫作經(jīng)歷得不多呢?近代的畫匠,生長在吳越地區(qū)的,多畫東南山水的高聳清瘦;居住在咸秦地區(qū)的,多臨摹關隴一帶的壯闊;效仿范寬的,缺乏李成畫風的秀麗嫵媚;師法王維的,缺乏關仝畫作的風骨。所有這些,都在于經(jīng)歷太少。什么叫作采擷的并非精華呢?延綿千里的山脈,不可能全是奇峰怪石,滔滔百里長河,又怎么可能都是秀美水景?太行山脈橫枕華夏大地,而能充當門面的僅是林慮山而已;泰山占據(jù)齊魯之高,而最美的不過是龍巖一處。要是全都描畫出來,跟地圖有什么區(qū)別?所有這些,過錯都在于選取的不是精華部分。所以專畫山坡就會太粗略,專畫幽深閑適的景觀就會太淺薄,專畫人物就會太俗氣,專畫樓觀就會太煩冗,專畫山石就會太骨態(tài)盡露,專畫土坡則會太肉感。下筆不能渾然一體叫作“疏”,如此稀疏就會喪失自然意蘊;墨色不滋潤的叫作“枯”,如此枯瘦就會缺乏生機。水若不流動就叫作“死水”,云若不自在就叫作“凍云”,山?jīng)]有明暗的變化就叫作“無日影”,山?jīng)]有若隱若現(xiàn)就叫作“無煙靄”。山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就明亮,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陰暗,這是山隨著日影變化的正常形態(tài)。正是因為陰暗不分,才會叫作“無日影”。山有霧氣所到的地方就隱沒,沒有霧氣的地方就顯露,這是山隨著霧氣變化的正常形態(tài),正是因為隱沒顯露不分,才叫作“無煙靄”。 【原文】 山,大物也,其形欲聳撥,欲偃蹇,欲軒豁,欲箕踞,欲盤礴,欲渾厚,欲雄豪,欲精神,欲嚴重,欲顧盼,欲朝揖,欲上有蓋,欲下有乘,欲前有據(jù),欲后有倚,欲下瞰而若臨觀,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體也。 【譯文】 山,是龐大的物象,它的形狀應當刻畫得或聳峙峭拔,或高峻入云,或顯豁開闊,或高傲睥睨,或磅礴大氣,或沉渾厚重,或雄健豪邁,或精神煥發(fā),或莊嚴肅穆,或顧盼神飛,或恭敬如輯,或上有林木作冠蓋,下有地勢為車乘,或前有依憑,后有倚仗,或俯瞰風景一如登高臨遠,或游目其中正若揮兵直下。這是山的大致樣式。 【原文】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環(huán),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 【譯文】 水,是鮮活的物象。它的形狀應被刻畫得或深遠靜謐,或柔和順滑,或汪洋恣肆,或回環(huán)往復,或豐滿細潤,或噴薄欲出,或猛烈迸射,或多有泉源,或支流溯源,或瀑布高聳直插九天,或飛濺亂撲委頓在地,或有漁人垂釣而怡然自樂,或得草木繁盛而欣欣向榮,或裹挾煙霞云霧而雋秀明媚,或映照溪流河谷而光彩奪目。這是水的鮮活樣式。 【原文】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譯文】 山,把水當作血脈,把草木當作毛發(fā),把煙霞云彩當作神情姿態(tài)。所以山得到水的映襯就活了起來,得到草木裝點就顯得繁榮,得到煙霞云彩點綴就顯得俊秀明媚。水,把山當作門面,把亭榭當作眉眼,把捕魚垂釣當作精神。所以水得到山的襯托就顯得嫵媚,得到亭榭的潤色就顯得明快,得到漁釣之人的修飾就顯得空曠寥落。這是山水畫的格局安排。 【原文】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脈在下,其肩股開張,基腳壯厚,巒岫岡勢培擁相勾連,映帶不絕,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謂之不孤,謂之不什。下者血脈在上,其顛半落,項領相攀,根基龐大,堆阜臃腫,直下深插,莫測其淺深,此淺山也。故如是淺山謂之不薄,謂之不泄。高山而孤,體干有什之理,淺山而薄,神氣有泄之理,此山水之體裁也。 【譯文】 山,有的高有的低。高山的血脈在下,其形狀猶如人的四肢伸展開,山的根基壯實厚重,峰巒山岡相互追隨簇擁,彼此勾連,縈繞不斷,這就是高山。所以像這樣的高山,叫作不孤立,不顛仆。矮一點的山,血脈在上,山頂若隱若現(xiàn),山的頸部相互攀緣,根基龐大,土堆隆起,往下深插,沒有辦法測量它的深淺,這就是淺山。所以像這樣的淺山,叫作不單薄,不傾瀉。高山倘若孤立,山體便會有仆倒的可能;淺山倘若單薄,精神氣韻就有泄露的可能。這是山水畫應有的體裁樣式。 【原文】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 山無煙云如春無花草。 【譯文】 山有了水就變得鮮活,水有了山就變得嫵媚。 石頭,是天地萬物的骨骼,骨骼重在堅硬深藏而不膚淺地顯露。水,是天地萬物的血液,血液重在循環(huán)流動而不凝滯。 山如果沒有煙云,就好像春天沒有花草。 【原文】 山無云則不秀,無水則不媚,無道路則不活,無林木則不生,無深遠則淺,無平遠則近,無高遠則下。 【譯文】 山?jīng)]有云就不夠秀麗,沒有水就不夠嫵媚,沒有道路就不夠鮮活,沒有樹木就缺乏生機,沒有深遠的景色就顯得淺,沒有平遠的景色就顯得過近,沒有高遠的景色就顯得低下。 【原文】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淡。明了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淡者不大,此三遠也。 【譯文】 畫山有“三遠說”:從山下仰望山頂,叫作高遠;從山前望山后,叫作深遠;從近山望遠山,叫作平遠。高遠的色調(diào)清晰明了,深遠的色調(diào)深重晦暗,平遠的景色有明有暗;高遠的氣勢高聳突兀,深遠體現(xiàn)出重巒疊嶂的意境,平遠意境則恬淡而縹緲。就人物而言,高遠中的人物清晰,深遠中的人物細碎,平遠中的人物淡泊。清晰的人物不能畫短,細碎的人物不能畫長,淡泊的人物不能畫太大。這就是三遠。 【原文】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數(shù)十里如木之大,則山不大;木不數(shù)十百如人之大,則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葉,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自其頭。木葉若干可以敵人之頭,人之頭自若干葉而成之,則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譯文】 山有三大,山比樹大,樹比人大。山如果不比樹大幾十上百倍,那么山就算不上大;樹如果不比人大幾十上百倍,那么樹也算不上大。樹和人做比較,先要參考葉子;而人和樹作比較,首先要參考頭部。若干樹葉相加相當于人的頭部大小,人的頭部大小是由若干樹葉大小組成,由此人的大小,樹的大小,山的大小就都會合乎比例規(guī)則。這就是三大。 【原文】 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非無也,如無耳。 【譯文】 遠處的山不施皴擦,遠處的水不描波紋,遠處的人也不畫眼睛。并不是真的沒有,只是看上去沒有罷了。 【原文】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 【譯文】 山想要顯得高大,全都畫出來就會適得其反,煙霞截斷山腰才會顯高。水想要顯得渺遠,全都畫出來也不行,遮住一部分水流才會顯遠。 【原文】 山因藏其腰則高,水因斷其灣則遠。 蓋山盡出,不唯無秀撥之高,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唯無盤折之遠,兼何異畫蚯蚓! 【譯文】 因為遮蔽了山腰,山才顯得高大;因為擋住了支流,水才顯得渺遠。把山體全都畫出來,不僅沒有清秀峭拔的高大姿態(tài),而且和畫一個舂米的杵有何區(qū)別?把水流全都畫出來,不僅沒有回環(huán)曲折的渺遠意境,而且和畫一只蚯蚓有何區(qū)別? 【原文】 正面溪山林木盤折,委曲鋪設,其景而來不厭其詳,所以足人目之近尋也。傍邊平遠,嶠嶺重疊,鉤連縹緲而去,不厭其遠,所以極人目之曠望也。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非無也,如無耳。 【譯文】 畫正面的溪山之時,要讓樹木曲折盤繞,詳細周到地安排設置景物,極盡詳細之能事,以此來滿足觀賞者貼近探索的需求。畫旁邊平曠悠遠的景象之時,要有重巖疊嶂,物象相互鉤連,縹緲地伸向遠方,極盡渺遠隱約之能事,以此來滿足欣賞者對極目遠望的需求。 畫 意 【原文】 世人止知吾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莊子說畫史“解衣盤礴”,此真得畫家之法。人須養(yǎng)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側(cè),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覺見之于筆下。晉人顧愷之必構層樓以為畫所,此真古之達士!不然,則志意已抑郁沈滯,局在一曲,如何得寫貌物情,攄發(fā)人思哉!假如工人斫琴得嶧陽孤桐,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則樸材在地,枝葉未披,而雷氏成琴,曉然已在于目。其意煩悖體,拙魯悶嘿之人,見銛鑿利刀,不知下手之處,焉得焦尾五聲揚音于清風流水哉!更如前人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哲人多談此言,吾人所師。余因暇日閱晉唐古今詩什,其中佳句有道盡人腹中之事,有裝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靜居燕坐,明窗凈幾,一炷爐香,萬慮消沉,則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畫之主意亦豈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原。世人將就率意,觸情草草便得, 【譯文】 世人只知道我下筆就成畫,卻不知道繪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莊子所說的那位畫師,寬衣解帶,盤腿而坐,這才是作畫真正的方法。人必須要涵養(yǎng)得心中寬適愉悅,情思欣悅,就像所謂的平和、正直、仁愛、誠信之心油然而生,那么人的一顰一笑百般情態(tài),萬物的高低正斜位置形狀,才能自然而然地羅列在心中,不經(jīng)意地就流露在筆下。晉代的顧愷之(編者注:此處應為顧駿之)一定要建一座高樓作為畫室,這真真是古代的通達之士。要是不這樣的話,心情志趣變得壓抑滯澀,被細枝末節(jié)局限,又怎么能摹寫人情狀貌,抒發(fā)情思呢?譬如像琴工削木制琴,得到了嶧山之陽上佳的桐木,精巧的手法、絕妙的創(chuàng)意倘已了然于心,那么原材料即使還委棄在地,枝葉還未剪除,一把好琴便已經(jīng)浮現(xiàn)在眼前了。而那些心意煩亂、身體不適、笨拙粗魯、沉悶抑郁之人,見到鋒利的鑿子和刻刀,卻不知從何下手,又怎么能造出焦尾、玉磬這樣的名琴,在清風流水間飛揚琴音呢?更像前人所說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智慧之士多談論這句話,我輩一向師法。我在閑暇時間里,飽覽晉唐兩代和從古到今詩作,其中的佳句,有的說盡人的心事,有的刻畫出眼前的景象,但若不是憑借閑適地安居靜坐,明凈的窗戶和案臺,點一灶爐香,讓萬般思慮沉淀消弭,那么就算有上佳的詩句、極好的意境也看不出來,有幽然的情思、美妙的意趣也想不出來,而作畫的生機意趣,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有的?等到心境已然醇熟,心手已然同步,才能揮灑都合乎法度,運筆也得心應手。世人卻往往勉強將就。輕率任性,隨意下筆,草草畫完。 思因記先子嘗所誦道古人清篇秀句,有發(fā)于佳思而可畫者,并思亦嘗旁搜廣引,先子謂為可用者,咸錄之于下: 女兒山頭春雪消,路傍仙杏發(fā)柔條。心期欲去知何日,惆望回車下野橋。 ──羊士諤《望女兒山》 獨訪山家歇還涉,茅屋斜連隔松葉。主人聞語未開門,繞籬野菜飛黃蝶。 ──長孫左輔《尋山家》 南游兄弟幾時還,知在三湘五嶺間,獨立衡門秋水闊,寒鴉飛去日沈山。 ──竇鞏 釣罷孤舟系葦梢,酒開新甕開包。自從江浙為漁父,二十余年手不叉。 ──無名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渡水蹇驢只耳直,避風羸仆一肩高。 ──盧雪詩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王摩詰 六月杖藜來石路,午陰多處聽潺氵爰。 ──王介甫 數(shù)聲離岸擄,幾點別州山。 ──魏野 遠水兼天凈,孤城隱霧深。 ──老杜 犬眠花影地,牛牧雨聲陂。 ──李后村 密竹滴殘雨,高峰留夕陽。 ──夏疾叔簡 天遙來雁小,江闊去帆孤。 ──姚合 雪意未成云著地,秋聲不斷雁連天。 ──錢惟演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 相看臨遠水,獨自坐孤舟。 ──鄭谷 畫 訣 凡經(jīng)營下筆,必合天地。何謂天地?謂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方立意定景。見世之初學,據(jù)案把筆下去,率爾立意,觸情涂抹,滿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賞于瀟灑,見情于高大哉! 山水先理會大山,名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遠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 林石先理會大松,名為宗老。宗老意定,方作以次,雜窠、小卉、女蘿、碎石,以其一山表之于此,故曰宗老,如君子小人也。 山有戴土,山有戴石。土山戴石,林木瘦聳;石山戴土,林木肥茂。木有在山,木有在水。在山者,土厚之處有千尺之松;在水者,土薄處有數(shù)尺之檗。水有流水,石有盤石;水有瀑布,石有怪石。瀑布練飛于林木表,怪石虎蹲于路隅。雨有欲雨,雪有欲雪;雨有大雨,雪有大雪;雨有雨霽,雪有雪霽;風有急風,云有歸云;風有大風,云有輕云。大風有吹沙走石之勢,輕云有薄羅引素之容。店舍依溪不依水沖,依溪以近水,不依水沖以為害?;蛴幸浪疀_者,水雖沖之,必無水害處也。村落依陸不依山,依陸以便耕,不依山以為耕遠?;蛴幸郎秸?,山之間必有可耕處也。 大松大石必畫于大岸大波之上,不可作于淺灘平渚之邊。 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此亦非難,近取諸書法,正與此類也。故說者謂王右軍喜鵝,意在取其轉(zhuǎn)項。如人之執(zhí)筆轉(zhuǎn)腕以結字,此正與論畫用筆同。故世之人多謂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zhuǎn)腕用筆之不滯也。或曰墨之用何如?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 硯用石,用瓦,用盆,用甕,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東川與西山,筆用尖者、圓者、粗者、細者、如針者、如刷者。運墨有時而用淡墨,有時而用濃墨,有時而用焦墨,有時而用宿墨,有時而用退墨,有時而用廚中埃墨,有時而取青黛雜墨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燥。用濃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濃與焦則松林石角不了然,故爾了然,然后用青墨水重疊過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霧露中出也。淡墨重疊旋旋而取之謂之干,淡以銳筆橫臥惹惹而取之謂之皴,擦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謂之渲,以水墨滾同而澤之謂之刷,以筆頭直往而指之謂之扌卒,以筆頭特下而指之謂之擢。以筆端而注之謂之點,點施于人物,亦施于木葉,以筆引而去之謂之畫,畫施于樓屋,亦施于松針。雪色用淡濃墨作濃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煙色就縑素本色縈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見筆墨跡。風色用黃土或埃墨而得之,土色用淡墨、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淺深取之,瀑布用縑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 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冬黯。畫之處所須冬燠夏涼,宏堂邃宇。 畫之志思須百慮,不干神盤意豁。老杜詩所謂“五日畫一水,十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蹙逼,王宰始肯留真跡”,斯言得之矣! 一種畫春夏秋冬各有始終曉暮之類,品意物色便當分解,況其間各有趣哉!其他不消拘四時,而經(jīng)史諸子中故事又各須臨時所宜者為可,謂如春有早春云景,早春雨景,殘雪早春,雪霽早春,雨霽早春,煙雨早春,寒云欲雨春,早春晚景,曉日春山,春云欲雨,早春煙靄,春云出谷,滿溪春溜,春雨春風作斜風細雨,春山明麗,春云如白鶴,皆春題也。 夏有夏山晴霽,夏山雨霽,夏山風雨,夏山早行,夏山林館,夏雨山行,夏山林木怪石,夏山松石平遠,夏山雨過,濃云欲雨,驟風急雨,又曰飄風急雨,夏山雨罷云歸,夏雨溪谷濺瀑,夏山煙曉,夏山煙晚,夏日山居,夏云多奇峰,皆夏題也。 秋有初秋雨過,平遠秋霽,亦曰秋山雨霽,秋風雨霽,秋云下隴,秋煙出谷,秋風欲雨,又曰西風欲雨,秋風細雨,亦曰西風驟雨,秋晚煙嵐,秋山晚意,秋山晚照,秋晚平遠,遠水澄清,疏林秋晚,秋景林石,秋景松石,平遠秋景,皆秋題也。 冬有寒云欲雪,冬陰密雪,冬陰霰雪,翔風飄雪,山澗小雪,四溪遠雪,雪后山家,雪中漁舍,舟沽酒,踏雪遠沽,雪溪平遠,又曰風雪平遠,絕澗松雪,松軒醉雪,水榭吟風,皆冬題也。 曉有春曉,秋曉,雨曉,雪曉,煙風曉色,秋煙曉色,春靄曉色,皆曉題也。 晚有春山晚照,雨過晚照,雪殘晚照,疏林晚照,平川返照,遠水晚照,暮山煙靄,僧歸溪寺,客到晚扉,皆晚題也。 松有雙松、三松、五松、六松,怪木、古木、老木,垂岸怪木,垂崖古木,喬松至一望松,皆視壽用青松、長松。 思嘗見先子作連山一望松,帶一望不斷之意,于一幅上為之一老人以一手撫面,前大松作極引望之意,其老人若為壽星所獻之人云。 石有怪石、坡石、松石,兼云松者也。林石兼之林木,秋江怪石,怪石之在秋江也,江上蓼花,蒹葭之致,可以映帶遠近作一二也。 云有云橫谷口,云出巖間,白云出岫,輕云下嶺。 煙有煙橫谷口,煙出溪上,暮靄平林,輕煙引素,春山煙嵐,秋山煙靄。 水有回溪濺瀑,松石濺瀑,云嶺飛泉,雨中瀑布,雪中瀑布,煙溪瀑布,遠水鳴榔,云溪釣艇。 雜有水村漁舍,憑高觀耨,平沙落雁,溪橋酒家,橋梁樵子,皆雜題也。 畫格拾遺 《早春晚煙》,驕陽初蒸,晨光欲動,曉山如翠,曉煙交碧,乍合乍離,或聚或散,變態(tài)不定,飄搖繚繞于叢林溪谷之間,曾莫知其涯際也。 《風雨水石》,猛風驟發(fā),大雨斜傾,瀑布飛空,湍奔射石,噴玉濺玉,交相濺亂,不知其源流之遠近也。 《古木平林》,層巒群立,怪木斜欹,影浸寒水,根蟠石岸,輪f1萬狀,不可得而名也。(右上三圖乃郭熙所畫,溫縣宣圣殿三壁畫也) 《煙生亂山》,生絹六幅,皆作平遠,亦人之所難。一障亂山,幾數(shù)百里,煙嶂聯(lián)綿,矮林小宇,間見相映,看之令人意興無窮。此圖乃平遠之物也。 《朝陽樹梢》,縑素橫長六尺許,作近山遠山,山之前后神宇佛廟,津渡橋梁,縷分脈剖,佳思麗景,不可殫言。惟是于濃嵐積翠之間,以朱色而淺深之,自大山腰橫抹,以旁達于向后平遠,林麓煙云縹緲,一帶之上,朱綠相異,色之輕重,隱沒相得,畫出山中一番曉意,可謂奇作也。 《西山走馬圖》,先子作衡州時作此以付思。其山作秋意,于深山中數(shù)人驟馬出谷口,內(nèi)人墜下,人馬不大而神氣如生,先子指之曰:躁進者如此。自此而下,得一長板橋,有皂幘數(shù)人,乘款段而來者,先子指之曰:恬退者如此。又于峭壁之隈、青林之蔭,半出一野艇。艇中蓬庵,庵中酒lX書帙,庵前露頂坦腹一人,若仰看白云,俯聽流水,冥搜遐想之象。舟側(cè)一夫理楫,先之指之曰:斯則又高矣。 《一望松》,先子以二尺余小絹,作一老人倚松巖前,在一大松下,自此后作無數(shù)松,大小相聯(lián),轉(zhuǎn)嶺下澗,幾十百松,一望不斷。平未嘗如此布署,此物為文潞公壽意,取公子子孫孫,聯(lián)綿公相之義,潞公大喜。 畫 題 【原文】 《世說》所載戴安道一事,安道就陳留范宣學,宣之讀書抄書,安道皆學,至于安道學畫,宣乃以為無用而不喜。安道于是取《南都賦》,為宣畫其所賦,內(nèi)前代衣冠宮室,人物鳥獸,草木山川,莫不畢具,而一一有所證據(jù),有所征考,宣躍然從之曰:“畫之有益?!比缡侨缓笾禺嫛H粍t自帝王、名公、臣儒相襲,而畫者皆有所為述作也。如今成都周公禮殿,有西晉益州刺史張牧畫三皇五帝,三代至漢以來,君臣圣賢人物,燦然滿殿,令人識萬世禮樂,故王右軍恨不克見。而今士大夫之室,則世之俗工下吏,務眩細巧,又豈知古人于畫事別有意旨哉! 【譯文】 《世說新語》記載了關于戴逵的一則故事:戴逵向陳留人范宣學習,范宣無論讀書還是抄書,戴逵都效仿。等到戴逵要學畫的時候,范宣卻覺得繪畫是無用的,并不喜歡。戴逵于是找來張衡的《南都賦》,為范宣畫出賦中的內(nèi)容,包括了前代的服飾、建筑、人物、鳥獸、草木、山川等,全都躍然紙上,而且其出處都是有根據(jù)、有考證的。這之后,范宣很愉快地接受了作畫,說:“繪畫竟有這樣的好處?!庇谑情_始重視繪畫。既然這樣,那么畫家從帝王、公卿,到名人儒士一脈相承,都是有目的性地作畫的。就好比如今成都周公禮殿墻壁上,有西晉益州刺史張牧所畫的、從上古三皇五帝到漢朝以來的君臣將相與圣賢人物,輝煌燦爛,布滿禮殿,讓人認識到歷史悠久的禮樂教化,所以王羲之才會遺憾不能親見,而這些壁畫至今也成為士大夫的珍寶。世間庸俗的工匠、卑微的官吏,只會矜夸炫耀他們的細致工巧,又哪里知道古人對于作畫之事是另有寄托的呢?有一段時間我做過負責畫院考試的考官,出了一道“堯民擊壤”的題目,有人的畫中人物竟然戴著今人的頭冠—這就是不學無術的弊病,全然不知古人學畫是為了什么。 【原文】 思因慕錄先子畫題,之下間以所聞注而出之,蓋亦用先人之本訓爾。 【譯文】 我于是纂集記錄了先父的畫題,在下面間或以所見所聞注釋出來,用的也是先父本人的解說。 【《林泉高致》全卷·譯文】
|
|
來自: 草廬經(jīng)略 > 《娛樂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