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是被朱元璋贊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寫的一篇散文,一直作為重點篇目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由于篇幅較長,所以一般只節(jié)選了他現(xiàn)身說法描述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部分。
但即使是這樣,相對而言,這篇文章的難度仍然不小,這從文中大量的多義詞、古今異義詞和詞類的活用現(xiàn)象便可見一斑。因此,如何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便成了擺在面前的艱巨的任務。
雖然在學習新課之前,已經(jīng)安排了學生把課文讀熟,并且有一部分學生可以把課文背下來,但由于學生基礎較弱,所以新課一開始便感覺到了問題。
解題,介紹作者,明確學習目標,誦讀課文,這幾步都挺順??墒窃诎凑找郧暗姆椒ㄖv了幾個常規(guī)的實詞和虛詞后,指名起來翻譯句子時,才發(fā)現(xiàn)遠沒有自己想像中的流暢。
叫的還是一個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在翻譯到“無從致書以觀”的時候,就有點卡殼,弄不準“無從”的意思,含混著說了下去,后來到了“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一句時,對于“每”和“假”的意思就搞不清楚了,出現(xiàn)了短暫的冷場。
我意識到這節(jié)課的任務是完不成了,如果變成串講,雖然可以“趕”完功課,但學生的印象不可能很深,有些知識點也掌握不了。于是,我改變了教學策略,安排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一、明確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的任務是學完第一段,而不是整篇課文;
二、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帶領著結(jié)合注釋翻譯課文,有不理解的勾畫出來。
三、向全班同學提出不懂的詞句,先由同學回答,同學回答不了老師講解。
班內(nèi)于是人聲鼎沸,開始自主地理解課文。大約10分鐘以后,聲音開始低下來。于是,我要求學生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剛開始,沒有人站起來,大約是不太習慣這樣的形式,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后來我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能提出一個問題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頓時,有十幾個學生的手舉了起來,陸續(xù)提出了十個左右關鍵的詞句。每出現(xiàn)一個問題,我都沒有急著回答,而是以一句“誰能幫助這個同學解決一下”來向全班詢問,立即便有學生起來回答問題,絕大部分說的都很準確,稍有出入的我再作一補充。
這樣,第一段在不知不覺中學完了,為了加深印象,我又用比較標準的翻譯給學生“通”了一遍。
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雖然沒有完成,但我還是比較滿意這種讓學生先自學然后提出問題互相解答的設計,這或許算是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吧。至于為什么會冒出這么個想法,大概與自己最近看李鎮(zhèn)西的《聽李鎮(zhèn)西老師講課》有關吧。李老師講課經(jīng)常用這樣的方式,在引導學生先熟讀課文后,由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回答,老師加以歸納總結(jié)。好像很輕松,但他那淵博的知識、靈活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卻令人佩服。
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放”的過程。按部就班地完成“預設”的任務很簡單,但如果一放開課堂,就會“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對老師是一種考驗。所以,常態(tài)的課堂往往是“收”得緊、“放”得少,即使想放,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新課程要求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要的方式就是要“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提出問題是一種有效的措施。
當然,教師如果想應付自如,必須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