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多數(shù)人都已經(jīng)理解,愛是一個復(fù)雜的概念。它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沖動,同時是一種行動的傾向性。它蘊含了既好又壞的可能,可能帶來積極的影響、對個體的生存質(zhì)量帶來質(zhì)的飛躍,也可能帶來折磨和對個體生存質(zhì)量的摧毀。 所以,倘若我們只是去談?wù)搻?,我們就幾乎什么都不可能談?wù)摮鰜怼?/span> 心理學家Branden 在1980年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討論愛的維度,即價值取向(他著有一本叫作《愛的心理學》的書,我們將會在后續(xù)的文章中為大家解讀)。他討論的是羅曼蒂克的愛情。 光是這個提法就讓我想到,當不同的人在談?wù)搻鄣臅r候,首先是價值取向的差異?,F(xiàn)實主義的人談?wù)摰膼?,與浪漫主義的人就是不同的。當我們因為愛而爭吵的時候,我們其實都是在為價值觀的差異而爭吵。 2. Branden把浪漫的愛情,定義為一種“精神/心靈-情緒-性”的三個維度同時存在的依戀感。我自己的解讀是,當浪漫之愛發(fā)生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心靈相通、情緒熱烈、和性的吸引。 他對浪漫之愛有著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選擇浪漫愛情的人,是個人主義的,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個人的幸福(舉例來說,而非家族的責任等),他們非常注重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差異,認為每個個體是高度差異化的(所以他們才會只能愛上某些特殊的個體),同時他們相信由這種愛情帶來的、高度幸福的人生可能。 選擇浪漫愛情的人不惜為了愛情對抗家庭、對抗社會規(guī)則。他們是具有反叛的潛力的——因而很多更為傳統(tǒng)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中,這種愛情并不受到鼓勵。 如今的很多年輕人討厭相親,實際上是討厭相親背后折射出來的,與浪漫之愛不一致的愛情價值觀。在那種社會取向的愛情觀里,個體之間的差異是不被強調(diào)的,(合適的人有很多,合適就可以了)。同時在這個價值觀中,個人的幸福感的程度不如家庭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來的重要。 而假如能夠把相親只是作為尋找浪漫之愛的一種渠道,很多青年人就不會如此反感。又或者,如果是本身也更能夠接受社會取向的愛情觀的人,對相親自然也就不會排斥。 3. 同時,這位心理學家又提出,浪漫之愛絕對不是盲目的。很多人覺得,愛情會讓人“瞎了”,但恰恰,浪漫之愛的發(fā)生,一定在于你辨識出了一個個體與另外一些個體的不同,所以你才愛這些個體,而非其他人。 這讓我想到,病理性迷戀的狀態(tài),在主體感受中和浪漫愛情的感受很接近。你會感到對對方欲罷不能、受到對方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仔細辨識,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種病理性迷戀的感受中,依戀大多發(fā)生在情緒層面,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性層面的,心靈層面的感受則會比真正的浪漫之愛弱許多。 病理性迷戀是盲目的。我們被一個人吸引,并不一定是出于愛。有時候,只是出于你們彼此心理結(jié)構(gòu)的適配,一方激發(fā)了另一方長久存在的心理問題模式,兩個人在當下的關(guān)系中,重新處理著從過去就存在的、關(guān)于自身的問題。當這種問題被處理好之后,這種病理性迷戀往往也就消失殆盡。 說回浪漫之愛,在浪漫之愛中,有兩種重要的體驗,但這兩種體驗的根源仍然都圍繞著價值觀。一種體驗是,對方符合你的價值評價,ta在你的價值評價體系中是高得分的。另一種體驗則是,對方喜歡你的原因,也符合你對自己的價值評價。如果對方因為你自身根本不認可價值的理由愛你,你將甚至無法感受到被愛。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說,一個不自愛的人也沒有能力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愛——因為在ta自身的價值評價體系里,ta是沒有價值點的,無論他人因為什么原因愛上ta,ta都將無法感受到真實。 這就讓我們有了第二個標準判斷你遇到的是浪漫愛情,還是病理性迷戀。如果對方顯然于你的價值評價體系相悖,你卻仍然感受到吸引,你必然碰到的是病理性迷戀。 4. 浪漫之愛不僅是一種情緒,它更是是一種評價。 我們的價值評價體系,影響著我們身上發(fā)生的浪漫愛情。我們愛上一個人,認為那個人是自己快樂的來源——這就直接受到“我們認為哪些東西能帶給我們快樂”的價值判斷的影響。 例如,如果一個人不認為穩(wěn)定的親密關(guān)系是自己快樂的來源,ta就不會因為另一個人能夠帶給ta這樣的關(guān)系而愛上那個人。一個人假使認為征服是快樂的,ta就會愛上那個能不斷給ta制造征服體驗的人,ta會與那個人發(fā)生真正的浪漫之愛。 同時,人們會愛上這樣的人:在那個人眼里的自己,與自己內(nèi)心的自己是一致的。這是一種外部世界對于我們自我認知的確認與反饋。如果對方眼中的自己,與自己內(nèi)心的自己不一致,無論對方多愛自己,也難以給自己帶來深刻的滿足感。此時,影響我們的浪漫愛情的,仍然是我們內(nèi)心對自己的價值評價。自我價值評價低的人,會愛上對自我評價低的他人。 5. 前文提到的心理學家還有另一個引起我思考的觀點,說的是:浪漫之愛是自私的。但對于這句話正確的理解,其實是“一個人因為愛上另一個人,開始認為對方的利益也就是自己的利益,ta‘自私’的范疇變大了?!?/strong>ta的事變得與你自己的事情無異,但也就像你有時仍需要排序自己的不同利益一樣,你們之間仍然會有利益的排序。 一個人有沒有把你的利益也做也是ta自己的利益,可能是判斷真正的浪漫之愛有沒有發(fā)生的另一個跡象。 6. 最后我想討論的,是關(guān)于浪漫之愛能否永續(xù)的問題。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激情必將消散,浪漫必死。但這位心理學家認為則不然。倘若兩個人能夠一直保有對過往經(jīng)驗的反思,一直以充分的人性、不陷入麻木地生活和相處,浪漫之愛的永續(xù)隨之成為可能。 前段時間我認真思考過我要選擇什么樣的親密關(guān)系這個問題,包括我要選擇什么樣的婚姻的問題。今天的閑話大概講解了我如今思考這個問題的框架所在。 所謂的合適,往往指的是更小的風險、更順利的相處、更少的矛盾。而激情則被認為是一個中性、無法用來回避風險、甚至有可能帶來風險的因素。 當我們在選擇親密關(guān)系的時候,我們其實仍然是在選擇自己的價值取向,在選擇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的定義,以及最終在選擇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浪漫主義的人,你相信人的“存在”具有無限深刻的幸福體驗的可能,你相信人與人之間深刻的鏈接感能帶給你一種特殊的滿足感,那么在你真正做出關(guān)于親密關(guān)系的選擇之前,你還需要先排除自己究竟是真的遇到了愛情、還是陷入了病理性的迷戀。 親密關(guān)系、浪漫愛情,不是一個微小的問題,它們既是你的精神的化身,也是你心理狀況的外顯。每個人在其中的選擇,就造就了時代的精神。 我今天想說的就是這些,祝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