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國瓷器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宋代有五大瓷器名窯: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均在中國瓷器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窯是瓷器中的稀世珍品,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xué)家等專家學(xué)者的重視和關(guān)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到現(xiàn)在未找到確切窯址,僅僅在歷代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窺見一斑。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余件,其珍貴程度不亞于元代的青花瓷器。哥窯能位列宋代五大瓷窯之一,其瓷器必有其獨特之處。 哥窯瓷器的特征: 一、 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diào)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二、“ 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wǎng)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 "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三、“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nèi)含有氣泡,如珠隱現(xiàn),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tǒng)的方法。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nèi)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征不易模仿。 四、“紫口鐵足”的風(fēng)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xiàn)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 之說,這也是區(qū)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 五、釉色多為乳濁狀,滋潤肥厚。以灰青為主,也有淺灰青、炒米黃、淺米黃,其中炒米黃油層尤厚。 六、灰青、淺青的開片為黑色。 七、胎釉結(jié)合緊密,器表手感平滑,有奇妙的藝術(shù)效果。 八、制作精細,多施釉到底,僅圈足無釉。 九、開片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細眼者稱“魚子紋”,開片較細碎者稱“百圾碎”。 十、胎質(zhì)有瓷胎,也有澄泥胎。 十一、一般采用墊餅墊燒,亦有采用滿釉支燒的,此類器底可見到支釘痕。 十二、器形以小件為主,少見大件,有貫耳瓶、膽式瓶、三足鼎、五足洗、魚耳爐、立耳爐、乳釘五足爐、渣斗式樽以及各式盤、碗等,造型古樸。 十三、有的器皿口沿微微外鼓,并非器胎外鼓,乃釉厚所致。 十四、圈足不太規(guī)整,器壁看似平滑,手模則有不平感。端面較平整,但不寬。 十五、因釉厚,常有縮釉現(xiàn)象。 鑒定要點: 1、看胎,胎色和胎質(zhì)是否符合哥窯瓷器的的特征,有沒有“紫口鐵足”。 2、看釉,釉色是否為乳濁狀?是否滋潤肥厚?開片紋是否勻整清晰,炒米黃有沒有“金絲鐵線”?胎釉結(jié)合是否緊密。 4、釉中氣泡間含有殘留的石英顆粒等物相。 5、所燒的產(chǎn)品均為小器,無論是瓶、罐的高度還是盤、碗的口徑,通常都在25公分以下。 6、圈足不平整,器壁手摸有不平感,足端平而窄, 7、因釉層厚,常有縮釉現(xiàn)象。器口口沿微微外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