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書院游記 常青藤 2019-04-03 閱讀320 石鼓書院位于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qū)石鼓山,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唐代處士李寬見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環(huán)繞石鼓山林木蔥郁,遂結(jié)廬讀書于石鼓山,創(chuàng)建中國古代最早的書院一一石鼓書院,迄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石鼓山地處衡陽市湘江、蒸水、耒水交匯處,海拔69米,湖湘文化發(fā)源地和湖南第一勝地,是集講學問道、覓石探幽、游覽休閑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勝地。湘江、蒸水、耒水在石鼓山交匯石鼓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湖湘文化發(fā)祥地,鼎盛千年,在中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正所謂“石出蒸湘攻錯玉,鼓響衡陽岳震南天”!1944年7月,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中石鼓書院毀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陽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書院。千年銀杏樹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 唐代處士李寬見石鼓山林木蔥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環(huán)繞,遂結(jié)廬讀書其上,創(chuàng)建中國古代最早的書院,是謂石鼓書院之始建。宋太宗趙光義賜名“石鼓書院”。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 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額“石鼓書院”,與應(yīng)天書院(又名應(yīng)天府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并稱全國四大書院。石鼓書院面積4000平方米,三面環(huán)水、四面憑虛、地理位置獨特,風光秀麗絕美,綠樹成蔭,亭臺樓閣,飛檐翹角,江面帆影漣漣,漁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錦繡華”之美譽。七賢塑像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湛若水、葉釗、鄒守益、茅坤、曠敏本、趙大洲、林學易、王敬所、蔡汝南、胡東山、李同野、羅近隱、王闿運、曾熙等人在此執(zhí)教,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鄒統(tǒng)魯、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jié)、陳宗契、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彭述、楊度、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名人。羅含、酈道元、齊映、宇文炫、杜甫、呂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范成大、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或?qū)び臄垊?,其狀蔚為壯觀。石鼓廣場林隱小道湘江、衡陽湘江二橋石鼓書院曾兩次被賜額,前有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賜額,后有景祐年間(公元1034--1038年)宋仁宗賜額。走上石鼓書院的橋型長廊,長廊上建有一座 禹碑亭。亭子中央面北上方懸掛著明代楊慎為禹碑所作的釋文真跡,碑亭外門柱上有一幅“蝌蚪成點畫,天地衍大文”的楹聯(lián)。禹碑亭、禹碑劉與為先生曾用現(xiàn)代漢語將碑文譯出,全文如下:受到虞舜帝的指示,他說,“禹啊,你是像羽翼一般輔佐我的人,治理洪水的任務(wù),就交給你吧!”“休管它山高、路遠、水深,一心一意去和洪水作斗爭,你明天早早地出發(fā),走上你的旅程。”我奔走了許多年,忘記了自己的家屬,現(xiàn)寄宿在南岳山腳之廣庭,我竭盡心智經(jīng)營規(guī)劃,行動中憔悴了我的形體,我的心?。o時不誠懇地為人民,我奔波為的平定水土,走遍了華岳、泰山和南岳,一宗一宗的河流都憶疏浚匯合。勞動過了以后,我禱告神明,在煙霧郁塞中我又轉(zhuǎn)移到別地。南方的河流都已暢流通行,人民有了足夠的糧食又制備了衣服,上萬的民族集團從此安寧。那害人的禽獸蛟龍啊,永遠逃奔。山門走進石鼓書院,首先看到的是山門。沈鵬書寫的“石鼓書院”,門兩側(cè)懸掛一幅門聯(lián)“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經(jīng)中”。石鼓山峻峭挺拔,風景奇異,歷有湖南第一名勝之稱。石鼓進入山門只見院內(nèi)一面高2.8米、直徑1.6米的石鼓。石鼓所在地叫石鼓山,民間有兩種傳說:其一,石鼓山四面憑虛,其形如鼓。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其二,因石鼓山三面環(huán)水,水浪擊石,其聲如鼓,故以聲得名。書院展廳武候祠建安20年(215年),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長沙、桂陽三郡軍賦。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廟”(據(jù)《徐霞客游記》記載),后被遷移至石鼓山上李忠節(jié)祠旁,改名為“武侯祠”。李忠節(jié)公祠大觀樓、孔子塑像沿山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的塑像。大觀樓始建于明萬歷(1573—1620)年末,“大觀”寓意登樓攬勝,心載天下。大觀樓是書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樓上藏書樓下講學。飛檐翹角,矗立江邊。江面帆影漣漣宋末著名音樂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泛舟于湘江上,創(chuàng)作出“瀟湘水云(霧)”這首著名的琴曲。合江亭德宗貞元3年(787),宰相齊映貶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東面建一涼亭,取名為“合江亭”。順宗永貞元年(805)大文豪韓愈由廣東至湖北,途徑衡州,齊映請韓愈為此亭寫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紅亭枕湘江,蒸水會其左。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保笕私ā熬G凈閣”以此為紀念韓愈。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學大師朱熹、張栻在此講學,朱熹作《石鼓書院記》;張栻在亭中立碑,親書韓愈《合江亭》詩和《石鼓書院記》,后人將此鐫制成石碑,置于石鼓書院內(nèi),名曰“三絕碑”。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使、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駐衡州時,作詩《合江亭》:“天上名鶉尾,人間說虎頭。春風千萬曲,合水兩三洲?!?。朱陵洞也是衡陽八景中“朱陵洞內(nèi)詩千首”所在地石鼓山北面有一石洞,名為“朱陵后洞”,《瀟湘聽雨錄》記載:此洞為“靈洞”、“真仙遺跡”,在此祈禱能求子、除病。天寶年(742貞觀時期(公元627-650年)衡 天寶年(742~755)間,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棲息,修煉九華丹,杜甫《憶苦行》詩中有“更憶衡陽董煉師”之句;懶殘和尚常來洞棲息,又名朱陵仙洞。順著石階而下,便是摩崖石刻所在地。摩崖石刻唐貞觀時期(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東岸西溪間為游覽勝地,題“東崖”、“西溪”四字,刻于東西岸壁上。“西溪‘’石刻“詩圣”杜甫大歷4年(769)3月中旬和大歷5年(770)夏兩度到達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離開,曾在此留詩數(shù)首。當杜甫第二次離開衡州城,便病故于耒水旁的方田驛(今耒陽市高爐鄉(xiāng)龍王廟),時年59歲。咸豐3年(1853)9月~咸豐4年正月(1854),曾國藩、彭玉麟在衡州創(chuàng)建湘軍水師,駐石鼓,石鼓書院附近的水面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綠凈閣2006年6月,衡陽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書院。按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fù)了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整個建筑群為白墻黛瓦深色柱,莊重、古樸、典雅。布局為中軸對稱,院內(nèi)布置了禹碑亭、山門、書舍、武侯祠、李忠節(jié)公祠、大觀樓、合江亭,并舉辦“千年學府,石鼓勝跡”陳列,展示石鼓書院的歷史風貌、文化沉淀和驕人業(yè)績,再現(xiàn)千年學府雄姿。2009年11月15日,中國郵政集團在衡陽市石鼓廣場向全國發(fā)行《古代書院》特種郵票,石鼓書院登上“國家名片”。石鼓書院毗鄰衡陽古石橋——青草橋,衡陽八景中的“青草橋頭酒百家”所在此地。早上在石鼓廣場跳廣場舞、練太極劍的人們手機攝影、文字/青藤有關(guān)歷史資料摘自網(wǎng)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