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名醫(yī)討論:慢性支氣管炎

 華華YHBH0207 2019-04-28

康良石(夏門市中醫(yī)院)

慢性支氣管炎以咳、痰、喘三者為主癥。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咳嗽、痰飲、氣喘等證范圍。痰飲是該病的根本原因。本乃因肺、脾、腎功能失調,標因火熱濕滯或寒凝等外邪所干。從中醫(yī)痰飲標本辨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患者形氣病氣俱屬有余,或正氣本虛而邪氣較急,則以治標為主,且須區(qū)別寒熱。寒熱辨證,主要在于痰的性狀。痰綠、痰黃、白色粘膿或白色濁痰,且較難咯,并見舌質偏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者屬熱痰,擬清化熱痰,解毒養(yǎng)陰,通竅活血。用魚腥草30克,蒲公英15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瓜蔞10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百部6克,前胡6克,竹茹10克,丹參10克,赤芍10克,甘草3克。喘息者,加麻黃3克,杏仁10克,石膏10克,葶藶子10克,大棗5枚。若咯白色泡沫痰,漿狀或粘漿狀,清稀透明,且易咯出,并見舌質偏淡,苔薄白或白膩為主,脈細緩者屬寒痰,則須溫化寒痰,通竅活血。藥用姜半夏6克,制南星5克,細辛3克,干姜3克,白芥子5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菖蒲3克。喘息者,加麻黃3克,杏仁10克,桂枝5克,葶藶子10克,大棗5枚。關于有形之痰的辨證,至清代仍按寒、熱、濕、燥而分。本病則多見熱疾、寒疾,而從實驗室的反復驗證,前者實質是感染性為主,后者仍表現(xiàn)為支氣管分泌異常,但引起支氣管分泌異常,多半是感染所致,而分泌異常常掩蓋感染的實質。所以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構成臨床上復雜的動態(tài)變化,故須密切觀察二者的轉化而辨治。

病人形氣、病氣本無有余,或肺、脾、腎本虛,則以治本為主,主要調理肺、脾、腎功能,以絕生痰之源。其咯痰量不多而以反復咳嗽為主,兼見畏風,自汗,易感冒,舌質淡紅,舌體偏胖,脈細緩者為肺氣虛。宜黃芪20克,黨參、麥冬各10克,五味子5克,制成片劑每日3次,每次4片。若咯痰、咳嗽程度較重,以痰量多為主,兼見納呆,食少,脘腹脹滿,大便溏,舌質偏淡,舌體胖有齒印,脈細或濡或滑者為脾陽虛,宜白術、茯苓、陳皮各10克,川樸、姜半夏、桂枝各5克,制法服法同上。若痰量多,咳而氣喘,動則更甚,或咳時小便失禁,兼見形寒飲冷,軟弱無力,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陽萎遺精,舌質偏淡,舌體胖有齒印,脈細,沉遲或兩尺無力者為腎陽虛。宜熟附、五味子、肉桂、黃柏各5克,枸杞、首烏、熟地、菟絲子、補骨脂各10克,制法服法同上。若既具有腎陽虛證,又具有咳嗽少痰或無痰,兼見頭暈目眩,耳鳴,手足心熱,盜汗,口干,小便短赤,舌質偏紅,少苔或無苔、光剝,脈細數(shù)或沉細無力等陰虛現(xiàn)象者為陰陽兩虛。腎陽虛片劑方加黃芪、知母、沙參、元參、玉竹各10克,制法服法同上。關于治標與治本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如患者先感外邪,招致標證,由于標證的反復導致正虛,正虛的結果,使標證更為加?。挥秩绮∪斯庥姓?而感外邪,引起標證,由于標證的存在,更傷正氣。本證常是標證的內因,標證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導致本證的改變,標本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因此,在臨證時還要注意掌握標本轉化的規(guī)律,以便抓住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但是,在標證存在的情況下,治療法則要治標為先,待標證解除后治本。對于個別體質特別虛弱者,有時有標本兼顧的必要,但不能過早治本,不能不分主次地標本兼顧,避免助長邪氣,招致邪戀而影響療效。

李輔仁 (北)

咳嗽是支氣管炎的主要癥狀、其發(fā)病原因很多,總的說不外內因、外因兩種。此病一年四季可發(fā)生,以冬春季節(jié)氣候多變時發(fā)病較多。

治療本病,當辨明風寒燥熱,和內傷七情及陰陽虛實。急性支氣管炎多屬外感咳嗽,應散風解表祛邪。慢性支氣管炎多屬內傷咳嗽,當辨明病因,陰虛者宜滋陰潤肺,陽虛者宜健脾潤肺。由外感風寒誘發(fā)的,可用《醫(yī)學心悟》之止嗽散,如防風、荊芥、桑葉、薄荷。兼有發(fā)燒者,可加葦根、板藍根、黃芩;表邪未解咯痰不爽者,可加麻黃、前胡等。感寒而發(fā)病的可用華蓋散。有火的可用涼肺湯。燥熱的可用清燥救肺湯或桔梗湯。因風熱而誘發(fā)的可用桑菊飲。證屬陰虛火盛,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咽痛者,可用補肺阿膠湯。若上實下虛,喘促氣短,胸悶痰多者,可用蘇子降氣湯。

曾治金××,男,59歲。每年秋冬季易感冒,患咳嗽,數(shù)年前為間斷患病,近3年,一年四季咳嗽不斷,時輕時重,屢經治療,迄未根治??葧r有稠粘痰,有時咯白色泡沫痰,甚則氣促微喘,胸悶,舌質胖,舌苔薄黃,脈細滑,重取無力。證系肺氣不宣,衛(wèi)氣不固,脾虛濕困。西醫(y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輕度肺氣腫,擬健脾,潤肺,固表劑治之。藥用黃芪15克,防風10克,白術15克,旋復花10克,海浮石15克,炙前胡15克,法半夏10克,茯苓35克,細辛3克,荊芥10克,大棗10克。水煎服。服藥10劑后咳喘減輕,痰量減少,痰較易咯出,前方去荊芥,加蘇子,桔梗各10克,杏仁10克,繼服10劑,隔日1劑,停前藥后,上午服二陳丸6克,下午服橘紅丸1丸,晚服青果丸1丸。兩診后,因煎煮湯藥不便,又時值春末夏初之際,遂擬方自制丸劑,對慢性久病,取其丸者緩之,冬病夏治之意,旋復花30克,百部30克,百合30克,黃芪60克,白術30克,防風30克,生石膏60克,半夏曲30克,黃芩30克,枇杷葉30克,桔梗30克,蘇子30克,白前30克,麻黃20克,橘紅30克,海浮石30克,葶藶子30克,前胡30克,杏仁30克,茯苓30克,遠志30克,款冬30克,甘草30克。共研細末,水泛小丸,每日早晚各服6克,溫白開水送服。此丸藥共服3月余,冬季咳喘未發(fā)。

凌耀星(上海中醫(yī)學院)

咳嗽是慢性支氣管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對它的治方,很難收到藥到病除的效果。我這里談談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兩點體會。

1.正確對待“炎”字

氣管炎以“炎”字當頭,于是很自然地把“消炎”“清火”作為治療氣管炎的不二法門。不少病家,自病自醫(yī),治愈者果亦有之,但久治不愈,變生他病的,也屢見不鮮。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沒有正確對待“炎”字。

“炎癥”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理名詞,是人體對有害刺激的一種反應形式。炎癥可以發(fā)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有不同的種類和證候表現(xiàn)。而它們共同的主要特點是局部充血、水腫。由于導致炎癥的原因不一,各人肌體的情況差異,病程長短不同,同樣是炎癥,中醫(yī)辨證,卻大有差別,既有表證、熱證、實證,也有里證、寒證、虛證,決不是清一色的火熱證。

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作期大多由外感風寒、風熱所誘發(fā)。肺主皮毛,開竅于鼻,通于天氣,所以外感之邪,首先侵犯肺系。肺為嬌臟,既畏寒,又畏熱,而尤畏寒邪。所以《內經》說:“形寒飲冷則傷肺?!睆埦霸涝鞔_指出:“外感之嗽,無論四時,必皆因于寒邪。”臨床所見,本病因風寒誘發(fā)者最多。

肺氣本宜宣發(fā),一旦風寒入客,寒則氣收,肺氣為風寒所束,失于宣散,于是氣逆而咳嗽。此時如果遽用寒涼,往往只能加重對肺氣的抑遏,使痰稀難出,咳嗽增劇,胃納減退。凡因風寒誘發(fā),證見惡風畏寒,鼻塞聲重,痰出如沫,舌苔薄白,脈見浮滑,不論有無發(fā)熱,均宜辛溫宣散,如荊芥、防風、前胡、蘇葉、半夏、陳皮、生姜之類。倘若痰液由稀變稠,由白轉黃,有化熱趨向者,乃是向愈之佳兆。

余鄰里有一湯姓幼兒,出生4月,患發(fā)熱咳嗽。其父甫畢業(yè)于醫(yī)學院,診斷為病毒性支氣管炎。用多種抗菌素治療,歷時月余,發(fā)熱起伏而不退清,咳嗽日益加劇,來余處請求中藥調治?;純喊l(fā)熱38.1℃(肛門),形體瘦小,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痰聲漉漉,微有喘息,咳嗽連連,其聲不揚,嘔吐痰涎,舌淡苔白,外有寒邪,內有寒飲,患兒年幼,病程久延,正氣已虛。乃為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二陳湯加生姜8片,濃煎頻喂。其父似有疑慮。余曰:“雖稱炎癥,毫無熱象,但服無妨。”2劑咳減,8劑咳止,熱退病愈。其父始信服“炎癥”亦有虛寒者。

慢性氣管炎的緩解期多屬痰飲咳嗽之類。更不可囿于“炎”字而肆用寒涼。只宜健脾益氣,溫化痰飲,痰濕化而咳自止。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所創(chuàng)小青龍湯、苓桂術甘湯等宣肺健脾,溫化痰飲之劑治療本病都是行之有效的。

至于因風熱誘發(fā)者,多有咽喉紅腫疼痛,口渴舌紅,咳痰黃稠或干咳無痰等一系列熱性證候,自當選用寒涼之劑,以清肺中之邪熱。但仍須配辛散宣肺的藥物,使風熱消散,肺氣得宣。如果單純應用大劑寒涼之品,亦可使肺氣被抑,邪熱不得宣散,咳亦難愈。麻杏石甘湯與定喘湯,都是清熱平喘咳的良方,前者用石膏,后者用黃芩,而都配麻黃以宣肺。余用鮮竹湯治痰熱咳嗽,必加生姜汁若干滴,大可提高療效。這是根據(jù)朱丹溪的治療經驗,亦有辛散宣肺之意。

2.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必求于本”是《內經》中的至理名言。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咳嗽亦不例外。余曾治1男性病人,18歲,干咳無痰已1年余,多方求醫(yī),中西藥并進,未見寸效,經反復檢查,肺部未發(fā)現(xiàn)異常。央余為之診治,服藥1月余,仍不見輕減,百思不得其解。一日,偶見余之女兒挖耳垢引起咳嗽,忽有所悟,想起該病人曾訴說有耳鳴及聽力減退的癥狀,當時未加注意。李杲曾云:“耳者,乃腎之體,而為肺之用?!被颊唛L年干咳,會不會與耳病有關?次日便設法找到病人,只見兩耳中全被盯聹塞滿。便叮囑他速去五官科清除耳垢。果然,久治不愈的頑固咳嗽,竟不藥而愈,而耳鳴及重聽的現(xiàn)象也從此消失。這一病例,印象極深,由此可見治病求本的重要性。

“肺主咳”,咳嗽總是肺的癥狀。但《內經論咳》又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闭f明人體內任何臟器的病變,如果影響及肺,也都可以引起咳嗽。它們也就是咳嗽的病本。病本不除,咳嗽便不可能治愈。例如“肝咳”多于情志不遂,大怒后引起發(fā)作,癥見兩肋脹滿隱痛,咳痰不多,或干咳無痰,咽喉干燥等。乃因肝氣郁結,失于疏泄,肝氣肝火上逆犯肺,影響肺氣的宣發(fā)肅降而導致咳嗽。對此,余常用逍遙散、四逆散、黛蛤散、小柴胡湯、當歸龍薈丸之類,酌加止咳化痰藥物,同時配合勸導解釋,每獲良效。

見咳止咳,治標不治本,雖不能稱為誤治,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不見其功,反致其害。如因痰而致咳的,就不可多用鎮(zhèn)咳止嗽的藥物。因為咳嗽能幫助清除痰液,本屬于一種保護性的反射動作。用鎮(zhèn)咳藥可使這種反射動作受到抑制,不能及時把積貯的痰液清除出去,結果只能使咳嗽加甚,甚至變生他病。所以歷代醫(yī)家都諄諄告誡對痰嗽患者切不可早用五味、烏梅、訶子、罌粟殼、款冬等酸澀止嗽的藥物,確是經驗之談。故凡屬痰多而引起的咳嗽,當以化痰為先;痰由脾虛而生的,尤當健脾以化痰;因火不生土而致脾虛的,更應溫腎以健脾。

杜懷棠(北京中醫(yī)學院東直門醫(yī)院)

慢性氣管炎的主癥是咳、痰、喘。根據(jù)中醫(yī)關于“咳不離肺,痰生于脾,喘必及腎”的理論,治療慢性氣管炎,必須從肺脾腎入手,把止咳、化痰、平喘與調理肺脾腎的功能結合起來,才能提高療效。

1.止咳重在宣肺

慢性氣管炎的急劇咳嗽,多表現(xiàn)在早期或急性發(fā)作期,因肺衛(wèi)不固,風寒或風熱邪氣襲肺所致,治宜宣肺解表祛邪,咳嗽必止。宣肺法的運用,應根據(jù)寒熱病性之不同,選用溫宣或涼宣法,因兼夾之異,可結合化濕、清熱、潤燥諸法。溫宣法即辛溫解表宣肺法,適用于風寒襲表閉肺證:咳嗽痰白清稀,惡寒發(fā)熱身痛,脈浮或浮緊等。我在臨床上習用杏蘇散(杏仁、蘇葉、前胡、桔梗、枳殼、半夏、茯苓、橘皮、甘草、生姜、大棗)加減。夜咳重,喉緊胸悶,加紫菀、百部;痰鳴氣粗,咳逆不暢,加金沸草、牛蒡子、浙貝。涼宣法即辛涼解表宣肺法,適用于風熱犯肺證:咳嗽多黃痰,熱重寒輕,煩渴咽痛,苔黃脈數(shù)。治療我常選用桑杏湯為主方(桑葉、杏仁、蘆根、杷葉、貝母、桔梗、梨皮)。如黃痰量多,咳嗽氣逆,加瓜蔞皮、海浮石、黃芩;熱重煩渴,咳而便秘,加生石膏、生大黃;若適值暑令,兼暑夾濕,加藿香、生薏仁、陳皮、厚樸等品;秋令有溫燥征象,加用沙參、石膏、花粉;黃膿痰有氣味,咯之不爽,加漏蘆、連翹、白花蛇舌草;痰中帶血者,重用藕節(jié)、茅根、黛蛤散。

總之以咳嗽為主癥的慢性氣管炎,當以宣肺為主,溫宣抑或涼宣,通過宣肺,去其壅滯,使氣通邪去痰除。在肺氣不宣的情況下,不宜強用鎮(zhèn)咳止咳藥,越止邪越不解,咳越不寧。當然,對久咳不已,邪退肺氣虛病人,也當理肺養(yǎng)肺兼施,酌加訶子肉、五味子、海蛤殼等,以斂肺止咳,貴在把握病機。

2.祛痰必須健脾

宣肺理氣除痰乃治痰之標,健脾化痰以截痰源乃治痰之本。慢性氣管炎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由肺及脾,或肺脾同病,這時臨床表現(xiàn)多見咳嗽,痰盛,胸悶腹?jié)M,肢倦乏力,舌苔膩,脈細滑等。治療當以健脾燥濕為主,佐以理肺化痰。臨床常用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化裁。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苓掛術甘湯為溫運和中除痰濕的代表方,二陳湯乃理氣建脾化痰的通用方,故二方合用,相得益彰。若脾虛氣短,神倦便溏者,可加黨參、白術;痰盛氣喘者,可配用蘇子、葶藶子、萊菔子。當證情緩和,可用參苓白術丸,健脾化痰理氣保肺,緩圖固本,有利于防止疾病復發(fā)。

3.平喘重在溫腎納氣

慢性氣管炎在發(fā)病過程中,實喘多在早期與咳嗽并見,表現(xiàn)邪實壅滯,治療重在祛邪宣肺以止咳定喘。虛喘多屬晚期,表現(xiàn)為腎虛,氣失攝納,呼多吸少,吸氣困難,動則尤甚,常伴肢冷,紫紺,自汗,脈弱等,治療當以溫腎納氣為主,佐以理肺健脾化痰。我臨床常以桂附地黃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化裁。腎虛自汗肢冷為著者,加補骨脂、冬蟲草、紫河車;有陰虛陽越,虛喘煩急者,加麥冬、五味子;喘逆不平,加紫石英、沉香粉,為了加強定喘化瘀效果,還常配用川芎、全蝎、地龍,以化瘀通絡解痙;若虛喘危候有脫象,可配用生脈口服液或靜脈滴注生脈液。

徐嵩年(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龍華醫(yī)院)

慢性支氣管炎是老年人的多發(fā)病,在慢性病程中,往往因氣候變化,呼吸道感染,氣體刺激等因素,促使反復急性發(fā)作。臨床主要癥狀是咳嗽、氣喘、痰多,部分病人可出現(xiàn)帶有哮鳴的氣急。在長期反復發(fā)作,病情逐漸加重時,可并發(fā)阻塞性肺氣腫,甚至因呼吸功能不足而出現(xiàn)氣急、紫紺,并發(fā)肺原性心臟病。

治療本病,我主張在肺治實,在腎治虛。發(fā)作時以祛邪為主,緩解時宗固本之旨。治肺以三拗湯、小青龍加石膏湯,治腎用金匱腎氣丸、七味都氣丸。當本病在急性發(fā)作期間,病程較久,體質虛弱者,每多采用虛實兼顧,溫涼并用,方用三拗湯合金水六君煎加減。藥如麻黃9克,杏仁12克,炙甘草9克,野蕎麥根30克,魚腥草30克,半夏12克,當歸12克,熟地15克,茯苓30克,蘇子15克,化橘紅6克,枇杷葉20克。若伴有嘔惡清稀水飲者,加白術15克,桂杖9克或細辛4克(后入),干姜4克;咳痰粘稠,咯之不易者,加風化硝12克(分沖),白螺絲殼30克,鮮竹瀝20克(溫服);痰中帶血絲者,加茜草根30克,側柏葉15克,藕節(jié)20克,黛蛤散20克(包煎),鮮茅根30克;咳痰黃濁或腥臭者,加白芥子9克,萊菔子12克(炒);兼有胸痛者,加米仁根30克,桃仁15克,紅藤30克,冬瓜子15克;咽癢干咳者,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喉間伴哮鳴音者,加細辛4克(后入),白術20克,地龍12克;陣發(fā)性劇咳者,加天竺子15克,百部15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炙冬花15克,蜂蜜1茶匙(沖服);咳而上氣,胸膺痞滿者,加旋復花15克,代赭石30克,潞黨參20~30克,白果20克(去殼);平時行動氣急者,加人參、蛤蚧等藥,研粉吞服,每日5克,或人參5克,麥冬20克,五味子9克,煎服,或用人參5克煎湯送服胎盤粉5克,日服1劑,或人參5克煎服與核桃肉30克(炒)同服,每日1劑;如久病氣急伴有紫紺并發(fā)肺心病者,當加人參5克(另煎汁、沖),麥冬20克,熟附子12克,細辛5克,五味子9克等。以上所選藥物,按辨證要求,酌情改變上列基本處方。

曾治王×,女,69歲??人?年余,喉間哮鳴,呼吸有聲,發(fā)作氣急喘息,晝輕夜劇,難以平臥,胸脘窒悶,兩脅脹痛,胃納不佳,口干而不喜飲,曾服中藥及靜滴先鋒霉素等治療,無明顯好轉,時值寒冬,證情加劇,苔白膩,脈弦滑。宿飲內留,復感寒邪,肺氣壅滯,宣肅失司,進小青龍湯加石膏蠲飲止咳。服藥7劑咳嗽漸減,但仍胸悶脅脹氣急,痰白量少,咳出不暢,苔脈如前。雖年老體弱,然壅滯之邪不去,倚臥喘息難平,乃予三拗湯合葶藶子、白芥子等祛邪治實,金水六君煎法固本治虛。藥用凈麻黃9克,射干9克,杏仁12克,葶藶子30克,白芥子9克,半夏12克,化橘紅4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當歸12克,熟地30克,炙甘草9克。此方服7劑后,喘息已平,胸脅悶痛好轉,胃納增加,咳嗽尚未消除,邪勢衰其大半,余蘊尚未清除,再予原方加白術15克,旋復花15克,沉香片4克(后入),百部15克,車前子30克(包),細辛4克(后下)。調治3周,證漸緩解。

另外,本病必須重視緩解期的預防措施,增強自身抗病能力,控制病情進展是本病的治療關鍵。除服藥以外還須適當體育鍛煉如太極拳、散步,同時鍛煉呼吸功能。

洪廣祥(江西中醫(yī)學院)

慢性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尤在老年人中發(fā)病率甚高,約為老年人總數(shù)的10~15%,寒冷地區(qū)發(fā)病率較高。慢性患者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易并發(fā)肺氣腫、肺心病。因此,注意發(fā)揮中醫(yī)藥防治本病的優(yōu)勢,這對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復發(fā)和控制合并癥的發(fā)生,都具有重要意義。

咳、痰、喘是慢性氣管炎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就大多數(shù)患者來說,痰是一個主要矛盾。從病機來講,以虛為本,以痰為標,本虛標實是本病的主要特點。在治療上,如何處理整體(肺脾腎炎)與局部(炎癥)、本虛(正氣虛弱)與標實(痰濁壅盛)的關系,通過多年的臨床科研,初步認為,治咳治喘以治痰為先;治虛治本勿忘標和實。并應貫徹“防治感冒,控制感染,辨證施治,扶正固本”的治療原則。臨床實施這一原則時,既要全面考慮,又要突出重點,不要一下子全抓全治,主次不分。因為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多具有階段性,不同的階段各有其主要矛盾,臨床應針對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1.急性發(fā)作期辨證分寒熱

慢性氣管炎患者因受涼、感冒或其他因素引起咳、痰、喘任何一項癥狀比平素增重一成以上者,稱為急性發(fā)作期。臨床表現(xiàn)以炎癥征象較為突出,病情較急而重,屬邪實階段。此期的關鍵必須迅速控制感染,防止病勢加重。針對這期病情的表現(xiàn)特點,按“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治療重在祛邪,并應區(qū)分寒、熱的不同而辨證用藥。急性發(fā)作期表現(xiàn)為寒證者,見咳嗽或氣喘,痰稀白而量多,伴見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舌苔薄白,脈浮滑。其病機為風寒或寒痰遏肺,肺失宣降,治應辛散肺寒,化痰利氣。常用藥如生麻黃、桂枝或蘇葉、干姜、細辛、紫菀、杏仁、陳皮、牡荊子、甘草等。切忌寒涼、斂肺之藥,以免邪遏肺氣,遷延不愈。發(fā)作期表現(xiàn)為熱證者,證見咳嗽或氣喘,痰黃粘稠,且不易咯出,伴見發(fā)熱或微風寒,口渴,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滑數(shù)。其病機為風熱或兼痰熱犯肺,肺失宣肅,治宜辛涼清肺化痰。常用藥如桑葉、杏仁、桔梗、連翹、薄荷、魚腥草、黃芩、浙貝、生甘草等。肺熱重者,可酌加金蕎麥根、七葉一枝花、天葵子等;咳甚痰多者,還可加用矮地茶、瓜子金等,以加強祛痰鎮(zhèn)咳之效果。

2.慢性遷延期辨證分虛實

此期患者以病邪纏綿,癥狀反復,遷延不愈,功能紊亂,抗病力差為特點。證候表現(xiàn)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針對這些特點,應按“標本兼顧”的原則,治療重在扶正祛邪。同時,還應根據(jù)肺、脾、腎的臨床不同見證,進行辨證施治。

(1)肺虛咳痰證 咳聲清朗,多為單聲咳或間歇咳,白天多于夜晚,咯痰稀白,痰量20~50毫升/24小時,或伴見胸部憋悶,畏寒背冷,舌質淡紅或偏淡,苔薄白,脈多見弦象。其病機為肺氣不足,寒痰伏肺。治宜益氣溫肺,祛痰止咳。常用藥如黃芪、百部、紫菀、款冬、杏仁、法半夏、陳皮、天漿殼、矮地茶、牡荊子等。

(2)脾虛濕痰證 咳聲重濁,多為連聲咳,夜重日輕,咳粘液痰,痰量50毫升以上/24小時,兼見畏寒肢冷,大便稀軟,舌質偏淡或胖,有齒印,舌苔白或白膩,脈多弦滑,體檢可見有輕度或中度肺氣腫征象,肺功能輕度或中度減損。其病機為脾氣虛弱,濕痰犯肺。洽宜健脾燥濕,祛痰止咳。常用藥如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法半夏、陳皮、白芥子、矮地茶、三脈葉馬蘭(紅管藥)、牡荊子、天漿殼等。陽虛寒象明顯者,加干姜或桂枝。

(3)腎虛痰喘證 咳聲喘沉或咳聲嗄澀,多為陣咳,夜多于日,咯粘液痰或漿粘痰,痰量80~100毫升以上/24小時,常伴有胸部憋悶,喉間痰鳴,喘息氣促,動則加重,畏寒背冷,或兼見腰酸乏力,夜尿頻或咳而遺尿,或尿后余瀝,舌質淡或胖嫩,或舌質黯,舌邊有瘀斑,舌苔白滑潤,脈多沉細,或弦滑,兩尺弱,體檢有較明顯的肺氣腫征象,肺部聽診可聞及哮鳴音或干濕羅音,肺功能明顯減退,實驗室檢查,腎上腺皮質功能多低下。本證型多見于喘息型支氣管炎,或合并中重度肺氣腫的患者,其病機為腎不納氣,痰濁壅肺,氣血瘀阻。治宜補腎納氣,化痰平喘,活血祛瘀。常用藥如補骨脂、五味子、靈脾、沉香、蘇子、椒目、葶藶子、牡荊子、青皮、桃仁、紅花等。

本證者不僅痰濁壅盛,而且排痰不暢,極易痰郁化熱(或稱為繼發(fā)感染),而兼見痰熱證候,在用藥時可酌情選用黃芩、魚腥草、桑白皮、鵝管石、十大功勞、野蕎麥根、七葉一枝花、天葵子等。大便不暢者,可適當加用大黃,達到腑氣通肺氣降,以提高平喘效果。臨床治療中,對腎虛痰喘的患者,采取純攻純補的方法都不適宜,純攻則正氣易傷,純補則氣壅更甚,只有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并舉,虛實同治,方能取得療效。

3.臨床緩解期突出扶正固本

此期患者臨床癥狀緩解,病情暫時穩(wěn)定,但機體抗病力差,病根尚未消除,容易復感外邪,而使臨癥復發(fā)或加重。因此,必須重視緩解期患者的治療。朱丹溪說:“久病之癥,未發(fā)宜扶正為主,已發(fā)以攻邪為主。”可見中醫(yī)很早就注意到了緩解期治療的重要意義。慢性氣管炎緩解期以本虛為主,標癥不突出,按“緩則治本”的原則,治療的重點在于扶正固本,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以鞏固療效,減少或控制復發(fā)。

緩解期扶正固本一般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如體育鍛煉、氣功、針灸、藥物等?!岸∠闹巍笔锹詺夤苎谆颊卟豢珊鲆暤闹匾h(huán)節(jié),通過“冬病夏治”可以減少或控制復發(fā),甚至可望治愈。藥物治療,同樣要堅持辨證施治的原則,一般可分為三種情況,如偏于肺脾氣虛者,以益氣補脾為主,常用方劑如玉屏風散、六君子湯加減;偏于脾腎陽虛者,以健脾益氣,補腎壯陽為主,方以右歸丸、桂附八味丸、四君子湯加減;偏于肺腎陰虛者,以滋養(yǎng)肺腎為主,方以七味都氣丸、金水六君煎、六味地黃丸加減。

必須提出,慢性氣管炎緩解期,雖然以本虛為主,但病因有“宿根”,余邪不盡,稍遇氣候驟變,極易引起病情反復。因此,服用扶正固本方藥時,要適當配合祛痰利氣和防治感冒的有效方藥,以減少反復,保證緩解期治療方法的正常進行,有利于提高扶正固本的預期效果。

鐘一棠(寧波市中醫(yī)院)

慢性支氣管炎好發(fā)于冬春兩季。本病可分為兩期六型。急性期是由于外感新邪,引發(fā)宿疾而致,治療以宣肺散邪為主;緩解期乃臟腑功能虛弱不足而成,治療以補益為佳。

1.急性期

急性期分為寒型、熱型、寒熱夾雜型。若證見咳嗽氣緊,痰白如泡沫或稠粘,畏寒不發(fā)熱,舌質淡、苔白,脈細弱為寒型,治以溫肺化飲,藥用南沙參15克,炒白術10克,茯苓15克,陳皮4克,姜半夏15克,麻黃4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蘇葉9克。若證見咳嗽氣緊,痰黃或黃稠,惡寒發(fā)熱或熱重,舌質紅、苔黃,脈滑數(shù)屬熱型,治宜清肺化痰,藥用北沙參15克,野菊花15克,魚腥草25克,蒲公英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瓜蔞皮18克,前胡15克,象貝15克,杏仁12克,甘草2克。若證見咳嗽氣緊,痰色黃白相兼,畏寒低熱,舌淡紅、苔薄白或見黃,脈滑或稍數(shù)屬寒熱夾雜型,治宜宣肺化痰,清熱散寒,藥用北沙參15克,蘇子10克,前胡15克,姜半夏15克,銀花20克,麻黃4克,杏仁10克,甘草2克,紫菀15克,款冬花10克。在辨證上要抓住舌苔、痰色、發(fā)熱這三大要素,才能執(zhí)簡馭繁。在急性期中,若外邪一祛,熱勢一退,咳嗽減少,則可投補益肺氣之品,方選六君子湯加杏仁、紫菀、冬花,以固其本,扶正祛邪。

2.緩解期

緩解期,即以無寒熱,輕咳嗽,痰少色白,無外感癥狀,呈現(xiàn)本虛為特征,治療一般多用補益肺腎為主。若證見輕咳,氣短,痰少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胖少苔,脈虛緩,屬肺氣虛型,治宜補益肺氣,藥用黨參20克,黃芪20克,紫菀15克,杏仁10克,炙五味子8克,川貝6克,生甘草4克,煅牡蠣(先煎)20克。若見潮熱,干咳氣短,舌質嫩紅、苔少,脈細稍數(shù),屬肺陰虛型,治宜養(yǎng)陰潤肺,藥用北沙參18克,麥冬15克,紫菀10克,瓜蔞皮15克,川石斛15克,白薇15克,杏仁10克,枇杷葉(包)10克,甘草3克。上2型中若兼見納谷不香,大便溏泄,四肢乏力,此為脾虛,可酌加淮山藥、扁豆、谷麥芽、荷葉之類。若形寒肢冷,咳嗽氣喘,痰白,腰腿酸軟,夜間多尿,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屬肺腎陽虛型,治宜溫補肺腎,藥用黨參25克,白術10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鎖陽20克,蓯蓉15克,仙靈脾25克,肉桂3克。

緩解期的治療較發(fā)作期更為重要,應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一般我用紅參6克,鎖陽20克,甜蓯蓉20克,巴戟肉20克,茯苓20克,生熟地各30克,淮山藥30克,紫菀20克,冬花20克,百部20克,沙參40克,山萸肉10克,五味子10克,丹參30克,川象貝各10克,杏仁10克。濃煎,加蜜50克收膏,囑患者常服,療效頗佳。

高體三(河南中醫(yī)學院)

慢性支氣管炎,臨床頗多,亦為難治病之一。初病多由感寒而致,由于失治或誤治,逐漸形成慢性證候。臨床常見的癥狀有:久嗽不已,或間斷咳嗽,痰多脈滑,舌苔白膩,甚則喘咳憋氣等。本病在初期階段,特點為秋冬發(fā)作,春夏癥狀逐漸消失。如果本病發(fā)展到后期,不但秋冬比以前嚴重,盛夏亦難免發(fā)作,并且咳嗽加憋氣。在患病過程中,感冒常為誘發(fā)的原因。因此,預防感冒為減少復發(fā)的關鍵。根據(jù)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理論,說明本病的病位在肺,但與中焦脾濕生痰有關。急性病多實多熱,慢性病多虛多寒,慢性支氣管炎多屬于虛寒證,間或有熱證者,則為本寒標熱,熱在上焦而中焦仍為虛寒。治宜溫補脾肺,化濕祛痰。方以加味黃芽湯為主,代表藥物如干姜、茯苓、黨參、炙甘草、陳皮、杏仁等。病處秋冬者,根據(jù)肺合皮毛之理,無論有無外感癥狀,略配宣散之蘇葉、銀花等,有助于癥狀的減輕;濕痰多者,加半夏、橘紅;若兼肺熱者,加石膏、黃芩;陰虛者,加麥冬、阿膠;喘重于咳者,可根據(jù)寒熱合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或麻杏甘石湯;腎不納氣者,加肉桂、附子;頑咳不止者,可臨時加入米殼斂肺止咳;若兼肺心病者,可與當歸補血湯、桂枝甘草湯合用。

趙長立(內蒙古中蒙醫(yī)院)

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尤其在高寒地區(qū),風多氣冷,空氣干燥而夾雜灰塵,人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久居住,每時每刻都在吸入這種空氣。肺本肅清之臟,喜潤而惡燥,人如久吸干燥不潔之空氣,故氣管易遭受侵害而發(fā)咳喘,這便是高寒地區(qū)多發(fā)此病的一個原因。如久延不止,便將形成慢性支氣管炎。證見久咳不愈,痰壅氣阻,肺氣不宣,氣喘,呼吸不利,痰黃而稠等,其脈多浮而弦數(shù)。久之因肺氣壅阻,氣阻則血瘀,脈絡損傷,出現(xiàn)瘀阻絡傷之證。

治療此病,宜養(yǎng)肺陰,宣肺氣,止嗽化痰,大清肺熱,解毒化瘀以肅降肺氣。藥用:側柏葉35克,元參26克,麥冬14克,瓜蔞仁16克,川貝14克,郁金13克,葶藶子14克,杏仁9克,生石膏40克,雙花20克,板藍根20克,地龍23克,蟬蛻18克,桃仁14克,橘紅14克,黃芩14克,桑白皮13克,桔梗14克,白前10克,敗醬草16克,海浮石13克,甘草6克。用水4大碗,煎成近1碗,1次服下,日服2次,每劑藥可煎3次。小兒酌減。如哮喘甚者,加麻黃5克,蘇子14克;熱甚脈滑數(shù)者,加羚羊粉3克,分3次沖服;如咳血,可將側柏葉改為鮮柏葉70克。

本文源于網絡,如涉版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