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響當當?shù)娜宋铩H欢?,古語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蘇軾的盛名之下,是他一生幾歷生死,不斷遭到貶謫的苦難人生。然而,苦難沒有打垮蘇軾,反而成就了蘇軾。 蘇軾用他天賦的才情和樂觀的天性在苦難中用詩詞奏響了一曲又一曲生命的贊歌。如果要選擇一句蘇軾的詩詞來形容他的一生,你會選擇哪句了?我想《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足矣。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首詞。
根據(jù)史料記載,這首詞是蘇軾被貶到黃州后的第三個春天所作。當時,蘇軾和同行的幾個朋友醉酒歸來,途中遇到了一場春雨。同行之人都狼狽地多雨,可是蘇軾卻邊歌邊慢慢走,毫不在意。涼雨侵人,春雨尚寒,蘇軾沒有雨具卻步履從容。春雨雖然很平常,但突如其來的春雨不就像人生的諸多變故嘛。在命運的風吹雨打中,蘇軾不都是一直泰然前行嘛? 關(guān)于“雨”,詩詞中描寫的種類很多,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有“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凄涼哀婉,有“天街小雨潤如酥”的潤澤。然而,蘇軾這首《定風波》中的“雨”卻似有似無,無形無聲,只是成了一副背景畫,畫里有一個人在雨中緩緩獨行,且行且歌。它沒有明確的情緒和想法,它只是靜靜地下著。 全詞即景抒情,借雨中緩緩而行表達了自己雖身處逆境卻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曠達的心胸。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首句就交代了此時正是風狂雨驟,而作者卻用了一個“莫聽”,在雨中,不聽雨聲風聲,聽什么了?第二句“何妨吟嘯且徐行”,為何不邊歌邊徐行了?此句中,“何妨”與前句中的“莫聽”前后呼應(yīng),把一個曠達自適的東坡先生就刻畫了出來。 然而,“徐行”的前路在哪里了?蘇軾沒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的天氣不用著急,一根竹杖,一雙芒鞋,渾身輕松就像在騎著一匹馬一樣。所以,誰會害怕狂風暴雨了?披一蓑衣也可以在風雨中逍遙快活地過一生。在如此樂觀曠達的心境,任何狂風暴雨都會像“江南煙雨“一樣叫人賞心悅目。 可是,這”平生“究竟是悲是喜了?作者沒說,只是說了一個“任”字,何其瀟灑,何其開闊!這就是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才得以在風雨飄蕩的人生中,雖然幾經(jīng)生死卻始終將人生過得有滋有味。這個“任”字即是任性,也是縱情,更是狂放不羈。 下闋寫雨后的情景和感受?!傲锨痛猴L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一陣料峭的春風吹來,酒醒了,讓人感覺有點微微的寒意。一抬頭,山頭一輪斜陽正好迎著我,像是要歡迎我似的,充滿了意趣;這里的“微冷”是多冷了?是涼爽多一些,還是寒意多一些?蘇軾沒有指明,但是卻形象地寫出了詞人酒醒后心境的踏實與寧靜。作者雖然有些醉了,行為好像放蕩不羈,但內(nèi)心卻是清醒的。 最后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段行程到這里就算結(jié)束了,作者準備回去了,回頭看看來時風雨泥濘的路,風雨已經(jīng)停了,但卻還沒天晴。這一句與上一句中的“微冷”“斜陽”看似矛盾:既有斜陽就說明天晴了,這里為何又說“無晴”?其實這是寓意了一種人生的境界:人生就像這一路的行程,有寒冷有溫暖,有風有雨有天晴,有順境有逆境。外在環(huán)境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卻可以控制。 蘇軾一生作詞無數(shù),而且佳作很多。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和蘇軾的詩詞都是一道無法忽視的美麗的風景線:有人喜歡他“大江東去”的豪放,有人喜歡他“十年生死兩茫茫”凄婉,有人喜歡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飄逸。可是若非要選一首詞作為他一生的寫照,那就非這首《定風波》莫屬了!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