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電影原創(chuàng) 劇評看多了,標題總有一些套路可循。 劇王、神劇、X刷、豆瓣9.X...... 寫稿時要是遇到一部全方位適用上述關鍵詞的新劇,真是做夢都能笑醒。 例如今天這部。 不過說實話,它的觀感實在“不咋地”。 在看第一集的1個小時中,十點君不得不幾次按下暫停。 緩一口氣,再接著看下去。 許多觀眾也都是一邊說著“揪心”,一邊打出五星。 編劇對此不以為然,“我從來沒有想讓任何人感到舒適”。 同樣的,這篇文章也沒想過如何讓人讀的舒適。 但還是希望大家都能看看。 畢竟,真實并不總是讓人開心,但自有雷霆萬鈞之力—— 《切爾諾貝利》 Chernobyl “黃暴臺”HBO出品。 上周剛播出第一集,豆瓣9.6,IMDb9.5,爛番茄新鮮度95%。 不僅口碑吊打同檔的其他劇集。 播放量和討論度也正逐漸逼近自家爛尾的兄弟劇《權力的游戲》第八季。 “劇王”易主,已成定局。 目前豆瓣評分漲到了9.7 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爆炸,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科技浩劫。 這次事故造成32人當場身亡; 27萬人罹患癌癥,其中9.3萬人因癌死亡。 至今仍有受到輻射影響而導致畸形的胎兒出生。 據(jù)聯(lián)合國估計,此次核爆炸至少影響到了 350 萬人,污染了近 5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核電站附近的普里皮亞季,一座曾經(jīng)為匯聚高精尖人才而精心打造的“模范城鎮(zhèn)”。 酒店、游樂園、高檔餐廳應有盡有,當?shù)厝松踔聊茉谏虉隼镔I到香奈兒五號香水。 而如今,那里成了一片死寂的廢墟。 沒有人類,只有偶爾穿林而過的狼群。 許多災難片在描繪末日圖景時,總是極盡夸張之能事。 恨不得每一幀畫面都挑戰(zhàn)觀眾的極限,帶來最強烈的感官沖擊。 可《切爾諾貝利》不一樣。 它平靜、陰冷,卻比直接的爆發(fā)更加殘忍。 那場歷史性的大爆炸,在劇中不過就是遠處居民窗外,一團閃現(xiàn)不過1秒的光亮。 可就在這1秒之后,災難才剛剛來臨...... 爆炸發(fā)生后,整座城市被警報聲震醒。 年輕的消防員同妻子道別:“他們說問題出在屋頂,僅此而已。” 周圍居民拖家?guī)Э谧叱黾议T,“我們要到橋上,那邊看得更清楚”; 醫(yī)院里的醫(yī)生望著遠處的火苗,“還沒有傷員送來,說明火勢不大”。 由于核工程的專業(yè)性及隱秘性,普通民眾對其知之甚少。 就連醫(yī)護人員也極少有防輻射意識。 視野最開闊的大橋上—— 小孩、大人們迎著漫天飛揚的粉塵,遠遠地望著那沖破云霄的光柱。 在反應堆火光的映襯下,那晚的夜空顯得格外絢爛。 然后第二天照常上學上班。 很久之后,人們才意識到—— 那個美麗而詭異的夜晚意味著什么。 與此同時,爆炸后的核電站卻是另一番景象。 從事發(fā)現(xiàn)場趕回來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報告了反應堆爆炸的真實情況。 當晚值班的副總工程師迪亞特洛夫,卻認為這人已經(jīng)被嚇得神智不清。 出問題的,只是個水箱而已。 工作人員拿出低精度的輻射監(jiān)測儀器,上面的數(shù)值瞬間達到儀器的上限—— 3.6倫琴(相當于400次胸透的輻射量)。 聽到這個數(shù)字,迪亞特洛夫反而松了口氣。 然后繼續(xù)沉浸在自己樂觀的設想之中,以此來逃避職責、麻醉自己。 就這樣,最初的謊言“完美誕生”了。 它猶如一顆輕巧的小石子,在被丟入一個僵化官僚的決策系統(tǒng)之后,激起了層層擴散的余波。 從工程師到廠長,切爾諾貝利的核能專家們對這次爆炸充滿了狂妄的幻覺。 他們在大小會議中不斷重復: 問題不大,3.6倫琴 事故原因已經(jīng)查明 正在控制中 已經(jīng)控制了...... 官員們也很樂意采納這樣的說法。 畢竟,切爾諾貝利是當時蘇聯(lián)引以為傲的世界上最安全的核電站。 如果發(fā)生了嚴重事故,誰敢承擔這個責任? 和穩(wěn)定比起來,其他的都要站次要位置。 在面臨危機的時刻,有人轉而相信妄想。 可他們卻忽略了—— 謊言或許可以阻擋真相,卻阻擋不了核輻射的蔓延。 從爆炸發(fā)生當晚開始,事態(tài)就已經(jīng)超出了控制...... 第一批到達現(xiàn)場的消防員和還在核電站內(nèi)部搶修的工作人員,成為了這場災難中最早的犧牲者。 有的工作人員還沒走到反應堆,就開始嘔吐不止。 如果稍有不慎被劃傷,傷口立即大面積滲血。 消防員起初都以為是普通的建筑物起火,穿著最簡陋的防護服就趕到了火災現(xiàn)場。 其中一位消防員出于好奇,隨手撿起地上的黑色石塊。 在隨后短短的幾分鐘之內(nèi),整個手掌迅速潰爛。 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紀實作品《切爾諾貝利的悲鳴》里,曾記錄下一段消防員瓦西里和他妻子的故事—— 在從事故現(xiàn)場回來的幾個小時后,瓦西里的妻子在醫(yī)院見到了自己的丈夫。 他躺在病床上,全身水腫,皮膚脹得厲害,幾乎看不到眼睛。 所有人都不能與他有身體接觸。 護士說,他們已經(jīng)不是人了,而是一個個“核反應堆”。 14天后,瓦西里去世。 他的妻子當時還懷有身孕,生下來的孩子不到4小時就夭折了,死于肝硬化。 瓦西里夫婦這樣的遭遇,在切爾諾貝利實在發(fā)生過太多太多。 但這一切,他們原本或許可以不用承受。 盡管各項指標和人體反應都在明顯暗示著輻射值遠超預期,但領導者仍然咬定“3.6倫琴”,遲遲不愿將爆炸的真實情況公布出來。 整個事件的發(fā)酵過程,比爆炸本身還要觸目驚心。 3.6倫琴。 這個既不正常也不嚴重的數(shù)字,起初被高層人士口言之鑿鑿地反復提及。 200倫琴的測量儀爆表? 那肯定是測量儀壞了。 有人看見堆芯里的石墨被炸出來了? 他看錯了。 真實的數(shù)據(jù)一再被刻意忽略。 但也有一些人,沒有眼力見和大局觀。 執(zhí)意要撕破這件“皇帝的新衣”: 400公里外的白俄羅斯研究員烏拉娜,檢測到了當?shù)乜諝獾妮椛渲党瑯耍?/span> 遠在莫斯科的核專家列加索夫,在最高層的會議上不顧一切、據(jù)理力爭; 向來做派官僚的長官鮑里斯,要求下屬全副武裝、載著精密儀器盡量靠近事故現(xiàn)場。 然后帶回來了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 15000倫琴。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切爾諾貝利4號反應堆,確認爆炸無疑。 意味著8噸多的核反應物質(zhì),全部暴露在空氣當中。 相當于3,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顆子彈的威力! 事實上,直到爆炸發(fā)生的第二天,蘇聯(lián)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當時布滿放射性粒子的云層已經(jīng)飄到了瑞典,瑞典一家核電廠檢測出了云層中逐漸升高的輻射值。 他們立即向蘇聯(lián)方面詢問,真實情況逐漸被揭露出來。 隨后,整個歐洲都陷入了核輻射的恐慌之中...... 法國立即禁止了孩子們的戶外活動。 然而在切爾諾貝利——風暴的中心,學生們還在肆無忌憚地游戲。 事故發(fā)生36小時后,35萬人從這座城市撤離。 那位前一天還信誓旦旦、認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老干部。 登上大巴時,已是滿臉的哀切。 大多數(shù)居民不了解實情,以為只是出去暫避,兩三天就回來。 1200輛載滿人的大巴,排著長隊緩緩駛離...... 整座城市空空如也。 人類的自救和權力的撕扯,剛剛開始...... 有人曾評價切爾諾貝利事件,是一個“充滿了政治悲觀和科學無知的恐怖故事”。 其中有太多傲慢、無知和狂妄,如今依舊在輪番上演。 以至于十點君都說不清,這部劇帶來的恐怖片般的觀感,究竟源自哪里。 “謊言的代價是什么? 并不是它會被錯當成真相。 真正危險的是: 如果我們聽了太多謊言,會再無法分辨出真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