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第七章,補益劑/補氣/概述 因為每一節(jié)它在使用上、配伍上有它的特點,所以我們在各一節(jié)的前面概述,簡要的提一下這個特點,補氣的這部分方子是針對氣虛證。 氣虛,這個氣在人體有先天之氣、后天之氣,氣蓄積在氣海,有上氣海、下氣海之分。所以在我們這里所講的補氣,主要是以脾、肺氣虛,特別是脾氣虛為中心的后天之氣,因為后天之氣來源是由脾肺化生的水谷精氣和吸入的天陽之氣結合而成。 先天之氣,它由腎精所化,腎精化生腎氣,所以這里涉及到的補氣,涉及到相關各臟的話,不在這一節(jié)討論后天之氣的這個補益方法之內,那在后面的相關的補陽的方劑里要涉及到。 這個補氣的方它的配伍的基本結構: & 首先是以補氣藥物為主, @ 象人參、黃芪這類補氣藥為主。 & 第一類,補氣常配伍除濕藥, 因為由于氣的源頭在脾,“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而氣的源頭是在脾,而脾的特點呢,它是把水谷精微化生為氣血津液。 如果說氣不足了,運化功能減弱,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谷不得正常運化,轉化為病理產物,水濕,所以既然用補氣藥,是治療脾氣虛為中心的這類證候,那往往伴隨脾濕,病理產物挾有脾濕。脾有喜燥惡濕這個特點,那作為用藥來講,就要配伍一定的除濕藥。 * 根據不同的情況,補氣方劑, @ 可以用結合開宣肺氣,氣行則濕化,配比如講桔梗一類的; @ 可以用苦燥的,象蒼術、白術苦溫燥濕的,在補氣健脾的基礎上燥濕,祛除脾濕; @ 可以用些芳化的藥,比如象白蔻、砂仁,都有芳香化濕作用。 * 同時如果脾濕偏重于中下,特別脾虛以后,脾濕下流,那還要通過淡滲利濕、利水來祛除這種病理產物。 這除濕藥是在補氣方里應該說配的最多的,它既能兼顧病理產物,又能使得你用的這種補氣藥補而不滯,這是第一類。 & 第二類,補氣經常配伍行氣藥, 行氣當然有助于化濕,同時行氣可以使補氣藥補而不滯,這是體現了一種通補的方法。因為氣具有升舉固攝的作用,所以如果氣虛到一定程度,往往可以產生氣機下陷,常見的脾虛下陷這一類,所以在補氣方里,有時候要配一些升提藥, @ 象補中益氣湯里的升麻、柴胡,小量的這類的使用,就是說針對氣虛引起的氣機下陷,要結合一些升提藥,升陽舉陷,補氣的配伍方式,往往這一類多。 & 其它比如還有一些有的氣血兼顧了,可以配一點養(yǎng)血藥, @ 當歸盜汗常配的。因為考慮到氣血陰陽互根,這也是常用一種方法。 前面配除濕、行氣,這是最普遍的。這是補氣方的一個基本結構。 (附: 補氣劑,是治療脾、肺氣虛的方劑。 適用于肢體倦怠乏力呼吸短氣,動則氣促,聲低懶言,而面色委白 ,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或虛大,甚或虛熱自汗,或脫肛、子宮脫垂等。 當出現上述癥狀時,取補氣之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等為主,再根據具體證情,酌量配以行氣、滲濕、生血、養(yǎng)陰之品,代表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生脈散等。 筆記者摘自《方劑學》五版) |
|
來自: 藥膳食療方注釋 > 《《方劑學》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