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文言傳.坤文言》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句話可以說是整部《易經(jīng)》的思想核心,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一個家庭,如果能夠悟透這條天機,往往子孫都會興旺發(fā)達。 為什么講“積善”呢?因為這個善是需要慢慢積累的,不是說做一兩件善事就行了,“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三國演義》中,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他就叮囑自己的兒子劉禪說:“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很多人覺得善太小,不值得去做,小惡做點也無所謂,其實錯了,任何一件小事情都不可以馬馬虎虎,小善積累多了就是大善,小惡積累多了就是大惡。比如看到馬路上有個香蕉皮,就應(yīng)該馬上撿起來放到路邊的垃圾桶里,以免路過的行人踩到摔跤,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小看這些小的善行。 現(xiàn)在人心比較浮躁,往往做了一兩件善事,就著急想得到回報,看不到回報就怨天尤人,其實應(yīng)該把眼光放長遠些,這樣就會看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句話的含義了。下面我們舉兩個例子: 《三字經(jīng)》里有一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叫“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里面的“竇燕山”,是五代后晉時期的竇禹鈞先生,河北人。他出生于當(dāng)?shù)氐囊粋€富裕家庭,據(jù)說竇燕山原本為人很不好,經(jīng)常欺壓百姓,做人很缺德,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子女。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他的爺爺在夢中提醒他:“你命中無子,并且短命,應(yīng)該早點行善積德,做些善事”。 竇燕山倒是非常聽話,從此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再也不做缺德的事了,家族中有人遇到困難了,他都積極熱心的去幫助,他幫助人還很有智慧,不只是給人錢,他看哪一家的孩子比較有出息,比較懂事,就把錢借給他去經(jīng)營事業(yè),培養(yǎng)他,讓他帶頭為自己的家族成員做榜樣。不然你把錢捐給一個敗家子,他就都拿去吃喝嫖賭了,越幫越懶。 竇燕山還創(chuàng)建書院四十間,買書千卷,請有名的老師授課,有的貧窮人家,孩子上不起學(xué),他都主動接過來,免費入學(xué),還管他們吃住。從他這里出來的孩子,很多都功成名就了。而他本人,生活卻非常儉樸,一點也不張揚,做了善事,也從來不會跟人炫耀。 后來竇燕山生了五個兒子,名行并優(yōu),被人稱為“竇氏五龍”,八個孫子也非常有道德,有學(xué)問,他本人還擔(dān)任諫議大夫這樣的高官,活到八十二歲,還在《三字經(jīng)》中留名,一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廣為傳頌、效法。 宋朝的范仲淹,兩歲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和他被家族拋棄,日子過得非常貧窮。他的母親不僅一點怨言也沒有,反而化悲痛為力量,她常常教導(dǎo)自己的孩子說:“你以后有出息了,一定要多幫助困難的族人和朋友?!币舱悄赣H的德行,影響了范公的人格和命運。 范公很孝順,從小讀書就非常用功,希望能夠早日讓母親認(rèn)祖歸宗。他自年輕的時候起,便以天下為己任,常常自己誦道:“士當(dāng)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因為有這樣的志向和胸懷,他后來果然考中進士,當(dāng)上了秘閣校理的官,后來一直做到宰相的位置。 隨著官位的不斷上升,他的俸祿也越來越多,但他念念不忘母親的教導(dǎo)。在他做到宰相的時候,便把所有俸祿都拿出來購買義田,贍養(yǎng)家族中的貧窮人家,一共有三百多戶。后來他還創(chuàng)辦義學(xué),讓當(dāng)?shù)氐暮⒆佣加袝x,貧窮人家的孩子,只要有志向讀書,都可以到他這里免費就學(xué)。 范公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俸祿,都做了布施救濟之用,自己卻粗茶淡飯,生活非常儉樸,在他死的時候,甚至連喪葬費都不夠。 雖然范公并沒有為他的子孫留下財產(chǎn),但他的子孫都特別有出息,他的四個兒子,都做了公卿大夫,并且也繼承了他父親的思想,都能夠舍財救濟貧苦。范家至今近一千年來,興旺不衰,代代都出人才。 所以古人經(jīng)常說,積財留子孫,不如積善留子孫,這也是《易經(jīng)》上“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很好的現(xiàn)實例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