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昊 男,1978年生,合肥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藝術設計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建筑學會會員,藝術家、作家、古代竹雕收藏家。著有《城市社會藝術史拾遺》、《永恒之城》等著作。 幸福水生活 ——古羅馬的供水體系 曹昊古羅馬人創(chuàng)造了最為先進的供水體系,他們?yōu)榇税l(fā)明了渡槽、水塔、噴泉和下水道,這些有用的設計至今還在被后人沿用,煥發(fā)著智慧的光輝,但是現(xiàn)代人面對這些古代遺跡難免會產(chǎn)生疑問,這些水是如何運用和管理的呢?它們從哪里引來,又流向何處呢? 為有源頭活水來 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氣、火、地和水是萬物構成的四大要素,仰慕希臘文化的羅馬人恭謹?shù)亟邮芰诉@個理念,但和希臘人的形而上不同,羅馬人對此似乎有不同于希臘人的深刻認識,他們供奉灶神,小心翼翼地保存神圣的火種,而對于水的使用就更為慎重。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如巴比倫、長安都發(fā)展到羅馬那樣龐大的規(guī)模,但是潔凈的水源從未對古代的人們產(chǎn)生過如此強大的吸引力,人們也從未如羅馬人一般投入過如此巨大的精力來為城市源源不斷地運送這些健康的水源。 從維特魯威的著作中可以了解到,對于水源的注重來自于對健康的注重,羅馬城曾經(jīng)遭遇過一陣可怕的瘟疫,人們向神靈祈求援助,神諭告訴人們想要抵御瘟疫,就要飲用干凈的水。事后羅馬人一直把引入健康水質(zhì)作為生產(chǎn)生活的頭等大事,他們建造巨大的水池,架設石質(zhì)巨龍般的引水渠把山間清澈的泉水和冷冽的地下水引入城市,因此在引水工程之前,有一個必要工作就是找水脈。 相比之于那些一望可見的河水,維特魯威更注重探索尋找地下水的方法,他舉出的方法對于今天探險者的野外求生技能仍然是很有益處的,比如在太陽升起之前,身體趴在地上,下顎支在地上,觀察附近土地上是否有濕氣彌漫上升到空際,那就是有地下水的標志,下顎支在地上是為了準確定位不致晃動,以至于準確的找到這個地方。有些地方的水質(zhì)是不好的,比如粘土、礫石下面的水量很少,也不好喝;在黑色土下面的水很好喝,但水量太少;只有在細沙石的下面水量又大又好喝。就和現(xiàn)在的人們愛喝純凈水一樣,古羅馬的人們也偏愛山間巖石和山麓地帶的泉水的清涼口感,他們感性地認為這兒的水質(zhì)最輕,是水的精華(因為輕的東西總是留在高處);而不喜歡平原地帶的水,因為它們地處低洼,總是被太陽曬得熱乎乎的,還帶著一股咸味。 水脈找到了,就要考察合適的地點建一個蓄水池,混凝土制作的蓄水池通常就位于水脈附近的山體上,位于地面下方少許,設置磚砌的或者混凝土的拱頂,以避免陽光的直射,設置有通風口,使水質(zhì)不致變質(zhì)發(fā)臭,并保持著水池內(nèi)外氣壓的相同。在早期水源地的蓄水池往往配置鉛的輸水管,羅馬人很快就意識到鉛對人體的極大害處,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找到比鉛管更為合適的代用品。值得注意的是,羅馬人非常注重水源地的衛(wèi)生狀況,時刻保護它,以免使它被污染,著名的暴君尼祿,就因為跑到郊外的水源地游了個泳,這可把愛干凈的羅馬人民給氣壞了,大家紛紛指責他,使他暴虐的統(tǒng)治又增加了一個污點。 圖1尼姆城的加爾渡槽 圖2 尼姆城內(nèi)的蓄水池(水塔)遺址 加爾橋的建成與使用有近500年時間,至今保存良好。它是羅馬水道橋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充分體現(xiàn)了羅馬帝國建筑的輝煌氣勢和精湛的工藝技能,被人們譽為建筑上的“最崇高的樂章”。整個水渠未用一絲半點的砂漿來固定,完全憑借古羅馬工程師的精湛技藝,將一塊塊重達6頓的巨石堆疊起來,有的石塊突出在外,構成支放腳手架的結構,該橋長度是下短上長,但從橫斷面看,卻是下寬上窄,十分符合力學原理,有利于橋的穩(wěn)固。此外,下層橋拱大,利于泄洪,上層拱小,則便于建造和減輕橋體重量。而橋拱是獨立的全弧拱形相互連接,有較強的穩(wěn)固性,加爾橋把厄爾的泉水引入這個位于城墻上的圓形蓄水池,它兼做水塔之用,在這里水會被稍作沉淀,并通過鉛制水管運送到城市的各處,這個蓄水池和龐貝的蓄水池是僅存的羅馬石質(zhì)蓄水池,它的直徑有5.5米,深1.4米,直接在巖石上開鑿出來。 先進的運水體系 石頭的溝渠建的非常牢固,頂部做成拱道,底部產(chǎn)生微微的斜面。由于水源地多在山上,運水管道就得翻山越嶺,通過連通器原理運送到對面的山頭,如果圖省事,直接把溝渠鋪到山腳,再從山腳鋪上山,以此越過障礙,巨大的落差就會產(chǎn)生強大的水壓,并把山腳的溝渠沖破,因此在山谷和河流之間,必須架設高高的拱橋墊高運水的渠道,使水以一種較為平緩的方式運達城市,這就造就了舉世聞名的高架引水渠——可以看到,羅馬人為了愛喝礦泉水的愛好付出了多么艱辛的努力。 據(jù)說是亞述人最早創(chuàng)造了引水工程,但顯然是羅馬人把它發(fā)揮到了極致。如今這些巨大的石頭渡槽的遺存仍然散落在歐洲的鄉(xiāng)野和城市之間,述說著帝國曾有的輝煌成就。其實羅馬人并非一直就這么講究健康用水,從羅馬建城到公元前4世紀,羅馬城的居民都是使用井水、泉水和蓄水池里的雨水,直在公元前312年,羅馬人才開始修建第一條引水暗渠,因此城市的擴張,以及人口和用水量的極速增長應當是引水渠產(chǎn)生的真正原因。 最早出現(xiàn)于羅馬城的地上引水渠叫馬爾吉亞水渠,這條公元前114年建成的水渠有86公里長,一排排石頭拱洞形成的架空橋體就有16公里。這種雄偉而又實用的裝置一定給當時的羅馬人們留下了十分新奇的印象。但只是在一個世紀之后,這種新玩意就在羅馬帝國全境遍地開花,成為羅馬先進生活方式的一種視覺象征,這其中以法國南部尼姆城的橫穿加爾河的渡槽為其中杰出的代表。 加爾橋是個典型的多功能建筑,這個橋和渡槽的結合體共有三層。下面兩層是支撐橋體和通行橋,它的特色在于提供了敞蓬雙輪馬車、行人通行的寬闊橋面。最上層為封閉水渠,有時一個橋體會帶著兩條平行的水渠,承接不同的水源。羅馬人在長期的戰(zhàn)爭中成為造橋的高手,這種寶貴經(jīng)驗為加爾橋的建造提供了很大幫助。為適應加爾東河水的季節(jié)性特點,橋的底層橋墩完全建立在河床巖石上,為減輕洪水的侵蝕沖擊,設計者特別在每個橋墩的上游方設計了一個三角形的分水墩結構,以減輕對橋的沖擊。 水引進城市后,先流入蓄水塔,再流入蓄水池,蓄水塔建在城墻上,這樣才能通過壓力差把水輸送到城市的高處。在尼姆的城墻內(nèi),人們?nèi)阅芤姷揭粋€圓形的蓄水塔,它帶有一個沉淀槽以及一系列閘門和出水口,起一個分流和中轉的作用。池底的管道為公共設施供水,如噴泉和澡堂等,而水池壁上稍小的管道則為私人供水,這樣的設計保證了在水短缺時,私人用水會被首先切斷 ,鉛制和陶制的管道通往富人的邸宅,但大部分的平民住宅沒有直接飲用山泉的福氣,他們必須要去附近的公共噴泉提水,當然這樣的公共噴泉在羅馬城有3000多個,他們并不要為此長途跋涉。在有些羅馬城市,居民是到蓄水池中取水的,比如龐貝古城的大街上每間隔100米就有一個水池,人們走路不超過50米就可以取到水,如此短的取水距離對于今日很多發(fā)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嘆為觀止的。 在整個羅馬帝國時期,古羅馬城區(qū)那超過10條的引水渠每天能夠供應14萬噸水,每個羅馬人每天可以享用1100升的水,而現(xiàn)在一般的城市居民用水每人每天僅為200升??赡苣銜a(chǎn)生疑問:夠用就行了,我要那么多水干嘛呢?是的,你是一個工作勤奮,生活節(jié)制,同時又注重環(huán)保的現(xiàn)代人,沒有那么多閑功夫和水打交道,但是以會玩著稱的羅馬人就不同了,他們的娛樂活動,似乎都和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幸福水生活 羅馬人是一個以軍事起家的民族,對于戰(zhàn)爭的喜愛已經(jīng)滲透入民族的氣質(zhì)之中,他們慣于在人工湖和角斗場進行戰(zhàn)前的海戰(zhàn)演習,又在勝利后舉行模擬海戰(zhàn)的慶典表演,臺伯河西岸的一個人工湖就供此用途,為了讓它水量飽滿,奧古斯都皇帝特意下令修建一條專用引水渠連接此湖,海戰(zhàn)演習是一種極為刺激壯觀的表演,一時間吶喊沖天,旌旗蔽日,龐大的戰(zhàn)船猶如搖動的城堡,桅桿密如叢林……這時岸邊總聚集了大量好奇的圍觀者,大家激動地吶喊助陣,感受著戰(zhàn)爭的刺激,同時又不必身處險境,這是多么有趣! 在和平年代,就沒有那么多海戰(zhàn)演習了,這時候無聊的人們總是在抱怨沒有東西可以填補他們的空虛,皇帝為了讓市民有的消遣,也會定時舉辦這些靡費萬錢的演習,只是場地換做了大角斗場。連接著城內(nèi)蓄水池的閘門一打開,平時角斗士廝殺的場所就變成了大水池。這時候場地雖然小了些,戰(zhàn)船也小得多,但視線更為集中,居高臨下看得也更為清晰,最為重要的是,可以舒舒服服地坐著看,大量的泉水讓角斗場清涼起來,在上面還有天棚遮蔽日光,這可真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海戰(zhàn)表演雖然刺激有趣,但這是一種奢侈的享樂,羅馬人還有一種個人可以隨時體驗的廉價享樂,就是洗澡。正如同希臘人沒事就愛鍛煉一樣,羅馬人沒事就往澡堂跑,由于大家都愛洗澡,所以純粹的感官享樂又演變?yōu)橐环N社交活動,而人人扎堆的澡堂就成為一個奇異的社交中心,想想看,當大家都脫去了象征身份和地位的衣服,在這一刻沒有上下貴賤之分,大家都是自然之子;上司不必板著臉,下屬也不必太恭謹;你給我搓搓背,我給你遞毛巾;如此袒陳相見,還有什么不可以推心置腹的呢?澡堂如此放松身心,緩解壓力,這也是它受歡迎的社會學原因吧。 一個羅馬人的洗澡過程是這樣的:他們先進浴場中央的更衣室,這個更衣室是一個其大無比的空間,有高高的十字拱頂籠罩,他們在這兒脫下衣服,涂上橄欖油,走到兩側的練習室熱身。練習室是一個狹長的露天庭院,有柱廊圍繞,澡客們運動一會,把自己弄得一身臭汗,為洗澡找個正當?shù)睦碛桑@種為洗澡而洗澡的做法可真有點本末倒置……接著他們進入溫室,溫室介于更衣室和熱水室之間,由于羅馬人設計了先進的輻射式供熱系統(tǒng),溫室的熱度就是熱源的外圍自動產(chǎn)生的;溫室里并沒有水,只是坐在那預熱一下,為洗浴的高潮:蒸氣浴做準備。熱室是一個被高大半圓形穹窿頂覆蓋的圓形建筑,穹頂下就是熱水池,不過更為吸引人的是分布在圓周上的小桑拿室,人們坐在椅子上熏蒸汽,再泡在熱水池里,這時候由自己或仆人動手,用金屬刮板把全身刮一遍,真是人間樂事啊!泡的有些神志恍惚了,就跑到露天的冷水池游個泳,或是用一瓢冷水澆一下頭,立馬精神百倍,這才算完成一次標準的羅馬式蒸汽浴。 圖3 戴克里先浴場復原圖 戴克里先浴場是羅馬帝國時代最大的浴場,長240米,寬148米,可容3000人。主體建筑物為長方形,完全對稱,縱軸線上是熱水廳、溫水廳,更衣室和冷水廳;兩側各有入口、更衣室、按摩室、涂橄欖油和擦肥皂室、蒸汗室等;各廳室按健身、沐浴的一定順序排列;鍋爐間、儲藏室和奴隸用房在地下。戴克利先浴場的更衣室面積最大,用3個十字拱覆蓋,是古羅馬結構技術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在各種類型拱券覆蓋下的廳堂,形成室內(nèi)空間的序列。它們的高低、明暗、開合都富有變化,對以后歐洲古典主義建筑和折衷主義建筑有很大影響。 洗這樣一個澡,半天的時間就消磨掉了,再加上費用只要一塊錢左右,更是讓閑人們趨之若鶩啊,幸好羅馬城有800多個澡堂,11個皇家澡堂,最大的戴克里先浴場能同時容納3000人洗澡,不用擔心人滿為患的問題。窮人有了實惠的消遣,有錢人也不會覺得自己的錢花不掉,因為在一個完善的公共澡堂旁邊,還配有圖書館、會客室、健身室、餐館、商店和花園,如此一來,澡堂不僅是個溫柔鄉(xiāng),更是個銷金窟了。 當然,巨型澡堂對于用水量有著極大的考驗,不過不用擔心,卡拉卡拉皇帝修建的大浴場就直接連著羅馬城最為古老的馬爾吉亞引水渠,在浴場的旁邊修建著巨大的兩層蓄水池,每一層都由30多個小分水池組成,使流過來的水得到合理的分配。 不要以為羅馬人只是注重肉體享受的粗人,事實上他們對于美的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非比尋常,他們著力創(chuàng)造美好的城市景觀,因為這是他們幸福生活的自豪象征。公元前30年,執(zhí)政官阿格里帕就下令在羅馬建造50座噴泉和700個公用水池。這50個噴泉綴飾著優(yōu)美的人體雕塑,噴泉之下的水池總是滿溢著。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公共設施,正如同羅馬人發(fā)明的渡槽和浴場一樣,閃爍著理性和美的火花;而700個用珍貴的大理石裝飾的公用水池,被聰明地放置在城市的重要節(jié)點:街道交叉處,成為一個社區(qū)的天然中心和匯聚人氣的寶地,這兒總是聚集著取水的婦女,她們笑嘻嘻地聊著家常,孩子們則在一旁潑水打鬧,遠行的旅人也能夠掬起清涼的泉水,去撫慰疲勞的身心……羅馬的生氣勃勃因這泉水而增色,華美的噴泉最終成為水文化的極致體現(xiàn)。 水是不是太多了 即使有巨大的消耗量,人們還是發(fā)現(xiàn)供水時,源源不斷的水似乎還是太多了,人們在欣賞羅馬城千泉噴濺水花的綺麗美景時,似乎總覺得有哪里不對頭……是了!聰明的羅馬人,他們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了設計一個水龍頭,把水量控制一些,因此引來了多少水,就流掉了多少,真浪費啊!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水利專家可不這么想,他們認為:多引來的水不但保證了有足夠的水壓巨細無遺地滿足最為偏遠的分支水管,又可以沖洗街道和下水道中的污物——要知道,光是修建那么多的下水道是沒有用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水流沖刷渠道,渠道也就成了流不動的糞便池和毒氣室,(羅馬人還沒有發(fā)明現(xiàn)在的污水凈化體系)因此把供水和排污結合,可是一個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的嘗試哦。 羅馬人設計的下水溝渠同樣也是很出色的,這是一些堅固的石頭隧道,其中最著名的一條叫做馬克西姆下水道,它的意思就是“最大下水道”,這條下水道有900多米長,高4.2米,寬3.2米,從古羅馬城老廣場通往臺伯河。這個渠系在進行擴建時加了封蓋,現(xiàn)在還在部分使用,帝國初期,精于市政建設的執(zhí)政官阿格里帕還曾親自坐著小船,進入下水道里視察。 除了主要下水道,還有支線下水道,它們通常就建在道路下面,它們和精心設計的路面排水系統(tǒng)結合使用,并和馬克西姆下水道連成一氣。在四通八達的公路上都鋪設了用于排水的路牙子和溝槽,引導路面的水流到石頭砌成的露天排水溝里,稍微傾斜的路基就能把路面上的水排到溝渠里去,在雨季,暴雨傾瀉能把下水道里的污垢完全沖走。然而百密一疏,羅馬的下水道缺乏阻擋沼氣和臭氣外泄的過濾裝置,而且由于建得太低,臺伯河漲水時河水會倒灌進去。 如廁問題 城市供水同樣在古羅馬人的衛(wèi)生用廁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廁所可以分為兩種:公共廁所和私人廁所。帝國后期羅馬城的公廁有144個,都建在公共澡堂旁邊,方便人們從浴室外面或里面入廁,也便于使用澡堂里流出的臟水沖洗。 羅馬人在公廁的設計上同樣體現(xiàn)了他們的大手筆,一座大型公廁大約有100個座位,好像這里也一樣體現(xiàn)出公共生活的重要性似的。馬桶就是一排挖了洞的石頭臺階,可以舒服地坐著如廁,天花很高,空間寬敞!下面就是下水道,座位前有用來洗手的水溝,還有羅馬人的廁籌-海綿棒。中間的水槽可用如廁后凈手。 而修建管道引水來沖洗私人廁所的情況在當時是極其少見的,實際上很少有住宅連到公共下水道,私廁一般使用廚房的臟水沖刷馬桶,民宅里的廢水都流到一個封閉的污水坑里,屋主花錢請人定期來清理,囤積下來的殘渣可以賣作肥料。對海格里尼姆城的發(fā)掘表明,所有的住宅,甚至位于2樓的公寓,都配有廁所,文明和方便的生活方式可見一斑。 圖4 古羅馬的馬克西姆下水道 圖5古羅馬人私廁里的馬桶 圖6古羅馬人的公廁 馬克西姆下水道最初只是一條隧道,建設目的是用來排干當?shù)匾恍┱訚傻乃?。它的挖掘工作大約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前后歷經(jīng)了700多年,越來越多的排水溝加入進來,就是最終它被覆蓋上,被改造為堅固的石質(zhì)拱券從而減少疾病肆虐和難聞的氣味,讓城市看起來更整潔漂亮,并留存至今。這也許才是羅馬下水道系統(tǒng)最重要和最卓絕的創(chuàng)新之處,羅馬人如此重視下水道,甚至設有一位女神看守著他們的下水道系統(tǒng),這就是下水道女神克羅阿西娜。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都能挖一條溝渠通往盥洗室,但是監(jiān)管和維護一條下水道系統(tǒng),需要一些非常復雜的工程技術,因此老普林尼甚至宣稱馬克西姆下水道作為人類成就的一座紀念碑,比金字塔更驚人。羅馬人的公廁不僅有精美的大理石座位,更裝飾有眾神的壁畫和大理石雕像,以避免閑人亂畫,因為毀損神像在羅馬法律中為重罪。到公元315年為止,羅馬城的公廁據(jù)說已經(jīng)超過140個。善于交際的羅馬人把公廁開發(fā)成娛樂休閑的場所。和公共浴室一樣,付一點錢,人們便可以在公廁聚集起來,從事自然行為、同鄰里閑話家常、籌劃聚會、議論政治,或者接洽生意。 結語 水是萬物生長的源頭,這在羅馬人的生活中絕不是一句空話,他們用極為先進的巨大工程來引來有益健康的潔凈山泉、使之成為聯(lián)系生活、娛樂和精神生活的快樂紐帶,當這一切被享受完之后,多余的水又把城市的污垢和疲勞沖刷得干干凈凈。當然人們都得為這種快樂和健康的水生活買單,水管鋪設到社區(qū)的公共水池,每家每戶都得按照人頭繳納水的稅收,公共浴場的運營費用則由富人們承擔,在這一塊,建筑師維特魯威在他著作的第九書中特意做出了強調(diào)。 本文已經(jīng)獲得作者授權發(fā)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