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由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組成,具有補氣、活血、通絡(luò)等作用,是王清任治療中風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劑,有關(guān)該方劑的由來,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清代嘉慶年間,清朝軍機大臣盧蔭溥中風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語言不利、小便失禁,經(jīng)皇上派來的太醫(yī)久治無效。這時,有人推薦在北京菜市口一帶懸壺的王清任。 王清任應允前往探究,經(jīng)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之后,胸有成竹地準備紙墨,鋪紙下方。這時,盧蔭溥結(jié)結(jié)巴巴地問:“依你之見,以前服用的藥方是否恰當?”王清任邊看太醫(yī)的藥方邊說:“當歸通經(jīng)活絡(luò)、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紅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龍化瘀通絡(luò),的確是劑活血通絡(luò)方劑?!奔胰擞謫枺骸胺诉@些藥,卻沒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這方劑缺君藥,方無主藥何談見效,因為人體五臟功能賴氣血運行。氣為陽,血為陰,陰陽調(diào)和則人體正常無病。病者屬中風之后遺癥,多因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氣滯血瘀所致。該方缺一味黃芪,故缺乏補陽之動力藥,如果重用黃芪,氣行則血行,人體方可復元。” 一習話,盧蔭溥及家人聽后連稱高明。于是,果斷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黃芪,量重,三劑之后,癥見好轉(zhuǎn)。服藥半個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過王清任開方調(diào)理。外加功能鍛煉,頑疾逐漸趨于康復。 事后,胡太醫(yī)對王清任醫(yī)術(shù)精深倆服得五體投地,特地登門求教:“請問你擬的方劑名稱?”王清任答:“人體陽氣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側(cè)偏廢,則已喪失五成之陽。本方意在補還五成之陽,故取名‘補陽還五湯’”。胡太醫(yī)無言以對,甚感學識過淺,羞愧無顏。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為武癢生,納粟得千總銜,性磊落,精歧黃術(shù)。約20歲開始行醫(yī),曾游歷灤州、奉天等地,后寓北京,他的醫(yī)療技術(shù)“名噪京師”。王氏治學嚴謹樸實,著《醫(yī)林改錯》之卷,對我國的臨床醫(yī)學和解剖學頗有貢獻,特別是他的活血逐瘀法則,多為后世醫(yī)家所崇。 王清任善用黃芪,在所制的補氣方中,黃芪的應用次數(shù)較多、用量亦重。補氣方的配伍原則,多用活血藥配伍,補陽還五湯是其代表方劑,多為后世醫(yī)家所沿用,成為治療中風后遺癥之經(jīng)典名方。直到今天,補陽還五湯仍為治療中風癱瘓不可多得的有效良方,被國內(nèi)外醫(yī)學界予以高度評價 補陽還五湯,治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黃芪120克(生) 歸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龍3克(去土) 川芎3克 桃仁3克 紅花3克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3克,服4-5劑后去之。 《醫(yī)林改錯》下卷 在清代名醫(yī)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中,載有一則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名方,叫做補陽還五湯。此方不僅在當時屢建奇功,就是如今,人們用之仍比較有效。該方由下列藥物組成:生黃芪120克,當歸尾、赤芍各6克,地龍、川芎、桃仁、紅花各3克。水煎服,每天1劑。 經(jīng)實驗研究,本方能夠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對抗和改善腦缺氧;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反應,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其微循環(huán),促進側(cè)肢循環(huán)。 將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中風病急性期效果較好黃芪40~120g,當歸6~10g,赤芍6~9g,川芎3~6g,桃仁3~6g,紅花3~6g,地龍6~9g,丹參20~30g,路路通10~15g,澤蘭10~15g。兼陰虛風動加天麻10g,鉤藤20g(后下),痰濁加膽南星10g,菖蒲15g,半夏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早晚服用或鼻飼。 補陽還五湯予以加減化裁內(nèi)服,再加外敷鱔魚血,用于治療中風面癱有良效。其具體組方如下:黃芪50克,桃仁、白附子、赤芍各15克,全蝎5克,蜈蚣2條。水煎服,每天1劑。10天為1個療程。面肌痙攣者,可加鉤藤、白芍;兼肝腎陰虛者,加生地、玄參;夾有內(nèi)熱者,可以加黃芩。取活鱔魚尾部鮮血適量,晚上外敷患側(cè)面部(從耳前至下頜),白天洗去。采取內(nèi)外治兩法相結(jié)合治療面癱,效果更為顯著,快的一個療程見效,一般二三個療程見效。療效最佳者,可使面肌功能恢復正常,口眼歪斜癥狀消失,眼瞼閉合良好;療效較好者,面肌功能基本恢復,口眼歪斜基本消失,但患側(cè)尚有輕度麻木感;療效一般者,面肌功能部分е復,口眼歪斜癥狀減輕,其他癥狀亦有一定改善。 補陽還五湯的配方及功用 補陽還五湯第一次改良:就補陽還五湯而論,《醫(yī)林改錯》劑量為:黃芪50~100克,當歸10克,赤芍7.5克,地龍5克,川芎7克,桃仁5克,紅花5克,同樣用于中風(CT診斷腦血栓形成),中老年體質(zhì)較好而無其它器質(zhì)性病變的病人連用兩周卻不顯效。通過劑量改良為:黃芪500克,當歸20克,赤芍20克,地龍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紅花50克,陳皮20克,用藥5劑后大有成效。 補陽還五湯第二次改良:通過大量的(近100例同類病人)臨床應用,經(jīng)改良后的補陽還五湯尚有不足之處。中醫(yī)認為腦血栓形成、腦梗塞和腦血管痙攣病人,均屬中風的中經(jīng)絡(luò)范疇,中風病因是風痰入絡(luò)而致瘀血阻滯。所以,又改良為:黃芪500克,當歸20克,赤芍20克,地龍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紅花50克,陳皮20克,僵蠶20克,蟬衣5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半夏10克,而后又用于臨床,效果更加顯著,甚至無后遺癥。 補陽還五湯功用是補氣、活血、祛瘀通絡(luò),生用黃芪大劑量則力專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補元氣而起痿廢。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藥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絡(luò),所以,用大劑量黃芪為主藥的目的,就是用補氣來行血通絡(luò),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風祛痰之藥,效果更是顯著。筆者僅僅把補陽還五場的個人應用體會介紹給大家,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啟迪廣大醫(yī)務人員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務于廣大患者。 |
|
來自: 三岔口逍遙游 > 《名醫(yī)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