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閱讀視野里,恐怕沒有一部小說比泰勒這部《查無此人》更驚心動魄了。這是部異常簡練的書信體小說,出版于1938年,寫的是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的事。兩個生活在美國的德國人,其中一個在1932年年底返回德國慕尼黑,他叫馬丁,日耳曼人;另一個留在了美國舊金山,他叫麥克斯,猶太人。麥克斯與馬丁是親密無間的好友。分別后,他們通了18封信和一份電報。第18封,麥克斯給馬丁的信,于五個月后因“查無此人”被退回。 1933年至1934年間德意志風云突變之驚濤駭浪,盡在這18封信件里巧妙地展現(xiàn)。居住于美、德兩地的這對好友,起先是相互思念。馬丁還主動提出邀請麥克斯與其妹妹格麗賽爾(馬丁昔日的情婦)到他家做客。繼之,馬丁在希特勒上臺掀起的“復興德意志”浪潮中加入納粹黨。他告訴麥克斯,徹底消滅猶太人是日耳曼的神圣使命;叫麥克斯萬萬不可再給他寫信,他倆的友誼到此為止。當?shù)搅税亓值母覃愘悹栍龅脚弄q之災,馬丁又拒絕老友麥克斯的央求,對面臨殘殺的格麗賽爾未施援手。絕望和傷心,滋生出麥克斯的仇恨。他要復仇。怎樣復? 寫信!——馬丁越忌諱猶太老友給他來信,麥克斯偏偏寫,而且在信中故意寫上類似密碼似的奇怪的數(shù)字,連續(xù)寄給他。是的,他想讓納粹當局誤認為馬丁“通敵”,給敵人送情報——這可是個威力不小的殺手锏。最后,麥克斯收到一封退回來的信,上面有“查無此人”的印章。馬丁的去向,不言而喻。麥克斯的復仇,一舉成功。 據(jù)我閱讀所知,復仇有多種方式。一是《水滸》里武松殺西門慶潘金蓮那樣公然提刀宰之;二是柯南道爾的《血字的研究》中杰弗遜·侯波抓來仇人,拿出兩粒藥丸,一粒有劇毒,一粒無毒,讓仇人先挑選一粒吞下,自己再吃剩下的那粒,誰死,碰運氣,讓仇人經歷極度的恐怖;三是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那樣利用仇人們的貪婪本性讓其自相殘殺;四是雷馬克的《凱旋門》中的拉維克把殘殺他戀人的蓋世太保哈克騙到荒野殘殺。唯獨麥克斯的復仇方式最為奇特巧妙而毫不費力——除了花費幾枚郵票! 這種復仇方式無以名之,叫“以毒攻毒”“拉你下水”是否恰當?諜戰(zhàn)劇里常有的:地下特工設計把要消滅的敵人造成是自己同伙的假象,借敵方之手消滅之。特殊年代中有實例:某“牛鬼蛇神”被斗得死去活來,無奈之下,在日記中巧妙措詞,記述與某某私下發(fā)泄的各種臭味相投的牢騷,故意讓“紅袖章”發(fā)現(xiàn)。于是,紅得發(fā)紫的某某落入與自己同樣的處境。某某正是曾經惡整他的同事。 麥克斯比這些高明得多,聲色不動皮毛不傷就實現(xiàn)了復仇。有朋友說,麥克斯也太刻薄了!但兔子被逼瘋了也會咬人的!誰播種仇恨,誰就將收獲仇恨。這是規(guī)律。 讀罷《查無此人》,掩卷沉思:麥克斯與馬丁這對好友,怎么會變成死敵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一種邪惡的意識在作祟,種族主義滋生的種族歧視,應該屬于這類意識。平常日子里山水不露,日耳曼人可以和猶太人和平相處,成為好友??梢坏╋L云突變,掌權者控制了人們的思想,使得這種反人類反文明的意識社會化;那種族主義者就會覺醒:嗨,我的敵人猶太佬原來就在我身邊——殺! 是不是這樣?朋友!世界正走向和平、對話、協(xié)作、共贏,人們向往平等地擁有同一個地球,有尊嚴地放棄爭端,不要去播下仇恨的種子,這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希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