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為不居,是以不去。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淺釋:】
《道德經(jīng)》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人如果真正理解美何以為美,就不會做惡的事;如果真正理解善何以為善,就不會做不善的事。 “道”與“善”是辯證統(tǒng)一的,是一切哲學思想的最高境界。“道”主要是描述自然的,以美和丑來分別天地萬物;“善”則是指人類自身,用善與惡來辨別自身的行為。東方哲學認為“得道”是人的最高境界,西方哲學則認為“至善”是人的最高境界,只是說法不同,其實質(zhì)是沒有差別的。 俗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可見至善就是天德,就是天道。
心學家王陽明認為,知行是一體:知道了就必然會去做,沒去做,只能說還沒有真正的知道??梢?,知道了善的人,就自然會主動去行善,不愿行善的人,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的知道善的含義。 蘇格拉底說:“凡真正知道善惡對錯的人,必然行善,無人自愿作惡。”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也認為:“在科學上進步而道義上落后的人,不是前進,而是后退。”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病根所在了,嗚呼哀哉! 言歸正傳,接下來一句的意思是: 因此,有和無、難和易相互轉化,長和短、高和下比較呈現(xiàn),音和聲、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由“道”化生出來的自然規(guī)律,但不能把它認為是“道”,因為“道”是一不是二。 二,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為不居,是以不去。
因為圣人知道善(道)的真諦,所以恭己(恭謹?shù)芈杉海o為(不妄為),不言而有信,以自身的德行來教化人;讓萬物自然的興起而不離道,欣欣向榮而沒有軌跡;做事不依仗自己的私心,功成業(yè)就而不居功自利。正由于不居功,圣人身上所具備的天德就一直不會失去。 下面引用了南懷瑾老師的注解,從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一直都被后人曲解了。南懷瑾講解《道德經(jīng)》白話譯文 :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稱道的,這是由于有丑惡的區(qū)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貴的,這是由于有邪惡的區(qū)分和存在。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等,這些對立關系正是自然法則的再現(xiàn),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永恒的真理。 因此,圣人為了實現(xiàn)有為的理想,采取無為的方式來看待當前的事業(yè),推行一些道的教育。萬物生長不會逆向發(fā)展,生長過程總是不斷變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總是不會停留在已有的功勞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勞,才會有新的成就。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對立的運動形式。這里的“無為”是覺得眼下無為,屬于君子自強不息的心態(tài)。只有這樣,才有新的成就。 大家認為南懷瑾老師讀《道德經(jīng)》領悟到了多少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