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醫(yī)方|深入討論吳茱萸湯

 扶陽濟(jì)世 2019-07-23

吳茱萸湯之我見

 吳茱萸湯乃千古名方,出自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于吳茱萸湯,若中焦虛寒之人,出現(xiàn)肝木寒之象,肝胃虛寒而氣逆,便可使用吳茱萸湯,臨床中需要靈活辨證,仔細(xì)考究,類似《傷寒論》說:“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我們?nèi)绾卫斫猓?/span>又如何理解厥陰肝經(jīng)的陰濁上逆之邪?且聽我娓娓道來……

組成與服法

吳茱萸一升湯洗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切六兩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功        效

溫中補(bǔ)虛,降逆止嘔

主    治

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虛寒性嘔吐證。

食后泛泛欲吐,或少陰吐利,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胃脘痛,厥陰頭痛,巔頂頭痛,畏寒肢冷,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原    文

《傷寒論》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span>

《傷寒論》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方    解

本證多由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治療以溫中補(bǔ)虛,降逆止嘔為主。

肝胃虛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見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

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jīng)上擾于頭,故見巔頂頭痛;

濁陰阻滯,氣機(jī)不利,故見胸滿脘痛;

肝胃虛寒,陽虛失溫,故畏寒肢冷;

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見大便泄瀉;

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均為虛寒之象。

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既能溫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嘔,為君藥。

生姜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為臣藥;

人參益氣健脾,為佐藥;

大棗甘平,合人參益脾氣,為使藥。

名家論述

《金鏡內(nèi)臺方議》:“干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nèi)盛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nèi)爭也。食谷欲嘔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癥,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生姜能散氣為臣,人參、大棗之甘緩,能和調(diào)諸氣者也,故用之為佐使,以安其中也。”

羅東逸曰:仲景救陽諸法,于少陰四逆湯必用姜附;通脈四逆湯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湯又加生附至二枚。

《續(xù)建殊錄》載“—人卒發(fā)干嘔,醫(yī)與小半夏湯,七日不瘥,聲動四鄰。于是迎先生診之,心下痞硬,四肢逆冷,乃與吳茱萸湯,三帖而愈”。

許叔微《傷寒九十論》中記載:有人病傷寒?dāng)?shù)日,自汗,咽喉腫痛,上吐下利,醫(yī)作伏氣。予診之曰:此證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陰也。其脈三部俱緊,安得謂之伏氣?伏氣脈必浮弱.謂非時寒冷,著人肌膚,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近雖有寒冷不時,然當(dāng)以脈證為主,若誤用藥,其斃可待。予先以吳茱萸湯救之,次調(diào)之以諸藥而愈。

成無己:內(nèi),胃為之市,食谷欲嘔者,胃不受也,與吳茱萸湯,以溫胃氣。得湯反劇者,上焦個內(nèi)也,以治上焦法治之(《注解傷寒論》)。

汪苓友:按吳茱萸湯之義,具略已見于陽明病食谷欲嘔,及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二條之中矣。然二條之證系借用,不若此條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為正治之方也。吳茱萸色綠,得震坤之氣,性辛烈而味苦厚,入足厥陰風(fēng)水之臟,善治痰涎上攻頭痛,兼能溫中,下逆冷氣,止嘔吐,故用之為君,以散泄陰寒之氣,人參甘溫,能補(bǔ)五臟諸虛不足者也,故用之為臣,以補(bǔ)中氣,斂涎沫。生姜辛溫,為嘔家圣藥,故用之為佐使。以大棗大能和茱萸之毒,合人參之甘,配生姜之辛,而能散發(fā)寒邪,補(bǔ)益中州,奠安胃氣。蓋頭痛雖由厥陰經(jīng)陰寒之氣上攻,實(shí)系胃中虛寒之極所致,得溫得補(bǔ),則寒氣散而嘔吐止,頭痛亦除矣。即吳茱萸湯一方,而用之得宜,神效如此(《傷寒論辨證廣注》)。

柯韻伯:要知欲死是不死之機(jī),四逆是兼脛臂言,手足只指指掌言,稍甚微甚之別矣。岐伯口:四未陰陽之會,氣之大路也。四街者,氣之經(jīng)絡(luò)也。絡(luò)絕則經(jīng)通,四未解則氣合從。合在肘膝之間,即四街也,又謂之四關(guān)。夫四郊擾攘,而關(guān)中猶固,知少陰生氣猶存。然五臟更相生,不生即死。少陰之生氣注于肝,陰盛水寒,則肝氣不舒而木郁,故煩躁;肝血不榮于四末,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則中土不寧,故吐利耳。病本在腎而病機(jī)在肝,不得相生之機(jī),故欲死。勢必溫補(bǔ)少陰之少火,以開厥陰之出路,生死關(guān)頭,非用氣味之雄猛者,不足以當(dāng)絕處逢生之任也。吳茱萸辛苦大熱,稟東方之氣色,人通于肝,肝通則木得遂其生矣??嘁詼啬I,則水不寒;辛以散邪,則土不擾。佐人參固元?dú)舛采衩?,助姜、棗調(diào)營衛(wèi)以補(bǔ)四末。此撥亂反正之劑,與麻黃、附子之拔幟先登,附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若命門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食谷欲嘔。若干嘔吐涎沫而頭痛,是脾腎虛寒,陰寒上乘陽位也。用此方鼓動先天之少火,而后天之土自生;培植下焦之真陽,而上焦之寒自散。開少陰之關(guān),而三陰得位者,此方是歟(《傷寒來蘇集》)。

   

方    歌

吳茱萸湯重用姜,人參大棗共煎嘗。

厥陰頭痛胃寒嘔,溫中補(bǔ)虛降逆良


胡希恕論吳茱萸湯

致敬胡老

309 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這個吳茱萸湯以吐為主呀,吐的厲害,這個吳茱萸湯證候我遇到多了,真是這個樣子,以前我有個鄰居呀,一看這個病,一點(diǎn)也起不來,就是吐,同時頭暈厲害,就是先前講的那個水飲上沖的那個暈,頭眩暈的厲害,他說不時時自冒,與那個病是一樣的,手足逆冷,他一吃藥就好了,我就給他吃這個吳茱萸湯,他這一次給記住了,一看病呀就找我說“我還吃那個辣藥”,這個方子又苦又辣,辣的很,所以這個雖然說是吐利,利并不厲害,以吐為主的,當(dāng)然他里頭的水多,它既吐,下邊也利,不是一點(diǎn)也不利,同時手足厥冷,這個氣沖的厲害,手足厥冷不一定是胃氣全敗了,你得看情形,那么假設(shè)胃氣敗,他手足厥冷,那么頭前的就是的,肢燥,燥煩,不得安寧,那個始終是那樣的。那么這個手足厥冷,他這個氣往上,這個水氣沖逆的太厲害了,這個胸中的大氣受阻礙,他手足也逆冷,這個用吳茱萸湯,我常用,不但治這種病,而且在臨床上西醫(yī)說的美尼氏綜合病的頭暈,這個方劑很多呀,他只是暈得厲害又吐,那準(zhǔn)是吳茱萸湯證,這個方子非常好使,這個方子他是個溫中健胃祛水,這個吳茱萸湯專治水氣上沖,可這些藥是大溫大熱,真正有熱可不行,你像咱們柴胡劑那個,那個嘔,那不行,那吃了就壞了,陽明篇里有嘛,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那就是屬上焦也,那就是柴胡證,所以說真正有熱的嘔,越吃嘔越厲害,在這個太陽篇里有,那么這一段呢,它在少陰里也擱了,因?yàn)樯訇幤?jīng)常的有嘔吐下利,這是一個危險(xiǎn)的證候,這一個并發(fā)太陰病,但是也有似是而非的,那么這個就是,這個當(dāng)然也是中虛有飲,這肯定的,那么這個不是說的這個,是煩燥欲死,象,要死之證,這是沖那節(jié)說的,這種病很多,這個病不要緊的,今天就講到這了?!訇幉?,少陰篇你好好看看,這一篇最不好懂,他這個文字也有關(guān)系,你看這二段,他一個煩燥與這個燥煩,它都擱在這個地方了,它容易誤解的,那么吐逆,手足逆冷,燥煩則死,為什么還要治呢?一般說這個病與那個是絕然不同,這個不是個重病,這個不是說那個煩燥欲死的,……  ”

378 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個病很多了,干嘔就是不吐食,但是只吐涎沫,涎沫就是胃有停水,頭痛,這個水氣往上來,沖逆,口吐涎沫,是水的上沖都影響大腦,頭痛頭暈,這里沒有頭暈,我就根據(jù)這條,我常用吳茱萸湯,不一定吐涎沫,我們問病人,口水多,這也是寒飲往上的表現(xiàn),或者是胃痛,胃虛停飲,這個水究竟是在胃呀,用吳茱萸湯好使,如臨床上美尼爾氏綜合征,只要是暈的動也不敢動,一動就要吐,那肯定是吳茱萸湯,這個方子是最常用的方子,這個吳茱萸這個藥呀,它去這個水往上沖逆,是最有效不過的,這個藥不管它熱了些,由于祛水的藥都是熱藥,如干姜生姜,這里有水逆,都因?yàn)槲柑摚硗鈹R人參、大棗、生姜,吳茱萸配合生姜,生姜的量挺大,用于制嘔去水,人參、大棗呢,是健胃補(bǔ)虛,胃要是不虛,不停水,前面甘草瀉心也講過了,心下痞硬,那個這個方子也有心下痞硬,因?yàn)樗腥藚⒙?,人參三兩,這里沒寫出來,因?yàn)樗皇且粋€主要癥候,甘草瀉心湯有,是因?yàn)楹瓜绿珔柡α耍蜌鈩与?,胃虛了,客氣所指的多了,一方邪熱的客氣,一方面水往上來,這時胃的部位按著心下痞硬,痞硬不是真正胃里頭有實(shí),是指水氣、熱邪的心下痞硬,正是用人參的主要證候,胃虛才有的形景,陽明篇不是有這么一段,心下痞硬者不可下之,下之利不止者死,其實(shí)就是指的人參證,也是理中湯證,理中湯證就有心下痞硬,需要健胃補(bǔ)虛,要下,下利遂不止,人就不可救了,如果利止還可以救。所以在臨床上遇到心下痞硬,心下痞硬也有實(shí)有虛,真正的用大承氣湯證,他這個硬呀,拒按,注家都沒這么講,陽明篇里也是的,說承氣湯證瀉腑,不瀉心下,是錯的。 

這段呢因?yàn)槲柑?,他停水,去水用吳茱萸、生姜,止嘔,一方面也固其根本,胃要不恢復(fù),去水也沒用。由于胃虛,水還來,必須標(biāo)本兼治,一方面下去痰水,同時用人參大棗補(bǔ)益胃氣,這個方子的意思是這個,這個病很常見。 ”

【胡希恕用方體會】凡食谷欲嘔者;嘔吐、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嘔逆胸滿者:均屬吳茱萸湯證,亦即運(yùn)用本方的要點(diǎn)。

劇烈頭痛或頭暈而嘔吐,或惡心欲吐,無熱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湯證),用本方治療俱有捷驗(yàn)。

需注意:西醫(yī)所稱的美尼爾氏綜合征多為吳茱萸湯方證;偏頭痛,尤其偏于左側(cè)者,大多屬于本方證;胃脘疼.嘔而不欲食者,亦宜本方。

【胡希恕再論吳茱萸】吳茱萸治水氣上沖,有治嘔鎮(zhèn)痛的作用。凡是胃停水,胃虛者多,故用人參、大棗,補(bǔ)胃之虛。所以吳茱萸湯一方面治標(biāo),用吳茱萸、生姜治其水氣上沖之嘔;另一方面患者胃虛,胃虛則水停,所以用人參、大棗從根本上恢復(fù)胃的功能。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水氣往上沖,“吐涎沫”、“頭痛”、“頭暈”均可見,尤其是在臨床上以頭暈最為多見。很多的頭暈都是吳茱萸湯證,但必須要見到惡心,即“嘔”。吐也可、不吐亦可,但都要有惡心的癥狀,一動就要吐。

胃停水而出現(xiàn)的頭暈、頭眩、頭冒,都是水氣沖擊大腦所致。吳茱萸湯證的水往上沖最厲害了,所以臨床上的美尼爾氏證很多都是吳茱萸湯證。

另    論

仲景治厥陰,則易以吳茱萸,病去前湯諸藥,獨(dú)用人參、姜、棗者,

蓋人身厥陰肝木雖為兩陰交盡,而一陽之真氣實(shí)起其中,此之生氣一虛,則三陰濁氣直逼中上。

不惟本經(jīng)諸證悉俱,將陽明之健運(yùn)失職,以至少陰之真陽浮露而吐利,厥逆煩躁欲死,食谷欲嘔,種種叢生矣。

吳茱萸得東方震氣,辛苦大熱,能達(dá)木郁,直入厥陰,降其盛陰之濁氣,使陰翳全消,用以為君。

人參秉沖和之氣,甘溫大補(bǔ),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絕之生氣,令陽光普照,用以為臣。

佐姜、棗和胃而行四末。

斯則震坤合德,土木不害,一陽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間無非生生之氣矣。諸證有不退者乎?

蓋仲景之法,于少陰則重固元陽,于厥陰則重護(hù)生氣。

在臨證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diǎn)是:本證往往在夜半子時發(fā)作為甚,且伴有寒戰(zhàn)。這是因?yàn)橐拱腙帤馐O,寒邪得陰氣之助而肆虐;同時,陽氣生于夜半,陽氣生則與陰寒交爭,所以證候加劇而有寒戰(zhàn)。

吳茱萸氣辛而味苦,氣味俱厚而能降,為厥陰寒邪上逆之專藥,治嘔吐頭痛最佳;佐以生姜之辛散,溫胃而散飲;合參、棗甘溫補(bǔ)中,益氣以扶虛。全方具有溫暖肝胃、散飲降逆之特點(diǎn)。

吳茱萸湯不但治胃有停水,也治胃痛。但吳茱萸是個大溫性藥,比較燥,利于虛寒,不利于實(shí)熱。如果在臨床上考慮這個人有熱,尤其是實(shí)熱,吳茱萸要小心使用了。虛寒的無論是頭痛、頭暈、吐涎沫,以至于胃疼,但凡有嘔,都好用。

注 意 事 項(xiàng)

 胃熱嘔吐,陰虛嘔吐,或肝陽上亢之頭痛需酌情加減使用。

方藥加減

若嘔吐較甚者,加半夏、陳皮、砂仁以增強(qiáng)和胃止嘔之功;

頭痛較甚者,加川芎以加強(qiáng)止痛之功;

肝胃虛寒重證,加干姜、小茴香溫里祛寒。

胃脘痛甚者加良姜、香附;

脅脘脹甚者加厚樸、半夏;

氣竄氣逆者,合苓桂棗甘湯;

頭目眩暈,心下逆滿者,合苓桂術(shù)甘湯等。

山茱萸與吳茱萸的區(qū)別

1、性味不同: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

2、歸經(jīng)不同:山茱萸歸肝、腎經(jīng)。吳茱萸歸肝、脾、胃、腎經(jīng)。

3、功效不同:山茱萸具有補(bǔ)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效。吳茱萸具有散寒冷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等功效。

4、主治不同:山茱萸常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nèi)熱消渴等癥。吳茱萸常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jīng)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癥。

5、外觀不同:山茱萸呈不規(guī)則的片狀或囊狀,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質(zhì)柔軟。吳茱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shù)點(diǎn)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diǎn),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zhì)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氣芳香濃郁。

關(guān)于吳茱萸:

《本經(jīng)》: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fēng)邪,開腠理。

《別錄》:主痰冷,腹內(nèi)絞痛,諸冷,實(shí)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本草綱目》:開郁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咽喉口舌生瘡者,以吳茱萸為末,醋調(diào)敷兩足心,一夜便愈。

《本草便讀》:吳茱萸,辛苦而溫,芳香而燥,故為肝之主藥,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氣最速,極能宣散郁結(jié),故治肝氣郁滯,寒濁下踞,以致腹痛寒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極而上,乃為嘔吐吞酸胸滿諸疾。

《中醫(yī)驗(yàn)方匯選》:咽喉口瘡,不論輕重虛實(shí),用吳茱萸八錢,分作兩份,一份生,一份炒,共為細(xì)末,用好醋熬滾,與藥末合勻,做兩個藥餅,貼患者兩腳心(輕者可用四錢作一個餅,男左女右貼一只腳心),貼后用油紙蓋住藥餅,不使藥津外透,再以布條纏住。

《太平圣惠方》:下痢水泄,吳茱萸炒、黃連炒,各二錢,水煎服。未止再服。

《李克紹中藥講習(xí)手記》:除冷痰素水。

醫(yī)案舉隅

劉渡舟胃脘疼痛案

劉某,男,32歲,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現(xiàn)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間發(fā)作,伴寒戰(zhàn),嘔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脈沉弦而緩。

吳茱萸12g,生姜15g,黨參9g,大棗12枚,當(dāng)歸15g。

服藥一劑,疼痛緩而吐酸減,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g,三劑后疼痛止。

劉渡舟胃脘疼痛案

某女,32歲。主訴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煩。舌質(zhì)淡嫩,苔水滑,脈弦無力。初以為胃中有寒而心陽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湯加木香、砂仁,無效。再詢其證,有煩躁夜甚,涌吐清涎綿綿不絕,且頭額作痛,辨為肝胃虛寒挾飲。

吳茱萸9g,生姜15g,黨參12g,大棗12枚。

服三劑后諸癥皆消。

劉渡舟頭痛案

陳某,男,49歲,癥見:頭痛以巔頂為甚,伴眩暈,口中多涎,寐差,面色黧黑,舌苔水滑,脈弦遲無力。此厥陰水寒循經(jīng)上犯清陽所致。

吳茱萸15g,生姜15g,黨參9g,大棗12枚。

服藥二劑,頭痛止而寐仍不佳,改用歸脾湯三劑而安。

【解說】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共有三處,一是“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二是“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三是“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孚先醫(yī)案

治一人。傷寒,頭痛,不發(fā)熱,干嘔吐沫。醫(yī)用川芎藁本不應(yīng)。吳曰:此厥陰中虛之癥。干嘔吐涎沫,厥陰之寒,上干于胃也;頭痛者,厥陰與督脈會于顛,寒氣從經(jīng)脈上攻也。用人參、大棗益脾以防木邪;吳茱萸、生姜入厥陰,以散寒邪,且又止嘔,嘔止而頭痛自除。設(shè)無頭痛,又屬太陰,非厥陰為病矣。

寥笙注:本案亦屬肝胃虛寒頭痛嘔吐證?;颊哳^痛,干嘔,吐沫,醫(yī)者不知辨證,以川芎藁本治之,所謂頭痛醫(yī)頭者,此輩是也。夫治病必求其本,見病治病,冀圖悻中,無道理也。吳氏對本案病理及方義,已詳為分析,義無余蘊(yùn)矣,茲不復(fù)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