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導(dǎo)案例】:15歲的樂樂把自己關(guān)在自己的房間里整整一天了,不吃不喝,誰叫門也不開,媽媽很著急,打電話問我該怎么辦? 問起事情起因,媽媽們說,其實也沒啥大事,就是今天一大早媽媽收拾房間,看到樂樂的房間很亂:臟衣服和干凈的衣服混在一起,臭襪子鞋子扔的到處都是,床上和學(xué)習桌上還有吃剩的零食袋子,沒喝完的飲料瓶子。于是媽媽就催樂樂起床把自己的房間收拾一下,樂樂真在玩手機,磨磨蹭蹭的不樂意,媽媽邊收拾邊嘮叨“養(yǎng)你這么大了,有啥用,懶死了,自己的房間都不收拾,都快成豬窩了,還得我來收拾!看看你一放假都成啥了,天天只知道在家玩手機,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怎么就不改呢?女孩家從小就這么亂,長大后會成什么樣子······”媽媽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孩子推出門外,砰一聲關(guān)上門,中間爸爸媽媽威逼利誘,也吵了,也哄了,但孩子就是不開門。 媽媽說,孩子怎么就這么“玻璃心”啊,沒說她兩句呢,就給我們擺臉子,說也不能說,吵也不能吵,更別說打了,這以后該咋教育呢? 孩子就好比幼苗,要想長成參天大樹,棟梁之材,既要用表揚來“追肥”,也要用批評、懲戒來“修枝剪葉”。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shù),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 現(xiàn)實生活中,家長到底該如何“巧手妙剪”助力孩子健康成長呢? 媽媽在廚房做飯,小寶看著媽媽油鹽醬醋很是忙碌,于是就站到凳子上幫媽媽洗菜,媽媽看到后一聲“令下”:快下來,說了多少次了,還這么費勁兒,不要玩水,衣服濕了會感冒的,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呢?小寶哇的一聲哭了。媽媽又手忙腳亂的去哄孩子。 【分析】不了解孩子行為的真正意圖,隨口而出的批評,往往會影響到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抹殺孩子探索的欲望;打消孩子助人為樂幫助父母分擔責任的愛人之心。 【恰當?shù)淖龇ā?strong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表揚要及時,批評要冷靜。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時候,家長切莫口不擇言張口就來。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特別是對于學(xué)齡前的兒童來說,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的真正意圖和父母理解的并不一樣,爸爸媽媽急著批評、指責孩子,反而容易錯過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 在遇到問題時,家長不妨嘗試以下的方法。 首先,要冷靜下來問一問孩子到底想干什么。 然后,加以指正和引導(dǎo)。 如學(xué)齡前兒童常有把衣服穿反、頑皮打鬧、不懂禮儀、不明危險等情況,這些情況或是因為孩子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或是因為孩子未能掌握恰當?shù)奶幚韱栴}的方法,所以不能簡單的稱之為“錯”,因此在面對這些情況時,不要說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比如“你真笨,你真沒用”等等,而是要給予孩子學(xué)習的機會,直接告訴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如孩子衣服穿反,要告訴他如何分辨衣服的正反。而不是任由自己“惡語”泛濫,給孩子貼上笨手笨腳的標簽; 如不懂禮儀就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看到面對生活中的不同場景該如何說話如何做事,比一通劈頭蓋臉的批評更有利孩子的成長; 如不小心打翻了飲料,牛奶就要告訴他該如何處理到處流的液體以及碎掉的玻璃瓷器等。 試錯就是成長。 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加以指正,然后指導(dǎo)孩子為避免發(fā)生類似的問題下次該如何做,更有利于孩子的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天,13歲,男,班主任打電話,讓爸爸到學(xué)校把他領(lǐng)回家里停課反省。因為小天在學(xué)校里和同學(xué)發(fā)生矛盾,違反學(xué)校紀律兩人打了一架,班主任讓雙方家長各自把孩子領(lǐng)回家教育反省。這位爸爸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能從中吸取教訓(xùn)不再犯呢? 遇到類似問題的的家長(老師)們可以試試以下的“奇跡八問”。 1 “發(fā)生什么事情了?”——讓孩子有機會說話。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客觀、中正不帶偏見的給孩子說話的機會,了解事情的原委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不急于下結(jié)論,做真正引領(lǐng)孩子成長的父母就要能平心靜氣和孩子對話溝通。 2 “你現(xiàn)在有什么感受?”——讓孩子的情緒有個出口。 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后,先不要急著教育孩子。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受,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孩子冷靜之后,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 3 “你想怎么辦?”——幫孩子了解內(nèi)心想法。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么驚人之語,也不要大驚小怪,對孩子來說他能想到的方法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方法,家長不要急于反駁“你那辦法根本行不通”,而是平心靜氣開始下一步。 4 “還有別的辦法嗎?”——發(fā)掘解決問題的更多可能和途徑。 和孩子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其他途徑,一起去想解決的方法。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自己堅強的后盾,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向父母求助。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記錄下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備下一步用。 5 “這么做,后果會如何?”——引導(dǎo)孩子理性思考。 通過列表的方式,幫助孩子去思考并且了解每一種解決方法可能面臨的后果,以及他自己是否能接受并承擔這個后果? 家長的主要任務(wù)就是陳述事實,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這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實際操作的時候要協(xié)助孩子盡可能的澄清自己。 6 “你決定怎么做?”——把選擇權(quán)交給孩子。 這一步的工作充分建立在引導(dǎo)孩子理性思考,分析利弊的基礎(chǔ)上。 一般情況只要上一步的工作做的扎實,孩子往往也會選擇最有利、最合理的解決方式。 這時候家長要特別注意,即便他的選擇不符合你的期待,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不要急于否定。 如果家長說了不算,相互之間的信任坍塌,以后孩子就更不可能聽從你的建議。何況,即使他選擇錯誤,從這個錯誤中他也可以積累更珍貴更難忘的成長經(jīng)驗,而這些終將成為他成長的養(yǎng)料。 7 “你希望我幫你做點什么?”——給孩子提供支持。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和孩子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做孩子堅強的后盾,做孩子成長中最有力的助手。 8 “下次我們該怎么做?”——共同反思。 孩子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從錯誤中未曾獲益。家長合理引導(dǎo)和孩子共同反思問題解決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如何做才能更好,提升孩子的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把危機變契機的智慧做法。 愛子七不責整理自明代晚期著名學(xué)者呂坤的《呻吟語》 1. 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當著親戚朋友、鄰居、同伴等熟人的面,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2. 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jīng)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3. 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夢連連。 4. 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dǎo)致孩子脾胃虛弱。 5. 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jīng)脈處于暢通的狀態(tài),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jīng)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6. 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7. 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guān)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很多家長一批評孩子就記憶力特別好,能從現(xiàn)在翻到N年之前,口若懸河將孩子以前的過失統(tǒng)統(tǒng)數(shù)落一遍,這種重提舊賬的做法往往忽略了當前的主要問題,不利于孩子成長,更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父母面前沒有自尊,從而破罐子破摔。 人生在世,不如意常八九。工作、生活以及教育子女的壓力,讓很多父母焦慮、緊張,情緒不穩(wěn)波動大。一旦孩子出現(xiàn)過失,就像炸藥包被點著,將不良情緒噴涌而出,一番轟炸天翻地覆,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父母在教育的孩子的時候要遵循“一致性”原則,特別是在批評孩子時,如果家人中一個批評、一個護短一方面會讓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聽誰的,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讓他給自己找“保護傘”“庇護所”,從而更加任性妄為。 家長始終要牢記對孩子的欣賞、信任是做父母對待孩子的根本態(tài)度,而“夸”、懲戒和批評都是手段。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肯定、鼓勵、表揚,則會消磨孩子的價值感,這樣的教育會成為沉重的教育《“夸”孩子是個技術(shù)活,你用對了嗎?》,如果沒有懲戒、批評則為讓孩子缺乏敬畏之心,這樣的教育就會成為縱容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