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原載《收藏界》2007年第6期。作者:伍秋鵬 在四川的古玩市場上,有時能見到一些醬釉瓷標本,因其特征與定窯醬色釉瓷器頗為接近,多數人都將其視為宋代“紫定”產品,而其真實面目卻長期以來不被人們所識。通過長期的研究,筆者發(fā)現這類醬色釉瓷實際上并非定窯產品,而是產自四川本地的磁峰窯。 這類醬色釉產品的器型主要是碗、蝶、杯和器蓋,所見器物多為殘器或瓷片,完整者極少。釉色多數均為純正的醬色,釉表的醬色層很薄,在釉表與胎之間均有一層烏黑的基礎釉層。釉面光素無裝飾,有的器物內外都施醬釉,有的在器外施醬釉而在器內施白釉。因保存環(huán)境的原因,醬釉的釉光有的澄亮如新,有的柔和晦暗。器物底足均不施釉,有的杯為芒口,有的碗內心留有砂粒支燒痕。胎質多為較精細的灰白胎,也有少數器物的胎質較粗呈黃白色。通過仔細對比,此類醬色釉器物,在胎質、造型和裝燒工藝上幾乎與四川磁峰窯白瓷如出一轍,因而可以確定為磁峰窯產品。 磁峰窯,位于今彭州市(原彭縣)磁峰鎮(zhèn),以燒仿定白瓷為主,主要裝飾有印花和刻、劃花,產品在造型、紋飾、釉色、胎質等方面都與定窯有相似處,所以一般將其歸入定窯系。磁峰窯的醬釉產品,應是受到定窯影響而燒制的仿紫定產品。這類醬釉產品,雖然數量較少,但在窯址中也有發(fā)現。1976年,四川省博物館先生就曾在窯址中采集到此類醬釉器物,他在《四川彭縣金城窯白瓷》一文中說:“釉色為灰白色或乳白色,也有器內為灰白釉,器外為赭色釉,這是極少數?!保ㄗⅲ航鸪歉G,即磁峰窯,見《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輯。)先生所說的器內為灰白釉器外為赭色釉的器物,即筆者本文所說的器外施醬釉而在器內施白釉的器物。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有關文物考古部門在1977年的試掘、1978年的調查以及2000年的正式發(fā)掘中,都未發(fā)現這類醬色釉瓷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這類醬釉產品的生產數量極少,在窯址中不易發(fā)現。 以上圖為磁峰窯宋代白瓷 醬色釉,又名紫金釉(也有的稱赭色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其釉色介于柿色和棗紅之間。醬色釉瓷最早創(chuàng)燒于宋代北方窯口,目前已知在宋代燒制醬色釉瓷器的窯口有定窯、當陽峪窯、耀州窯、介休窯、磁州窯、吉州窯、建窯以及四川的磁峰窯、金鳳窯、西壩窯和重慶涂山窯等。其中以定窯、當陽峪窯和耀州窯的醬色釉瓷質量最好,而其它窯口的醬色釉瓷多產自以燒黑瓷為主的瓷窯,器物胎質較粗,質量遠遜色于前者。宋代醬色釉瓷器的普遍出現,與當時的社會風尚有關,是有意仿醬色漆器而燒制的產品。 宋代紫定大碗 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于白定?!?關于紫定問題,雖然目前爭論較多,尚無統(tǒng)一意見,但多數人都習慣將定窯醬色釉稱為紫定。這種醬色釉的色調有多種,有的成醬紅色,因而也有人認為定窯醬色釉即文獻所載之紅定。據宋代邵伯溫所著《邵氏聞見錄》載:“(宋)仁宗一日嘗幸張貴妃閣,見定州紅瓷器,帝堅問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獻為對。帝怒曰:嘗戒汝勿聽臣僚饋遺,不聽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謝久之乃已。”此外,在宋代周輝所著的《清波雜志》中也曾提到“定州紅瓷”。定窯醬色釉瓷除在窯址中發(fā)現實物標本外,在各地墓葬和窖藏中也有出土。目前所見的定窯醬色釉瓷器的主要器型有碗、盤、蓋缸、瓶、罐、壺等,胎質潔白細膩,釉層表面為醬色,釉表與胎之間為黑色的基礎釉層,器表多為素面,僅少數器物有印花裝飾,有的器物內施白釉外施醬色釉。 不過,也有不少學者對定窯醬色釉即紫定的說法提出置疑,認為紫定的特征應像明人項子京在《歷代名瓷圖譜》中所描述的那樣:“爛紫晶澈,如熟葡萄”。以前的觀點認為,宋代不可能燒出紫色,項氏所說的釉色如熟葡萄的紫定,未能發(fā)現實物證據。其理由是,紫釉的主要著色劑是錳,釉料中的鐵、鈷等成分主要起調色作用;從傳世及考古資料來看,我國的紫釉始燒于明代弘治時期,而利用錳燒制成功的紫釉制品要晚到16世紀后期。事實上,這種釉色如熟葡萄紫色的定窯器物在考古發(fā)掘中也有出土。上世紀80年代在黑龍江奈曼旗遼代大康元年(1075年)蕭德溫墓內,就曾出土一件“紫定”碗,釉色近似紫葡萄,瑩澈奪目,艷麗無比,與通常所稱的“紫定”(醬色釉)迥然不同,而與項子京的描述一致。 筆者認為,誠然項子京所說的釉色如熟葡萄紫色的定窯器屬于紫定無疑,但也不能由此將定窯醬色釉排除在紫定之外。紫定作為古瓷名品之一,在宋代深受人們的喜愛,歷代文獻對其記載和贊譽頗多,可見紫定器不僅質地優(yōu)良,并且還有相當的數量流傳于世。而釉色如熟葡萄紫色的定窯器,存世十分稀少,至今僅在墓葬中出土過一件碗,顯然不能代表人們通常所說的紫定。因此,人們通常所稱的紫定,應是指定窯醬色釉瓷器;而釉色如熟葡萄紫色的定窯瓷器,雖然也稱為紫定,但它卻是紫定中的稀有品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