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遇見的一位學生,6歲的楠楠本是個精力很旺盛的孩子,經(jīng)常在家里上躥下跳。楠楠媽媽是個急性子,看到女兒搗蛋就來氣,很多時候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急了還動手,然后孩子就老實一小會兒。最近楠楠媽給孩子報了一個英語培訓班。哪知沒幾天就多次收到老師反饋,說孩子經(jīng)常打小朋友,經(jīng)常對老師大發(fā)脾氣在課堂上搗亂。 其實,楠楠在學校打架發(fā)脾氣,是媽媽的教育方式導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媽媽的吼叫教育, 對她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 什么是吼叫教育 很多家長往往以為通過生氣、發(fā)怒、聲音放大,孩子能迅速做出回應,避免壞習慣,形成好行為。然而憤怒與呵斥是對問題的消極反應,讓孩子模仿父母的錯誤行為。同時,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還形成了自己的應對辦法,讓父母的管教失效。最為重要的是,長此以往不僅破壞親子關系,給孩子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害。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生活在父母吼叫環(huán)境下的孩子,會引發(fā)孩子青春期的焦慮癥和社會行為問題。 從父母的怒氣中,孩子學會了三件事: 孩子模仿父母,養(yǎng)成亂發(fā)脾氣的壞習慣。 孩子關閉自己的耳朵,充耳不聞,用頂嘴和吼叫回應父母。 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的情緒按鈕,知道怎么刺激父母,故意對著干。 美國親子教育專家詹姆斯·李曼認為:“對孩子吼叫是將自己的情緒降低到和孩子同等幼稚的程度?!?/span> 常常有家長說,我也不想對孩子大吼大叫,但孩子確實讓我太生氣了!“父母要有什么樣的反應,是父母自己的決定”,并非孩子使我們失控,而是父母缺乏有效處理孩子問題的方法。
比吼叫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離開現(xiàn)場代替吼叫 如果孩子的行為已經(jīng)讓你接近情緒爆發(fā)的狀況,和孩子分開幾分鐘,讓自己恢復理性的狀態(tài)是很有必要的。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想好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再和孩子互動。這比無畏的吼叫來得更有效。 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陷入和孩子情緒的纏斗中,覺察后要立即暫停。溫和而堅定的告訴他“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這樣吵鬧著,媽媽也聽不清,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談。” 01 正面態(tài)度代替吼叫 親子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互動的過程,父母的非言語行為,眼神動作會被孩子敏銳的捕捉到,負面情緒和表達會讓孩子對父母緊閉心門。當父母和孩子對話時,最好能和孩子有面對面的目光接觸,并使用正面的表達方式,而不是邊做家務邊對孩子喊,“還在看電視,快別看了,快去收拾房間”,如果能走到孩子跟前,對他說“小明,你的房間需要收拾,這集看完就去收拾吧”。長期這樣的表達,讓孩子在父母正面的態(tài)度下溝通,比吼叫更有效。 正向的關注代替吼叫 孩子總是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獲得父母的注意,當父母工作忙碌,疏于對孩子的情緒照顧,或是對他們的好行為視而不見,沒有給與及時的鼓勵時,聰明的孩子往往會通過“出格”的行為來吸引成年人。教育家德瑞克斯博士提出大部分(90%)孩子的首次不良行為都是為了獲取關注。這也是為什么,越聰明的孩子往往越難管教。這個時候,及時真心具體的贊美孩子的積極行為,比如表揚孩子的自己穿衣服,收拾房間,做家務等等,讓他們獲得積極關注,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強化他們的好習慣。 清楚的指示代替吼叫 簡要清楚的指示,對孩子非常有必要。其實,孩子很多時候,并不是有意跟我們對抗,而是由于認知發(fā)展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有限,他們也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比如,對幼兒園的孩子,一定要簡化指令,如果告訴他:“寶寶,去刷牙洗臉,睡覺吧?!边@樣的指令對很多幼兒是無效的。一次只進行一個行動,清晰明確,這更利于孩子明白父母的立場。 指出可行的方法代替吼叫 其實,孩子很多時候,并不是有意跟我們對抗,而是他也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比如小孩在墻壁上亂涂亂畫,與其批評他們,“你怎么又到處亂畫?”,倒不如給他一張紙,告訴他:“筆是畫在紙上的”,清晰的界定讓孩子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 邏輯性的后果代替吼叫 有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犯錯、失敗、遭受痛苦,容易關心則亂,觸動怒氣。殊不知孩子的這些經(jīng)歷都是他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安全的范圍內,讓他們經(jīng)歷自己行為的邏輯后果,比如自行車騎完后,不收拾好,淋雨后壞了,就不能再騎了;出門拖拉,錯過電影最精彩的部分;賴床,錯過校車,要自己搭公交。這是邏輯性后果的管教方式,父母要給機會給孩子,讓他們在現(xiàn)實中學到功課。 今日應用小常識 每次想要吼叫孩子,就緊閉嘴巴,試著用“走開”“平靜柔和”“清楚指示”“邏輯后果”代替“吼叫”。這些方法和練習不見得每一次都會“成功”,父母不斷的練習,在每一次的努力后進步,營造溫馨有序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健康成長。 End 圖:網(wǎng)絡 文:小超 把時間留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