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七雄即傳統(tǒng)的強國楚國、齊國與“三家分晉”產生的趙國、魏國、韓國,再加上“地區(qū)性強國”秦國、偏安一隅的強國燕國。按照“弭兵之會”的規(guī)定,楚國與晉國屬于“超級大國”,齊國與秦國屬于“地區(qū)性大國”,其他都是小國。楚國 戰(zhàn)國初期楚國首都在郢,公元前278年遷都到陳,公元前241年遷都到壽春。荊州 郢即荊州市,古時又稱“江陵”,湖北省地級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于湖北中南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690萬(2017年),下轄荊州區(qū)、沙市區(qū)、江陵縣、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jiān)利縣、洪湖市8個縣市區(qū)和荊州開發(fā)區(qū)、華中農高區(qū)、紀南文旅區(qū)3個功能區(qū)。荊州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坝韯澗胖?,始有荊州?!鼻G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后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歷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從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大批文人墨客在荊州吟詩作賦。荊州是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港口城市。 陳即淮陽區(qū),河南省周口市市轄區(qū),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周口市7縣1市2區(qū)腹心,西臨川匯區(qū)、西華縣,北倚太康縣、鹿邑縣,東接鄲城縣、沈丘縣,南鄰項城市、商水縣。距省會鄭州市214公里?;搓枀^(qū)轄7鎮(zhèn)11鄉(xiāng)2農場、12個街道、83個居委會、66個委員會??偯娣e140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8.72萬(2018年)。城關回族鎮(zhèn)是淮陽區(qū)委、區(qū)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區(q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搓枀^(qū)古稱陳州,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歷史上曾三次建國、五次建都,有中國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陽,八千年看淮陽”之稱。淮陽區(qū)以塑料、紡織、食品為主的工業(yè)體系。降解地膜、彩條布、PVC塑膠管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PE管材生產線等重點工業(yè)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并形成生產規(guī)模。同時也是全國淮山羊、黃花菜、花生、大蒜生產出口基地。 壽春即壽縣,隸屬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qū)、鳳臺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介于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86平方千米。壽縣別稱壽州、壽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xiāng),中國豆腐的發(fā)祥地,淝水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截至2018年,壽縣下轄22個鎮(zhèn)、3個鄉(xiāng)、1個開發(fā)區(qū)、2個農場。 齊國 齊國的首都在戰(zhàn)國時期一直在臨淄,即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臨淄區(qū) 臨淄即臨淄區(qū),屬淄博市轄區(qū),地處魯中丘陵與魯北平原交接地帶,位于淄博市東北部,介于北緯36°37′51″~37°00′30″,東經118°06′27″~118°29′30″之間,東臨青州市,西接張店區(qū)與桓臺縣,南與淄川區(qū)、青州市相鄰,北與廣饒縣、博興縣接壤,全區(qū)總面積663.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1.2%。臨淄區(qū)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淄河自南而北貫穿于境內東部,自境內中部黃山之陰發(fā)源的烏河,流經境內西北部。臨淄區(qū)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水量650~800毫米。境內臨淄墓群、桐林田旺遺址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淄長期作為齊國首都,并在漢朝時期成為齊王國首都與青州治所。 北京市 燕國 燕國在戰(zhàn)國時期首都在薊,燕昭王時曾遷都易,燕王喜時遷都襄平。薊即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huán)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fā)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qū),最后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zhàn)國七雄中有燕國,據(jù)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易即易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下轄9個鎮(zhèn)、17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有漢、滿、回、蒙等22個民族。易縣曾是燕國的下都。秦朝時,易地分屬上谷郡、廣陽郡。故紫荊關西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陘、子莊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襄平即遼陽,稱襄平、遼東城,是遼寧省下轄的地級市,是以石化產業(yè)為主的現(xiàn)代工業(yè)城市,遼中南地區(qū)的中心城市之一。位于遼寧省中部,是沈陽經濟區(qū)副中心城市,新興的現(xiàn)代石化輕紡工業(yè)基地、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遼陽是東北地區(qū)最早的城市,是一座有著2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前期,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zhèn)。 秦國 秦國首都戰(zhàn)國時期在雍城,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長達294年。后來秦獻公遷都櫟陽,再到商鞅變法后遷都咸陽。鳳翔縣 雍城即鳳翔縣,隸屬于陜西省寶雞市,地處關中平原,寶雞市東北,縣城距寶雞市區(qū)44千米。鳳翔縣東西分別鄰岐山縣和千陽縣,南北分別為陳倉區(qū)和麟游縣。鳳翔縣古稱雍,是周秦發(fā)祥之地、嬴秦創(chuàng)霸之區(qū)、華夏九州之一。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來善于吹簫的華山隱士簫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后乘鳳凰飛翔而去,唐時取此意更名鳳翔。是陜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鳳翔歷史悠久,先秦19位王公在此建都294年,是始皇加冕、蘇軾初仕之地。千年園林東湖,西府“三絕”,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xiāng),享有“青銅器之鄉(xiāng)”和“西鳳酒鄉(xiāng)”的美譽。 櫟陽即閻良區(qū),位于古城西安東北部,距市中心50公里,總面積244平方公里。東與渭南市臨渭區(qū)接壤、西與咸陽市三原縣毗鄰、北依荊山塬與渭南市富平縣緊鄰、南以清河為界與西安市臨潼區(qū)相望,地處渭北地區(qū)中心位置。轄7個街道辦事處,24個社區(qū),73個行政村。閻良區(qū)航空工業(yè)發(fā)達,是集飛機設計、制造、鑒定、試飛、教學、研究于一體的著名中國航空城。戰(zhàn)國時秦獻公二年(前383),修筑櫟陽城(今武屯鄉(xiāng)境內),自雍(今鳳翔縣)遷國都于櫟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由櫟陽遷都咸陽。秦漢之際,項羽三分關中,封司馬欣為塞王,塞王領咸陽以東至黃河地,設都城于櫟陽。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劉邦暫立國都于櫟陽,七年(前200年)遷都于長安。 咸陽即咸陽市,陜西省地級市,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西北與甘肅接壤。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fā)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境內文物景點達4951處,五陵塬上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漢唐帝王陵寢連綿百里。咸陽孕育了中國的農耕文明,農業(yè)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穡。 趙國 趙國在戰(zhàn)國初期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qū)),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qū))為趙之別都。太原市 晉陽即太原市,山西省省會,也稱龍城,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環(huán)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zhèn),世界晉商都會,中國能源、重工業(yè)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 中牟即鶴壁市,河南省地級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東麓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因相傳“仙鶴棲于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建市,面積2182平方公里,轄2個縣、3個區(qū),是中原城市群核心發(fā)展區(qū)14個城市之一。鶴壁市北與安陽市區(qū)、安陽縣為鄰,西和林州市、輝縣市搭界,東與內黃縣、滑縣毗連,南和衛(wèi)輝市、延津縣接壤;境內有京廣高鐵、京廣鐵路、107國道和京港澳高速縱貫南北,晉豫魯鐵路和在建的鄭濟高鐵、范輝高速橫穿東西。殷商末期和春秋時期的趙國、衛(wèi)國均在此建都,時間長達500年。鶴壁所轄淇縣古稱朝歌,是殷商文化發(fā)源地之一和《封神演義》神話故事的發(fā)生地。 邯鄲即邯鄲市,河北省省轄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總面積12073.8平方公里。邯鄲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zhàn)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先后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大名府成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信都即邢臺,簡稱“邢”,古稱邢州、順德府,是河北省地級市,位于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毗鄰,東鄰京杭大運河與山東省相望,北連石家莊、衡水,南接邯鄲,是中原城市群的北部門戶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邢臺擁有3500余年建城史,600余年建都史,距今五萬至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是華北歷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國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之一,中國最早的古都之一。 歷史上曾四次建國、五次定都,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稱。從古至今歷經三千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斷、城址未曾遷移,被稱為“燕趙第一城”。 邢臺古城有“京南第一城”之譽。 魏國 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魏武侯曾經魏縣作為次都。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國稱為梁國。夏縣 安邑即夏縣,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因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條山西麓,南接平陸縣,北鄰聞喜縣、垣曲縣,西連鹽湖區(qū),東隔黃河與河南澠池縣相望。公元前21世紀,夏禹之子啟建都于此。韓、趙、魏三分晉地后,魏斯治魏,都安邑。秦稱安邑縣,屬河東郡,為郡治所在地。 魏縣,河北省下轄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縣境南北長42.24千米,東西寬33.5千米,衛(wèi)河、漳河橫貫中部。北與廣平縣接壤,西與成安縣、臨漳縣毗鄰,東與大名縣相連,南與河南省內黃縣、清豐縣、南樂縣相接。夏為觀戶國。周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先后為衛(wèi)、晉地。戰(zhàn)國為魏國都城。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建棘蒲縣于魏域。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設魏縣,屬魏郡。三國屬魏州魏郡。 大梁即開封,是河南省下轄的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區(qū)的中心城市之一。開封地處河南省東部、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xiāng)相望,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fā)展區(qū)城市、鄭州大都市區(qū)核心城市、鄭州航空港區(qū)主體城市、鄭汴一體化發(fā)展的重要一翼。開封自貿區(qū)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qū)三大片區(qū)之一。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地。 韓國 韓國最初的首都在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禹州 陽翟即禹州,簡稱“鈞”,古稱“夏邑”、“陽翟”、“鈞州”,河南省轄縣級市,許昌代管。禹州市總面積1461平方公里,中心城區(qū)面積114平方公里 ,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禹州市被譽為華夏第一都,以鈞瓷文化、大禹文化、中醫(yī)藥文化著稱。歷史上,這里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國“五大名瓷”之鈞瓷的唯一產地,明清時期全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鈞都”、“藥都”之稱。境內現(xiàn)存地面歷史文化遺存2420處,位列全省縣級市第一;擁有國家、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1989年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2007年先后被命名為“中國陶瓷文化之鄉(xiāng)”和“中國大禹文化之鄉(xiāng)”。2008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發(fā)展試驗區(qū),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11月榮膺“中國中原瓷都”稱號。 新鄭即新鄭市,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下轄縣級市,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位于中原腹地,為鄭州市南部新城和鄭州航空港區(qū)(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qū))核心組成部分,北靠鄭州市中心城區(qū),南連禹州市、長葛市,東鄰中牟縣、尉氏縣,西接新密市。新鄭歷史悠久,上古稱為“有熊”,軒轅黃帝出生并建都于此,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全球華人尋根拜祖圣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帝嚳時代,新鄭為祝融氏之國。新鄭又名祝融之墟,也稱有熊之墟,為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西周時期,新鄭為鄶國。公元前770年,鄭國將國都從咸林遷到今新鄭溱洧水間,仍為鄭,歷395年,稱鄭。戰(zhàn)國時期韓國遷都新鄭,將鄭縣改為新鄭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