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前無論是喜愛寫現(xiàn)代詩歌的還是喜愛寫古詩的,以詩歌形式來反映生活,抒發(fā)感情,已經(jīng)蔚然成風。然而如何寫好詩歌?詩歌這種文學樣式應具備哪些突出的特點?人們看到有一些詩歌,沒有運用形象思維,也不押韻,沒有詩歌的形式美,更主要的是詩沒能引起大多數(shù)人感情上的共鳴,反而人們共鳴的是:這樣“不成樣子”的詩居然登上所謂“權威”的“詩之刊物”。泱泱大國,巍巍華夏,詩之大國的后繼者們開始不安,不平了。這種反應確實是在情理之中。如果沒有反應那將是我國詩壇的悲哀。于是我萌生了與其無止休的爭論,不如正本清源,讓我們大家一起探討——什么樣的文字才可以稱之為詩。于是我在今日頭條先后發(fā)表了《寫詩要用形象思維就不能不懂——賦比興》、《詩為什么又叫“詩歌”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知道今后如何寫詩》、《寫現(xiàn)代詩要先弄懂什么是近體詩、古風和樂府詩這樣心中才有底》、《我這里有方法:學會格律詩的平仄格式并不難》、《我這里有方法:寫詩怎樣開頭和結(jié)尾最好》等文章。得到讀者的評論回應,請看以下截圖: 得到大家的鼓勵,我一定不辜負大家的希望。追本溯源,寫詩詞,我覺得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基礎說起。 1957年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對詞學有專門研究的冒廣生老先生說道:“不講平仄,不講押韻,還算什么格律詩?掌握了格律就有自由了?!?/strong> 所以我繼續(xù)寫了今天的這篇寫格律詩要講對仗的文章。看了這篇格律詩寫對仗的方法,那么春節(jié)如何寫對聯(lián)也就更容易多了。在學習律詩對仗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就一起欣賞了這些詩歌,也就理解古典詩歌中好的對仗句之所以流芳千古的原因了。 關于律詩的平仄我寫完了一篇文章,今天寫律詩的對仗,我還會寫詩的押韻。當然,今后我還會繼續(xù)寫一些有關詩歌的文章,希望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并多多指正。 寫格律詩,寫對聯(lián)不能不懂得對仗,不論五律,七律或排律(長律),都要講究對仗。 一.律詩關于對仗的基本要求 1. 五律和七律的八句詩,分為四聯(lián),即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即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 首尾,兩聯(lián)通常不用對仗,但是用了也可以。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不管多少句,都要用對仗。 所謂對仗,就是在一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中,把同類性質(zhì)的詞,依次并列起來,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助詞對助詞,介詞對介詞等。 請看王維的《觀獵》: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 千里暮云平, 這首五律的中間兩聯(lián),就是用對仗的。 其頷聯(lián):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草”與“雪”是名詞對名詞,“枯”與“盡”是不及物動詞對不及物動詞,“鷹”對“馬”,“眼”對“蹄”鷹眼與馬蹄中是名詞分別相對。“疾”與“輕”是形容詞對形容詞。 其頸聯(lián):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忽”與“還”是副詞對副詞,“過”與“歸”是動詞對動詞,“新豐”與“細柳”,是專有名詞對專有名詞,也是地名對地名?!笆小迸c“營”是名詞對名詞。 我們再看杜甫的《別房太尉墓》 : 他鄉(xiāng)復行役,駐馬別孤墳。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 毛澤東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再看《望薊門》 作者:祖詠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上面舉的例子是一般律詩用對仗的情況,都是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用對仗。 2.但也有例外,有的律詩只有一聯(lián)對仗,如儲光羲的五律。《寒夜江口泊舟》。只是頸聯(lián)用了對仗。 寒潮信未起,山浦纜孤舟。 一夜苦風浪,自然增旅愁。 吳山遲海月,楚火照江流。 欲有知音者,異鄉(xiāng)誰可求。 還有不少的律詩三聯(lián)用對仗,如白居易的七律《杭州春望》,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都用了對仗。 《 杭州春望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還有的律詩四聯(lián)都用對仗,如王維的七律,《既蒙宥罪旋復拜官》。 忽蒙漢詔還冠冕, 始覺殷王解網(wǎng)羅。 日比皇明猶自暗, 天齊圣壽未云多。 花迎喜氣皆知笑, 鳥識歡心亦解歌。 聞道百城新佩印, 還來雙闕共鳴珂。 3.絕句不講究對仗,用不用對仗都可以。也有用的。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對仗相當工整.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數(shù)量結(jié)構對數(shù)量結(jié)構),“黃鸝”對“白鷺”(禽類名詞相對)、“翠”對“青”(顏色名詞相對)、“窗寒”對“門泊”方位對方位,“西嶺”對“東吳”地名對地名,“千秋”對“萬里”(數(shù)詞相對),“雪”對“船”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 二.對仗的種類 對仗的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工對】工對要求很嚴格,它不僅要求,同類的詞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形容核對形容詞,而且要求同類詞中的小類,也要相對,同一類詞類中可分成若干小類,如名詞可以分成:天文、時令,地理,人事,人倫,人名,地名,宮室,衣飾,飲食,形體,顏色,樹木,文學,花鳥蟲魚等等。 工對要求這些小類也必須全部,或大部相對。例如:南檐納日冬天暖。北戶迎風夏月涼?!?/strong>(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南與北是,方位對。檐與戶是宮室對,納與迎是動詞對,日與風是“時令”對“天文”(鄰對),冬天與夏月是“時令”對,暖與涼是形容詞相對。 盡管其中有鄰近小類(天文對時令)相對的,但是大部分是同一小類相對,這也算是工對。 還有的五言詩,有四個字對得很工整,只有一個字不對,“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strong>(杜甫的《旅夜書懷》)。前四個字,對得很工整,只是最后一個字“流”(動詞)與“闊”(形容詞)不對,這樣也算是工對。鄰近小類相對,如天文對地理,器物對宮室,也可以算是工對。 【寬對】就是不像工對那樣,要求每個小類相對,只要大的詞類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就可以了。 唐代詩人元稹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飲馬魚驚水,穿花露滴衣?!?/strong>(《早歸》)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其中的名詞,馬與花,魚與露,水與衣,都不屬于同一小類,因此這樣的對仗不是工對,而是寬對。 形式應當服從內(nèi)容,一味追求工對。往往會造成語言的不自然,反而有害于內(nèi)容,當形式與內(nèi)容發(fā)生矛盾時,舍棄對仗形式,順其自然,反而更妙,在古典詩歌中這類事例是不少的。 像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不是工對,然而它卻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 【流水對】 一般的對仗,是并行的 兩件事物相對。出句和對句。甚至可以互換位置而意思不變。 但是也有一種對仗,出句和對句,在意義上是連貫的,有因果關系,出句和對句不能互換位置,實際上是一句話分兩句說,這種對仗叫流水對。 如杜荀鶴的“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春宮怨》) 意思是說,既然得寵,不在于容貌之美,自己又該如何打扮呢。這兩句詩,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抱怨之情,這上下兩句,就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因果關系,二者不能顛倒。 上面三種對仗形式是常見的對仗形式。但對仗形式并不止這三種。像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到的“扇面對”、 “借對”、“就句對”等我們也應該掌握運用。 【扇面對】又叫隔句對。他不是本聯(lián)中的出句和對句相對。而是上聯(lián)的出句和下聯(lián)的出句相對。上聯(lián)的對句,和下聯(lián)的對句相對。 如白居易的,“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這四句詩就不是第一句與第二句,或者第三句與第四句相對,而是隔句對,第一句與第三句相對,第二句與第四句相對。 【借對】詩人,有時為了,平仄押韻的需要,或為了對仗的工整,有時借用了同音字,或同義字來代替。稱之為借對。 像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尋》詩中的“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其中“雞黍”對“楊梅”就是借對,因為“楊”和“羊”同音,所以就借來同“雞”相對。 再如劉長卿的“事直皇天在,歸遲白發(fā)生?!?/strong>(《新安奉送穆諭德》)。“皇”與“黃”同音,所以借來和“白”相對。 【當句對】或曰“就句對”、“自對”。就是一句中自成對仗。 如杜甫的,《白帝》中的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戎馬”與“歸馬”相對,“千家”與“”百家”相對。 李義山詩: “密邇平陽接上蘭, 秦樓鴛瓦漢宮盤. 池光不定花光亂, 日氣初涵露氣干. 但覺游蜂繞舞蝶 豈知孤鳳接離鸞, 三星自轉(zhuǎn)三山遠, 紫府程遙碧落寬.” 詩中多各相為對,如第二句的“秦樓”對“漢宮”,“瓦”對“盤”;第五句的“游蜂”對“舞蝶”;第六句的“孤鳳”對“離鸞”等等. 【錯綜對】 一般的對仗,是出句的第一個字和對句的第一個字相對,出句的第二個字,和對句的第二個字相對……但錯綜對就不同了,他不拘位置叫錯綜對。如唐代詩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的首聯(lián):“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strong>“六幅”對“一段”,“湘江”對“巫山”,但位置不同,屬典型的錯綜對。 又如劉禹錫《始聞秋風》首聯(lián):“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闭?lián)中,“君”、“我”,“與”、“卻”位置不同,屬錯綜對。 詩人,運用用這種錯綜對,有時是為了照顧平仄,有時則是為了文理上的通順。 總之,寫律詩,寫對聯(lián),必須懂得對仗這些有關要求。對仗可以使詩歌形式工整,有節(jié)奏感,便于記憶,便于歌唱。是詩歌之所以稱之為詩歌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我國許多古典詩歌名句能夠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在今日頭條我拜讀了許多民間高手的詩詞,有時間我真想寫一些評論來由衷的贊揚這些來自普通百姓的詩歌。他們歌頌我們的時代,抒發(fā)他們真摯的感情。這些詩歌是我們時代的呼聲。詩歌本身就是傳唱的,不是躺在某些刊物里的鉛字。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