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策略地學習,會讓你事半功倍,今天我要教給你的學習策略是分散學習。 ● 認識分散學習 關于分散學習,美國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解釋:他說“任何學習片段里面的信息總量,都不是我們一次就能理解到位的”,人的智力體系遠遠達不到一次記下一整個學習時段中的所有內(nèi)容,因此他建議學習者分層次,分散地學習。簡而言之,就是盡量避免大塊的,集中的學習方式。 把大塊的任務分成小任務,比較容易一次性拿下。比如記憶單詞,練習聽力這些差事,非常適合隨時隨地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運用這種記憶,能保持高漲的記憶興趣,使大腦每時處在清醒的記憶狀態(tài)中,從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學習”這項鍛煉大腦的活動就和鍛煉肌肉一樣,要遵循勞逸結(jié)合的原則。分散的期間不斷穿插休息,通過調(diào)整使每一個學習的小段都保持極高的精神專注度,以此提高質(zhì)量和效率。整塊學習帶來的遺忘弊端,在分散學習中,能得到巧妙的彌補。 那么,具體有哪些分散學習的策略呢?我們接著往后看。 一、你未曾注意過的:間隔重復策略 什么是間隔重復?簡單的來說,就是把大的學習任務分成小段,小段之間留出充足的間隔時間為大腦提供休整的機會,每隔一段時間重新記憶一次,這個看似簡單的操作,其實是一個讓知識反復寫入大腦的過程。 間隔時長,應該多長? 那么,間隔需要多久才會記得更牢呢?最佳的間隔長度,應該和你期待在記憶中保留的長度正比例。期待保留的時間越長,間隔的時間可以相應拉長。 如果你希望知識在記憶中保留一周,那么兩次學習的間隔應為一周時長的20%—40%,也就是兩天;如果你希望一年都記得住,那么間隔時間應該為一年時長的5%—10%,也就是25天左右就可以。 所以,需要做的就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明確自己需要提高什么。如果是想長久保留的知識,就去制定間隔時間較長,周期較長的記憶計劃。不一定要在學習后的第二天復習,可以有規(guī)律地推遲到第二周,第二個月復習,只要從第二次開始,完成數(shù)次復習,間隔重復就會真正發(fā)揮作用,幫你不斷鞏固記憶。 間隔重復尤其適合語言的學習,英語中的記憶單詞,練習閱讀,聽力,都可以運用這項技能,具體的間隔策略可以是:每周固定學習定量的單詞,每個月復習7次,沒有固定的間隔時間,但平均下來間隔4-5天復習之前學習的單詞,之后每個月都看一遍本月的單詞。 其實,我們還有一種學習策略,就是在不同的材料來源上看同一個知識點,也是間接應用了分散學習的策略。 二、提取練習(測試) 我聽一線老師說過一種學生的學習現(xiàn)象,叫: “一聽就會,一做就錯,一考就糟”。我對這句話印象很深刻,不僅是因為語言有趣,而是因為這背后直接闡述了一種學習現(xiàn)象:較為抽象,需要深層運用才能掌握的學科,總要經(jīng)過檢驗才能認識到自己是不是真的會用。一做就錯,一考就糟,就是知識的提取失敗。 所以,雖然間隔重復絕對是延長記憶容量的一劑良方。但與此同時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記住的東西,一定懂了嗎?掌握了嗎?會用嗎? 有些知識和記憶單詞不同,比如語法,光是記得牢還不夠,得形成體系,會應用,而通過各種記憶手段死記的知識,不是真正學會。 真正有效地學習,是能夠自如的“提取”知識來進行應用。這時需要在間隔重復后,做“提取練習”。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對知識進行階段性總結(jié)與測試。 輸出檢驗,是真正深度學習和記憶的方法。沒有輸出的記憶和學習,不能讓我們了解自己掌握的程度和質(zhì)量,如果只是讓記憶固定在腦海里,知識就是死水一潭。 你可以應用的高效檢驗輸出的方法是:在堅持間隔重復的同時,每兩周自測一次。 具體的操作很簡單,方法也因人而異,比如學習英語這事兒,無論學的是語法還是閱讀,每隔兩周就合上書回憶一次。你可以用思維導圖理出語法框架,算是對記憶的一個整理。腦圖是最容易上手應用的記憶可視化工具,用導圖把你回憶到的東西都寫下來,再對比原有知識,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哪兒沒記住,哪個細節(jié)有待充實,依據(jù)導圖進行再復習。最后進行總結(jié),讓不熟悉的知識成為記憶中的“強項”。 三、番茄工作法,分散策略練習 最后,還有一個我們可以時刻應用的分散學習策略,就是番茄工作法。既然人的精力有限,而信息量又往往非常龐大,那么不如索性遵循神經(jīng)科學的規(guī)律,把任務分成小段去做。如何分段?怎么分段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間需要多久來休息?這里我們介紹番茄工作法,它是進行間隔練習,優(yōu)化精力的最高效的工作方式。 「番茄工作法」是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 1992 年創(chuàng)立的,那個時候他還是一名大學生,也因為自己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感到非常痛苦。 他找來一個鐘,為自己設定了10分鐘的倒計時,結(jié)果一試,發(fā)現(xiàn)這樣一來,自己竟然能專注的學習了。慢慢地,他將這樣的方法不斷優(yōu)化發(fā)展,最終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高效實用的工作方法。現(xiàn)在,人們通常用“學習25分鐘,休息五分鐘”的說法來定義這種方法。 番茄工作法具體怎么操作?我來詳細給你講述。 番茄工作法的運用主要分成三大部分:設定、記錄和總結(jié)。 ?設定 番茄工作法的第一步非常簡單,你只需要三步走: 第一,從你要做的事情中,選擇一項最重要的,作為當前的工作; 第二,設定一個 25 分鐘的倒計時,作為工作時間; 第三,工作 25 分鐘之后,休息5分鐘,這 5 分鐘你必須完全放下工作,可以去喝口水、聽聽音樂或者瞇一會兒,總之要真正去休息。 以 25 分鐘作為一個基本的單位,來進行自己的工作,這是番茄工作法最重要的核心之一,我們把這個 25 分鐘稱作一個「番茄鐘」。 你可能會問,每隔 25 分鐘就休息一次,這樣會不會太慢了,影響效率呢?事實不然,25分鐘恰是讓注意力在短暫的時間里更集中,試想一下,你是在50米跑里更有爆發(fā)力還是1000米更有爆發(fā)力呢?肯定是短跑了。人的精力和體力一樣,短期的注意力要比長期更集中有效,但是人的精力卻比體力更容易恢復,所以只需要每隔25分鐘,休息五分鐘就好。 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蕃茄鐘的時長,但是要注意,一旦設定好番茄鐘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nèi),就要認真完成你當下的任務,堅決捍衛(wèi)自己的番茄鐘不被打擾。該休息的時候好好休息,該做事的時候好好做事。 ?記錄 番茄工作法的第二部分是記錄,我們需要記錄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是記錄任務的完成情況,第二是記錄臨時冒出來的任務。 只需要三件工具即可: 一支筆 一份待辦事項清單 一份番茄記錄表格(如下圖所示) 舉個例子,上班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記錄自己的工作: 第一,撰寫關于A項目的報告; 第二,準備后天關于A項目的匯報,制作PPT; 第三,歸檔前一陣的重要文件資料。 之后,你按照你的列出的待辦事項,開始以番茄鐘為時間單位,一項一項完成你的工作。 當你打算開始一個番茄鐘,做第一項工作時,就在待辦清單的第一項后邊打一個鉤。當你這個番茄鐘成功完成之后,在那個方框里打鉤。如果你在撰寫報告的時候,腦子里突然想到,要給媽媽挑生日禮物,這時,你可以花 5 秒鐘的時間,在你的待辦清單背面,記錄下「記得給媽媽挑生日禮物」,這時,你的番茄鐘不算被打斷。 這樣,一天的工作完成后,你的待辦清單,就變成了工作記錄。正面是每項任務的完成情況,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每項任務分別花費了多少番茄鐘,在一天的工作中有多少次被打斷,為什么被打斷。 而這張紙的反面,就是你記錄下來的臨時任務,可能是領導交辦給你的,可能是同事拜托給你的,也可能是你自己想到的,那么這些任務就可能是你明天的待辦事項。 ?總結(jié) 在執(zhí)行完一天的工作后,我們需要用每天固定的一個番茄時間來對今天的任務進行總結(jié),整理出今天我在工作中花了多少個番茄時間,學習和閱讀又花了多少個番茄時間等。 甚至,我們可以這樣來分析:今天做這個方案一共花了6個番茄時間,下一次再做這樣的方案時,我的效率能不能有所提升,如果我在制作方案前,花一個番茄時間來進行規(guī)劃,會不會縮短后面實際制作的時間? 這樣每日的分析結(jié)果,都將成為你完成工作和學習的原始數(shù)據(jù),長期下來,將使你對時間的掌控力非常強,完成一個方案、閱讀一本專業(yè)書籍、搞定一個報表需要多少個番茄時間,心里會非常有數(shù),這在工作和學習中是非常有用的,而且非常酷,不是嗎? 但這里要特別說明一下,總結(jié)分析是番茄工作法里很重要的一步,但每次的總結(jié),所花的時間都不能超過一個番茄時間,否則,再好的工作方法都將成為負擔。 今天我教給了你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叫做分散學習。簡單來說,就是把大塊的學習和練習任務拆解開來,用間隔回溯的方法來學習、記憶、并且有策略地對知識進行提取。 具體的操作可以按照知識的特點、應用場景來設置相應的間隔學習的策略。如果想讓知識記得更長時間一點,那么便要在更長的時間范圍里對知識進行復習。如果需要臨時突擊,那就設置更短的時間來回溯練習;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利用小測試定期檢驗學習成果; 最后我們介紹了番茄工作法的具體使用方法和技巧。其實手機應用市場里也有很多番茄工作法的小應用,把這些利用起來,就能大大提高分散學習的效果。 下載一個番茄工作法的APP,推薦“潮汐”或“嘀嗒番茄鐘”,嘗試運用番茄工作法一天,記錄自己做事的效率體驗,把你的體驗分享到作業(yè)上來,期待你的反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