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時候受過的傷 會變成一個你的內(nèi)在小孩 在印度,你會看到一件很神奇的事,一頭能輕松舉起10個人的大象,竟然會被一根小小的鎖鏈給拴住——這是馴象人的古老方法。 他們在大象還小的時候,就用一條小小的鐵鏈把它拴在柱子上。 由于力量太小,小象拼盡全力也沒辦法掙脫,反復幾次之后,漸漸就不掙扎了。 若干年后,雖然小象已經(jīng)長成一頭強壯的大象,力氣雖足以掙脫繩索,但它已沒有了掙脫的動力,也就一輩子拴在一根小小的鐵鏈上了。 即便身體長大了,但大象內(nèi)心里,住著的依然還是那頭無法掙脫鎖鏈的小象。 這種生物本能中的慣性,其實就是原生家庭、童年創(chuàng)傷的由來——我們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就是我們的“馴象人”,以至于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住著一個未曾長大、未曾被安撫好的小孩。 心理學稱它為“內(nèi)在小孩”。 我的朋友Andy心里住著的,是典型的討好小孩。 他是一個非常紳士的男生,在朋友圈子里出了名的好人緣。 但有時候,他為了幫助別人,常常越過了自己的界限——而且他明知道這樣做不好,但就是忍不住。
他不懂怎么拒絕,而且他會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心靈中的巨大滿足感。 這是他心里的“討好小孩”,在偷偷控制著他。 在Andy的嬰兒時期,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他“乖乖安靜不哭不鬧”或者是“幫爸媽分憂”的時候,他爸媽才會抱他、愛他,相反,就會冷對待甚至語言暴力。 一次、兩次、無數(shù)次,Andy就像小象一樣,掙脫不開討好的鎖鏈,把討好小孩深深地埋在心里。 從“幫室友打飯”的小事,漸漸演變成“借掉買房的錢”的大事,其實根源都是Andy從來沒正視過自己的內(nèi)在小孩,更別說好好地安撫、擁抱過他了。 02. 你的內(nèi)在小孩 一直等著一個好好的擁抱 《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有一句話說: “所有的父母都會傷害孩子。誰都沒有辦法。 孩子就像一只潔凈的玻璃杯,拿過它的人會在上面留下手印。 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臟,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還有少數(shù)父母將孩子的童年摧毀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這意味著,童年創(chuàng)傷,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 就像Andy的父母,他們也愛Andy,也給予了Andy無微不至的照顧,但他們太忙了,他們沒時間照顧一個鬧騰的熊孩子,他們“需要”一個聽話的、乖的小孩,所以在行為上,表達成了一種傷害。 《小王子》說:每一個大人都曾經(jīng)是個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 這句話表面是指我們丟失了童真,而在更深層次上,是指我們常常忘記了自己內(nèi)心小孩的創(chuàng)傷,而以為是性格或能力的缺失。 例如: 有些人獨處能力很強,但性格比較孤僻,容易自己胡思亂想、往極端的方向思考,這其實是孤獨小孩; 有些人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不容易相信別人,多疑且敏感,本能地懷疑一切,這應(yīng)該是戒備小孩; 有些人工作狂,物質(zhì)欲很強,但往往不容易滿足,自我自負而忽略他人感受,這是貧窮小孩; 也有如Andy一樣的,情商高,但常常以犧牲自己為條件,過于在乎他人感受,這就是討好小孩...... 部分內(nèi)在小孩卡片,滑動可查看更多 內(nèi)在小孩在心理學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 它由榮格在1940年出版的《兒童原型心理學》中提出,他用兒童原型來描述一個人內(nèi)心中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 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內(nèi)在小孩治療法已經(jīng)成為心理醫(yī)生、咨詢師常用的分析和治療方法。 很多人會試圖把內(nèi)在的小孩托管給他人,去找尋丟失的那部分東西——
但你最終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有需要自我療愈的地方,當對方退行到一個孩子的狀態(tài)時,一個孩子是無法給另外一個孩子做父母的。 最好的療愈方式,是扒開我們作為成年人厚厚的保護套,去找到自己的內(nèi)在小孩,與它和解、擁抱,再穿上外衣繼續(xù)前行。 這一次,團隊以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為原型,研發(fā)了專業(yè)的內(nèi)在小孩測試—— 希望通過這個測試,帶你找回內(nèi)心中被枷鎖束縛的自己,擁抱你的內(nèi)在小孩,然后輕裝上路。 請記住,在人生起始的地方,有些東西我們無法選擇,但不代表我們就必須斷送掉幸福,既然內(nèi)在小孩是你的一部分,那就學會愛他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