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一,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jié)合,經(jīng)染色后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葉脈紋”“文武片”等。傳世哥窯瓷造型以仿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為主,常見的有鼎式爐、簋式爐、貫耳瓶等,也有盤、碗、洗、罐之類。哥窯釉中氣泡密集,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猶如一個個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稱“聚沫攢珠”。這些氣泡能使射入釉層的光線發(fā)生散射,令釉面光澤瑩潤、泛酥油光,如人臉之微汗,即謂“潤澤如酥”。傳世哥窯瓷器釉層肥腴,釉面因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在焙燒后冷卻時形成同角度的冰裂紋片。這本是釉的一種缺陷,工匠們將其巧妙利用,轉(zhuǎn)變?yōu)橛悦嫜b飾。其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有“金絲鐵線”之稱,亦有稱“百圾破”或“百圾碎”。 哥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外底鏨刻有乾隆皇帝詠哥窯御制詩),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外底鏨刻有乾隆皇帝詠哥窯御制詩),故宮博物院藏 “紫口鐵足”是傳世哥窯瓷的另一特點。由于燒造哥窯瓷的土質(zhì)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fā)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涂釉的底部顯現(xiàn)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傳世哥窯瓷細致、精美,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對后世影響深遠。明、清至今,一直被視作名瓷而進行仿燒。明宣德年間已成功仿燒哥窯瓷器,清雍正、乾隆時期達到興盛,著重仿釉色和開片裝飾,造型既有常見的哥窯瓷式樣,也有當(dāng)時流行的各種式樣,如筆山、水丞、象棋等文房用品,以及花觚、葫蘆瓶、杏圓瓶、琮式瓶等陳設(shè)器。哥窯精品欣賞 故宮博物院是收藏傳世“五大名窯”瓷器數(shù)量最多、質(zhì)量最精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且多數(shù)藏品屬于原清宮舊藏,可謂流傳有緒、自成體系。2010年至2015年,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曾先后舉辦了官窯、 定窯、鈞窯、汝窯瓷器特展,今年,又隆重推出此系列展的收官之作:“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故宮不僅拿出了自己的眾多優(yōu)秀館藏,各地方博物館也都將其精美的哥窯藏品借調(diào)至故宮博物院。這不僅是一次國內(nèi)外陶瓷學(xué)界一流學(xué)者大聚會,而且也是哥窯視覺上的一次盛宴。哥窯灰青釉膽式瓶,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 仿哥窯鼠耳簋式爐,故宮博物院藏 責(zé)任編輯:子曰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壹號收藏官方合作電話:400-60-51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