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徐匯區(qū)永康路200號的上海市第二中學,占地12132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余平方米。該校前身是女子中學,即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學,如再向前追溯,它還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女子學?!獎毡九?。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吳馨先生在老城廂花園弄設立的務本女塾?!皠毡尽?,取義于《論語學而》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校創(chuàng)始人吳馨先生,不僅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還是一位為上海城市建設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人物。吳馨,字畹九,號懷疚,又號懷久。原籍安徽歙縣,大概在清兵入關時,他的祖先就隨難民的隊伍進入上海。二百多年過去了,吳馨已經(jīng)算是上海人了,所以,許多書稱他為“邑人”,就是上海城里人的意思。 吳馨在八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艱苦的家庭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約十六歲時他就以優(yōu)等的成績考取了秀才。但是,困難的家境再難以提供他讀書的條件,當南洋公學創(chuàng)辦師范??茣r,他就放棄參加科舉的機會,報考了南洋公學的師范科,潛心研習教育理論。三年后,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吳馨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后立志振興女學。他認為“女子為國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國民,根本須提倡女權(quán),”于是購進“南市黃家闕路舊營地十三畝”,創(chuàng)辦了務本女塾,其課程設置就參照西方女子中學。 吳馨先生親自厘訂章程,著重灌輸愛國自立思想,培養(yǎng)學生從事家政之能力。年內(nèi)學生即由7人增至40余人,逾年學生激增數(shù)倍,甚至有自外省慕名來學者。女塾初設尋常、高等兩科,后又增設吸收14歲以上女生的特科。后改特科為師范科,分設甲乙兩級,并設中學。爾后又在喬家浜創(chuàng)設幼稚園,作為師范科實習之用,這是國人在上海所辦的第二所幼兒園。1905年上海成立南市城廂總工程局時,他被推選為董事會成員,主要負責上海的教育和衛(wèi)生工作。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吳馨又籌劃銀元8萬余元,購得黃家闕舊營地11畝,興建校舍,包括教室、辦公室、宿舍等俱備。 新校落成后,即于新校內(nèi)行落成開校禮。其學科分修身、國文、算術、地理、歷史、理科、體操、樂歌等,并師范本科教育,中學添家政、英文、手工、針黹(zhǐ),規(guī)模井然,誠上海有成效之女學也。“小南門內(nèi)花園弄”隨著舊城改造湮沒了,它的位置在今光啟南路的東側(cè),喬家路與俞家弄之間,這里建造了“南花園公寓”,即取原“花園路”地名。 1909年,“務本”新校址實際上在今天的小西門外黃家闕路西側(cè),大吉路的南面。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時,吳馨就把務本女校捐給政府,校名改稱“上??h立第一女子中學”,1928年,又改稱“上海特別市立務本女子中學”,兩年后又改稱“上海市立務本女子中學”,所謂“市立”就是“上海市出資和管理的”,當汪偽政權(quán)建立后,為了避免被汪偽上海特別市政府接管,學校又一次更名為“私立懷久女子中學”,這“懷久”即“懷疚”,也就是創(chuàng)始人吳馨的號。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他又被推選“上海縣視學,兼勸學所總董”。第二年,他又當選為城自治公所的議長。1911年冬上海光復后,他又當選為上??h民政長。同年,全國一律改縣的“知縣”為“知事”,于是,他又成了上海的第一位“知事”。 上海城墻拆除之前,從方浜到老西門的北城墻是法租界和華界的分界線,即北城墻護城河外就是法租界。當民國元年(1912年)上海計劃拆除城墻,改筑馬路時,就有許多問題與法租界相沖突,吳馨就成了與法租界談判的首席代表,先后與法租界簽訂了關于拆城筑路后共同使用馬路、關于新筑馬路主權(quán)和警權(quán)的一系列條約。為此,他編輯了《上海拆城案報告》。《民國上??h志》對吳馨的才能和處理外交事務之態(tài)度作出高度評價,講他“磋商劃界,主權(quán)所在,絲毫必爭”。同樣,由于吳馨在外事問題上的愛國主義立場和高超談判技巧也贏得外國人的敬佩和尊敬。 1916年吳馨當選上海教育會會長,而當時老城廂的大多數(shù)學校沒有操場,或操場狹小,不能開展正規(guī)的體操課和舉辦運動會,吳馨首先捐贈巨款,并動員各界認捐,創(chuàng)辦了上海公共體育場(即今滬南體育場),這也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公共體育場。以后,他又先后擔任童子軍聯(lián)合會會長、勸學所所長。鑒于吳馨為上海教育事業(yè)上作出的杰出貢獻,他被北洋政府授予“五等文虎章”。民國以后,他又主動把自己創(chuàng)辦的務本女中捐給政府,又被授予“一等嘉祥章”和“三等嘉禾章”,南京政府還特頒“興賢毓秀”匾。 他除主持上海的教育事業(yè)外,他還主持測繪《上??h全境圖》,修《光緒上海縣志》,領導上海的水利工程建設,可惜許多項目“未及實施而卒”。上海各界為吳馨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并在公共體育場為他塑像立碑。遺憾的是,他的塑像和碑已不知何時失落了。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中,校舍被日軍炮火炸毀,只得遷入租界,借民房上課。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進駐租界,為避免被日偽染指,學校毅然宣布停辦。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校長楊明暉奉上海市教育局令恢復建立務本女中,而務本女中在南市的校舍已被炸毀,難民已在原址搭建棚戶,根本無法將校址收回重建,于是由教育局調(diào)撥原法租界永康路200號的原法國人學校址復校。1952年改稱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學,1968年取消女中,改稱上海市第二中學,簡稱“市二中學”。 |
|
來自: 泊木沐 > 《今日歷史。人物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