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中國青年研究》發(fā)布了篇文章,說的是當代大學生存在鍵盤俠,他們在虛擬空間“行俠仗義”,在現實世界則“冷眼旁觀”,形成強烈反差。 針對性地采訪了20名大學生,他們都提到了“不自信”“性格內向”“社交恐懼”等標簽,借著網上的張揚來掩飾自己在現實世界的自卑。性格內向好像總被覺得是不好的,是靦腆孤僻的代名詞,以至于這群大學生談論自己時也不忘說到自己的“性格原罪”。人們談起內向多少帶點貶義色彩,“這孩子性格太內向”“你性格內向,和人溝通會不會有障礙” ,久而久之,性格內向的人可能覺得自己有病。世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喜歡避開聚光燈,沉浸在自己的角落里。比起發(fā)言,更喜歡傾聽;渴望交際,卻不擅表達 —— 他們是不為人理解的內向者。《內向者優(yōu)勢》一書,則從自我認知、科學解讀幫助內向者順應天性,發(fā)揮性格優(yōu)勢。作者馬蒂·奧爾森·蘭妮是美國內向個性研究權威專家之一,舉辦過多次演講和專題討論,錄制過200多個節(jié)目。本書基于心理學家歷時20年的研究成果,被譯成15種文字,熱銷全球,幫助內向者理解自己、建立自信,挖掘性格優(yōu)勢。內向的人一向受到誤解,甚至傷害,就容易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又或者遠離人群。這是最大的悲哀,別人不懂就算了,自己也不懂自己。想發(fā)揮內向性格優(yōu)勢,第一步就是撇開世俗偏見,了解自己的性格。書中列了幾個人們對內向者的誤解,幫助性格內向的人更了解一些矛盾背后的真相。黛安·索耶,艾美獎得主,《早安美國》和《周四要聞》的節(jié)目主持人,也是網上流傳的著名內向性格者名單的一員。 一次采訪中,她說,“人們覺得性格內斂的人沒法上電視,但他們錯了,我在廣播電視行業(yè)闖出一片天。”索耶擅長采訪作風獨特的政治家,有時她的采訪對象非常驚訝,看起來內斂的索耶,問出的問題相當強硬直接。索耶的采訪以冷靜、客觀、專業(yè)知名,在業(yè)界聲名遠揚。人們可能覺得,性格內向,在職場上可能會處于弱勢。但看看索耶,絕對不是靠邊站的局外人。他們只是習慣三思而后行,處事作風不會太張揚,但不代表他們不優(yōu)秀。性格內向的人非常專注自己的內心想法,會給人一種“很自我”的感覺。其實,性格內向并不是傳統(tǒng)定義的那種“自我’,恰恰相反,很多內向性格的人很為他人著想。他們是專注自己的想法,通過內省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來更好地理解外在世界和他人。大家可能覺得性格內向的人拒絕社交,但其實他們是不喜歡閑聊,喜歡言之有物。社交對內向性格的人來說是件耗能的事,所以他們不會輕易社交,但會渴望心有靈犀的深度溝通。內向性格不是缺陷,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像作者開篇就說的,“不能等同于害羞或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不是病理性的,更不是你能改變的?!?/span>內向還是外向,也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氣質差別”。內向的人習慣從內心尋找能量,喜歡獨處,外向的人習慣從外界尋找能量,喜歡在熙熙攘攘中得到能量補充,兩類性格的人展露不同的性格氣質。在人體基因圖譜上,11號染色體上有組叫D4DR基因(又叫“新奇基因”)。研究表明,追求刺激的人,DADR基因較長,多巴胺不敏感,所以需要大量外界刺激;但尋求安穩(wěn)的人,這組基因很短,對多巴胺很敏感,在安靜的生活中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多巴胺,所以不需要太多刺激。作者認為,追求刺激的人更像是外向性格的人,而那些尋求安穩(wěn),偏好傳統(tǒng)更像是再說內向性格。某些程度上,11號染色體的基因組,決定了我們的性格,也決定了我們的行為特質,這條染色體也被稱作 “人格染色體”。這也說明了,內向性格的人為什么看起來自我、拒絕社交,也證明了他們是習慣內省,習慣深度社交的事實。那為什么內向性格的人反應沒那么快,凡事三思而后行呢?腦科學研究發(fā)現,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信息傳遞通路不同:“內向者大腦血通路更復雜,也更集中于內部。內向者的血流通路所經過的腦區(qū)和內部經驗有關,比如回憶、解決問題和制定計劃,這條路長而復雜。外向者的血液流向了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等大腦區(qū)域,腦通路較簡單。”有了這條理論,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內向性格的人很少給出及時反饋,比如工作會議上,內向者不會提出當場提出什么爆炸性的建議。但他極度有可能在會后,思考2小時,然后用文字梳理出一份可行的方案。約翰遜博士總結說,“內向者和外向者的行為差異,是因為他們用了不同的腦通路。”很多內向型人格喜歡一個人工作,但如今社會都是打通的,越來越多內向者的工作環(huán)境是個大染缸,避免不了“人際交往”,也避免不了和別人的溝通沖突。杰克是經理,性格外向,卡爾則是性格較為內向的下屬。卡爾說,“杰克總是用一堆問題對我狂轟濫炸,我想讓他停下來,慢一點,給我一分鐘。他不讓我仔細考慮,也不聽我的想法。就是說了一堆,然后決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搞得我頭疼胃疼,失眠了好幾晚。”杰克則說,“我都準備發(fā)火了。卡爾總是退縮,老是躲在辦公室里,會議上一言不發(fā),什么建議都不提,我覺得他不擅長團隊合作?!?/span>作者給了卡爾和杰克建議,一是先明確有爭議的地方,就有分歧的事項達成共識;二是討論不同的個性,知道對方性格差異;三是換位思考。內向者要理解外向者的人的行為特征:喜歡打電話,四處走動,表現自己,喜歡交往討論碰撞出思想觀點。其實,外向者也要理解內向者,他們喜歡安靜專注工作,需要在演講或者行動前思考和反思,不喜歡引起別人注意,可能知道的比流露出來的更多等。與外向者交流:口頭交流;談論多個話題;讓他們想到什么說什么。但其實,外向者也更應該了解怎么和內向者交流:每次只討論一個主題;先提問,然后傾聽;給每個人足夠的時間回應;不要打斷任何人的講話;如果可能,以書面形式溝通。外向者喜歡打口水仗,你要記住,別把他們好斗的風格理解成針對你個人的。如果開會時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可以做的是:保持冷靜和順暢呼吸;提前考慮可能出現的反對意見;如果有人提出意料之外的反對意見,你可以先總結他剛剛說的,并詢問對方自己做的對不對,為自己贏得思考的時間。內向者思考時,人們一句干擾會產生強烈的影響。你可以通過改造環(huán)境來減少干擾:在門口掛一個日程表,列出空閑時間;自制“請勿打擾”的標志牌,盡量幽默些;對想找你的人說,“我現在不能見你,但我10點有空,你能那時來嗎?”為每次談話設定時限,“周四用15分鐘討論下?!?/span>這些方法都沒用,可以躲到廁所或者員工餐廳思考問題(這個方法同樣適合于聚會)。如果你是要向老板提要求,那你先把要求寫下來,要具體;預測老板的反對意見,寫下來,并記下你的反駁意見;在鏡子前排練;最后,無論結果如何,你做了這件事,就要為自己鼓掌。和員工討論工作期望,把它們寫下來;向員工尋求反饋;給予員工反饋,告訴他們身上有哪些優(yōu)點可以改進。正如書中說的,“內向性格的優(yōu)勢很多,他們往往會將自己最好的一面隱藏起來。外向者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內向者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他們個性中最豐富的一面不會和外界分享。讓他們敞開心扉需要時間、信任和環(huán)境。”如果只有誤解,沒有理解,內向型性格的人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不利于社會多元化人才發(fā)展。因此,除了呼吁外向者的理解和尊重,更希望內向者能正確認識自己,在職場上找到自己合適的溝通方式。一直覺得內向性格的人在藝術和科學上,更沉得住氣去搞創(chuàng)造,愛因斯坦就是經典的一個。有項心理學研究表明, 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通常是擅長變換思維的人,而這種人往往也是極為內向的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他工作的惠普公司的小辦公室里發(fā)明了第一臺蘋果電腦,他說,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從小太內向老呆在家里,他永遠不會成為那個領域的頭號專家。從前,生活節(jié)奏很慢,內向型性格的人得以安生,發(fā)揮出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但現在中國發(fā)展節(jié)奏非常快,我最擔心的是,這種節(jié)奏會對內向者產生過強刺激,影響了他們真正的職場表現。因此,每個內向性格的人都應看看這本書,從生理層面和心理層面了解自己。當然,書中除了寫職場,還從親密關系、教育子女、社交生活等方面給了讀者方向和解決方案,建議多讀兩遍,總結出你的生活指南。全文完,喜歡可點個“在看”!留言點贊前五名均可獲得新書《內向者優(yōu)勢》。作者:小狼女,商業(yè)觀察者,狼性成長博主,每年持續(xù)輸出100篇青年成長文。關注易簡讀書(yijiandushu),用閱讀對抗無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