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yī)理論】 小兒腎病綜合征簡稱腎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導(dǎo)致血漿內(nèi)大量蛋白質(zhì)從尿中丟失的臨床綜合征。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約占兒科泌尿系住院病例的21%,僅次于急性腎炎。其發(fā)病率男性顯著高于女性(2~4)∶1,3—5歲為發(fā)病高峰。 【中醫(yī)理論】 本病屬中醫(yī)學中的“水腫(陰水)”“腎水”范疇?!端貑枴酚涊d“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水通身腫候》認為“水病者,由脾腎俱虛故也”。元代朱丹溪將水腫歸納為“陽水”“陰水”兩類,陰水患者水腫明顯,病程較長,且反復(fù)發(fā)作,多為虛證、寒證。 脾腎功能不足是本病發(fā)生的內(nèi)因,感受外邪是小兒腎病發(fā)作或復(fù)發(fā)最常見的誘因。病變以虛為本,肺、脾、腎三臟氣陽不足,化氣行水功能失職,以致水濕不化,腫脹難消,亦有肝腎陰虧內(nèi)耗者。治療以扶正固本為主,兼顧解毒化濕,活血化瘀。肺、脾、腎三臟失調(diào),膀胱氣化不利,三焦決瀆失司,津液疏布失常,水液潴留,泛溢肌膚而水腫。 【臨床特點】 1.大量蛋白尿,定性檢查≥(),定量每日超過50mg/kg。 2.低白蛋白血癥,血清白蛋白<30g/L。 3.高脂血癥,血清膽固醇超過5.72mmol/L(220mg/L)。 4.明顯水腫。 其中前2項為診斷的必備條件。 【辨證論治】 小兒腎病綜合征的辨證論治見圖15-2。 圖15-2 小兒腎病綜合征的辨證論治 1.脾虛濕困 (1)證候:肢體水腫,按之凹陷,面萎黃,神疲乏力,胸悶腹脹,食少納呆,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脈緩。 (2)治法:溫運中陽,行氣利水。 (3)方藥:實脾飲加減。 2.脾腎陽虛 (1)證候:肢體水腫,腰以下尤甚,按之沒指,面白神疲,四肢不溫,食少,甚則咳逆上氣,胸滿喘急,難以平臥,舌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 (2)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3)方藥:真武湯。 3.肝腎陰虛 (1)證候:面色潮紅,五心煩熱,頭痛眩暈,口干唇赤,腰膝酸軟,汗多便干,食欲亢進,舌紅苔少,脈弦細。 (2)治法:養(yǎng)陰滋腎,平肝潛陽。 (3)方藥:知柏地黃丸。 4.氣滯血瘀 (1)證候:面色晦暗,水腫難消或不顯,常伴腰痛或尿血,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2)治法:活血化瘀。 (3)方藥:桃紅四物湯。 【單方單藥】 1.疏風利水 ★粳米蔥白粥 [用量] 粳米30g,蔥白7根。 [制劑] 煮米成粥,臨熟加蔥白。 [用法] 不拘時食,食后覆被得微汗。 [功效] 溫經(jīng)散寒,祛風止痛。 [主治] 風水相搏證。 [出處] 《小兒常見病單方驗方》。 [說明] 蔥白為百合科植物蔥的鱗莖或全草入藥,其味辛,性溫,入肺、胃、肝經(jīng)。能發(fā)汗解表,散寒通陽,溫經(jīng)散寒,祛風止痛,用于外感風寒,赤白痢疾,下利,陰寒腹痛等癥。 2.清熱利濕 ★石蒜蓖麻 [用量] 石蒜鮮鱗莖31g,蓖麻種子62g。 [制劑] 共搗爛。 [用法] 敷足心。 [功效] 清熱利濕。 [主治] 水腫以下肢為重,小便黃赤短少,腹脹乏力,大便稀溏。 [出處] 《浙江民間草藥》。 [說明] 石蒜為石蒜科植物石蒜的鱗莖。秋后采收,洗凈,陰干。其味辛,性溫,有毒。具有祛痰,利尿,解毒,催吐的功效。主治喉風,水腫腹水,痰涎壅塞、黃疸等癥。 ★玉米須茶 [用量] 玉米須18g,西瓜皮30g,冬瓜皮30g,赤小豆45g。 [制劑] 煮水。 [用法] 代茶飲,每日1劑。 [功效] 清熱利濕。 [主治] 水腫以下肢為重,小便黃赤短少,腹脹乏力,大便稀溏。 [出處] 《小兒常見病單方驗方》。 [說明] 玉米須又稱龍須,其味甘,性平。有補虛清熱,止血泄熱、平肝利膽、利水消腫、祛濕利尿的功效等。主治腎炎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黃瘡、高血壓等癥??捎糜谒[患者的輔助治療。 ★竹筍老葫蘆湯 [用量] 竹筍、老葫蘆各60g。 [制劑] 水煎。 [用法] 口服。 [功效] 清熱利濕。 [主治] 水腫以下肢為重,小便黃赤短少,腹脹乏力,大便稀溏。 [出處] 《小兒常見病單方驗方》。 [說明] 竹筍,別名筍,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食用部分為初生、嫩肥、短壯的芽或鞭。其味甘、微寒,無毒。在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適用于水腫、腹腔積液、腳氣足腫、急性腎炎水腫、喘咳,糖尿病、消渴煩熱等,嫩竹葉、竹茹、竹瀝均作藥用。 3.健脾益氣 ★蒼術(shù)黑豆 [用量] 蒼術(shù)9g,黑豆15g。 [制劑] 水煎。 [用法] 每日2次。 [功效] 健脾益氣。 [主治] 水腫不著或不水腫,面色少華或蒼白,神疲氣倦,易出汗,易感冒。 [出處] 《小兒常見病單方驗方》。 [說明] 蒼術(shù)為菊科植物南蒼術(shù)或北蒼術(shù)等的根莖。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為好。其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jīng)。具有健脾,燥濕,解郁,辟穢,主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缺乏,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痹等癥。 4.溫中健脾,暖腎助陽,行氣利水 ★鮮薺菜 [用量] 鮮芥菜適量。 [制劑] 水煎。 [用法] 代茶飲。 [功效] 健脾利水。 [主治] 外感風寒,肺氣不宣,咳嗽水腫。 [出處] 《小兒常見病單方驗方》。 [說明] 薺菜為十字花科植物薺菜的帶根全草。其味甘,性平,入手少陰、太陰,足厥陰經(jīng),能和脾,利水,止血,明目。主治痢疾,水腫,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經(jīng)量過多,目赤疼痛等癥。(魏睦新,劉佳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