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部編版七—九年級古代文學(xué)、文體、文化常識,考試常考

 bookman1959 2019-11-09

一、文學(xué)常識

(一)重要作家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著有《孫子略解》《兵法接要》,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队^滄?!返幕{(diào)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fēng)骨”的代表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J⑻谱罱艹龅脑娙?,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王昌齡(?—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biāo)尉。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

馬致遠(yuǎn)(約1251—約1321以后),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至圣先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西)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岑參(約715—770),江陵(今湖北荊州)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詩人。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河?xùn)|(治所在今陜西永濟(jì)西)人,祖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畫家,進(jìn)士出身,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蘇軾稱贊其詩和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前兩個為唐朝,后六個為宋朝。)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xué)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xu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xué)家。他的《己亥雜詩》共315首,多是詠懷和諷喻之作,寫于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

紀(jì)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xiàn)縣(今屬河北)人,清代學(xué)者、文學(xué)家。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文學(xué)家,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學(xué)家,著有《水經(jīng)注》。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稱,著有《陶隱居集》。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xué)家、散文 家,豪放派代表詞人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蘇洵被稱為“老蘇”,蘇軾被稱為“大蘇”,蘇轍被稱為“小蘇”,三人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軾的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吳均(469—520),字叔瘍,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學(xué)家。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生于新鄭(今屬河南),唐代詩人。其詩語言通俗易懂,相傳老嫗也能聽懂,著有《白氏長慶集》。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是儒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亞圣”,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陶淵明(約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卒后朋友私謚“靖節(jié)”,故后人稱“靖節(jié)先生”。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有“詩鬼”之稱,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章丘(今屬山東)人,南宋杰出女文學(xué)家、詞人,婉約派代表詞人之一。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婉約派代表詞人之一。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西)人,唐代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xùn)|”。

王勃(約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人,唐代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號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張岱(1597—1689),字宗子,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全椒(今屬安徽)人,清代小說家。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并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jì)南二安”。其詞熱情激昂,慷慨悲壯,筆力雄健。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學(xué)家,著名政治家、史學(xué)家、思想家,與劉基、高啟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yù)為“開國文臣之首”。

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革命烈士。

曹劌,春秋時魯國人。

鄒忌,戰(zhàn)國時齊國人。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文天祥于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被元軍所俘。

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jì)南(金屬山東)人,元代文學(xué)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稱。

(二)重要作品

《論語》: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東漢列為“七經(jīng)”之一,宋代把它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列子》:舊題為列御寇著,是道家重要典籍。據(jù)后人考證,可能是晉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御寇,相傳是戰(zhàn)國時的道家人物,鄭國人。

《樂府詩集》:北宋郭茂倩編。樂府原是漢代朝廷中管理音樂的機(jī)構(gòu),負(fù)責(zé)采集民間的詩歌,后來把樂府采集的詩歌也叫作樂府。《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和《孔雀東南飛》并稱“樂府雙璧”。

《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主要講述各種狐鬼怪談、奇聞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著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水經(jīng)注》:名為注釋《水經(jīng)》,實則以《水經(jīng)》為綱,廣為補(bǔ)充發(fā)展,自成巨著。全書詳細(xì)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guān)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較高的文學(xué)價值。

《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rèn)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

《詩經(jīng)》:先秦時叫作《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奉為經(jīng)典,尊稱為《詩經(jīng)》,列為“五經(jīng)”之一。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它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手法,隔句用韻。 《詩經(jīng)》中的詩當(dāng)初都是配樂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zhì)分為風(fēng)、雅、頌三個部分?!帮L(fēng)”,又叫“國風(fēng)”,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雅”是正統(tǒng)的宮廷樂歌,用于宴會的典禮;“頌”是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五經(jīng)包括:《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xué)的著作,現(xiàn)存33篇,包括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jīng)學(xué)家戴圣編纂的?!峨m有嘉肴》節(jié)選自《學(xué)記》,《學(xué)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性的教育學(xué)論文。

《儒林外史》:我國清代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共五十六回,主要描寫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戰(zhàn)國策》:西漢劉向根據(jù)戰(zhàn)國史書整理編輯,是一部記錄戰(zhàn)國時期一些謀臣策士的言論和謀略的書籍。共33篇,分為十二策,分國編次,是國別體史書代表作。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xué)和文學(xué)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rèn)為是戰(zhàn)國時人所編。它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二、文體知識

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dá)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xué)體裁。起源于先秦,興盛于唐??煞譃閮深悾阂皇枪朋w詩——《觀滄?!贰赌咎m詩》;二是近體詩(唐代形成的格律詩)——絕句、律詩。

詞:又稱“長短句”,句式長短不一,講究韻律,能自由表達(dá)思想感情。它根據(jù)字?jǐn)?shù)不同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如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調(diào)(59~90字,如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小令(58字以內(nèi))。詞有詞牌名和題目,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破陣子”是詞牌名,“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題目。

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元雜劇和散曲。元雜劇內(nèi)容上吸收了在民間傳唱已久的故事,廣泛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元散曲以小令、套數(shù)為主。小令是元散曲的一種,基本形式是單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個曲牌,一韻到底,其中小令《天凈沙·秋思》被譽(yù)為“秋思之祖”。“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nèi)容多含頌揚、鑒誡之意。如:《陋室銘》。

說:古代一種議論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xiàn)象抒發(fā)作者的感想。如:《愛蓮說》。

歌行體: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之一,由漢魏六朝樂府詩發(fā)展而來,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富于變化。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登幽州臺歌》《雁門太守行》等。

書: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信札”,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多用來記事陳情。如:《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

小品文:小品,散文的形式之一。題材的包容和體裁的自由,可以說是小品文的主要特點。尺牘、游記、日記、序、跋、小說等文體都可以是小品文。如:《三峽》《記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

記:古代的一種散文。這類文章內(nèi)容大多是游記,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fēng)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也有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序:一種文體,一般用以陳述文章的創(chuàng)作主旨、創(chuàng)作經(jīng)過等,有書序和贈序之分。贈序,即臨別贈言,內(nèi)容多為勉勵、稱許之辭,如《送東陽馬生序》。

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言辭往往恭敬、懇切,主要作用就是表達(dá)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基本特征。如:《出師表》。

三、文化常識

(一)古人名、字、號、稱謂

稱呼人時,一般情況為“姓氏+名”。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有字、號等,有“稱己用名,稱人以字”的說法。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兼懷子由”中“子由”就是蘇轍的字。

號有以下幾種:①別號: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住地或室名為自己取的別稱。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蘇軾號“東坡居士”等。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等表明使用者鄙視功名利祿的志趣。也有人以號明志,如周敦頤號“濂溪先生”。②尊號:死后由門人、后人稱呼,如陶淵明被稱“靖節(jié)先生”。③謚號:死后由皇帝頒發(fā)的榮稱,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謚號。

稱謂,常用的有以下幾種:①稱籍貫:出生地。如稱柳宗元為“柳河?xùn)|”。②稱官名:如稱杜甫為“杜工部”。③稱官地:如“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中的“龍標(biāo)”指王昌齡。

(二)官職升降

左遷:遷,貶謫,降低官職。漢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中的“左遷”;《岳陽樓記》中的“遷客”。

謫:貶官。如《岳陽樓記》中的“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的“謫”。

陟:提拔、晉升。如《出師表》中的“陟罰臧否”的“陟”。

舉:選拔、任用。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

(三)常見的敬辭與謙辭

1. 敬辭類

令:令尊(稱對方父親);令堂(稱對方母親);令郎(稱對方兒子);令愛(稱對方女兒)。

惠:惠顧(稱他人的光臨);惠存(請保存,多用于贈人照片、書籍等時所題的上款);惠贈(稱人贈與的敬詞)。

垂:垂問(俯問,下問);垂詢(舊稱上對下有所詢問);垂念(俯念,關(guān)懷);垂愛(關(guān)懷,俯愛)。

賜:賜教(對他人指教或來信的敬稱);賜復(fù)(敬稱人回信的套語)。

高:高見(稱別人的見解);高論(稱對方的言論);高壽(問老人年齡的敬詞);高齡(稱老人的年齡);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高朋(猶貴賓);高鄰(對鄰居的尊稱)。

賢:賢弟(對年歲教幼之友的敬稱);賢侄(對侄輩年輕人的美稱)。

奉:奉送(贈送,敬獻(xiàn));奉還(敬詞,歸還);奉勸(勸告);奉陪(陪伴)。

其他:久仰(早已仰慕,與人初次見面時的客氣話);勞駕(請別人幫忙做事時用以表示謙恭的套語);賞光(用于請對方接受自己的邀請,接受自己的意見);賞臉(用于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貴姓(動問他人之姓的敬語);貴庚(動問中青年人年齡的敬語);大作(稱人作品的敬詞);大駕(對他人的敬稱)。

2. 謙辭類

家:家父、家嚴(yán)、家君(對人稱說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對人稱說自己的母親)。

舍:舍弟(對別人謙稱自己的弟弟);舍妹(對別人謙稱自己的妹妹)。

?。盒〉?、小兒、小女、小店(均是謙稱)。

愚:愚兄(對同輩而年輕于己者的自我謙稱);愚見(謙指自己的意見)。

拙:拙作(稱自己作品的謙詞);拙著(謙稱自己的著作);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其他:寒舍(謙稱自己的家);見教(指教我);見諒(請對方原諒自己);斧正(請人修改詩文的敬詞)。

(四)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二至三歲的兒童。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泛指幼年。如《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泛指童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束發(fā):男子十五歲,泛指青少年。

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經(jīng)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既加冠”的“加冠”。

而立:三十歲。如《論語》中的“三十而立”。

不惑:四十歲。如《論語》中的“四十而不惑”。

知命:五十歲。如《論語》中的“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耳順:六十歲。如《論語》中的“六十而耳順”。

古?。浩呤畾q。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指高壽,老年。

期頤(qī yí):一百歲。

(五)常用代稱

鴻雁:信使。如《次北固山下》中“歸雁洛陽邊”。

匹夫:平民百姓。如《論語》中“匹夫不可奪志也”。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借指戰(zhàn)事。如《春望》中“烽火連三月”。

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如《陋室銘》中“往來無白丁”。

鴻儒:博學(xué)的人。如《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

金經(jīng):佛經(jīng)。如《陋室銘》中“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岱宗:泰山。如《望岳》中“岱宗夫如何”。

征蓬:飄飛的蓬草,古詩中常用來比喻遠(yuǎn)行之人。如《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漢塞”。

黃發(fā):老人,舊說是長壽的象征。如《桃花源記》中“黃發(fā)垂髫”。

垂髫: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來指小孩。如《桃花源記》中“黃發(fā)垂髫”。

三秦:關(guān)中地區(q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闕輔三秦。

騷人:文人。如《岳陽樓記》中“遷客騷人”。

廟堂:朝廷。如《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嬋娟:本意指婦女容顏美好的樣子,指月亮。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千里共嬋娟”。

桑梓:家鄉(xiāng)。古時住宅旁常栽桑樹、梓樹,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鄉(xiāng)。如《范進(jìn)中舉》中“世先生同在桑梓”。

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信的神鳥,后為信使的代稱。如《無題》中“青鳥殷勤為探看”。

蛾眉:女子。如《滿江紅(小住京華)》中“苦將儂強(qiáng)派作蛾眉”。

布衣:平民百姓。如《出師表》中“臣本布衣”。

兜鍪:古代作戰(zhàn)時兵士所戴的頭盔,借指士兵。如《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年少萬兜鍪”。

干戈:干和戈是兩種兵器,這里代指戰(zhàn)爭。如《過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

汗青:史冊,古代在竹簡上寫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蟲蛀。因竹片水分蒸發(fā)如汗,所以稱之為“汗青”。如《過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

社稷:國家。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

(六)陰陽五行

陰陽:古人以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如《望岳》中的“陰陽割昏曉”。“晴川歷歷漢陽樹”中的“漢陽”位于漢水的北面,“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衡陽”位于衡山的南面。

五行:金、木、水、火、土。按舊時的說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

(七)教育機(jī)構(gòu)

書塾:就是私塾,舊時家庭、宗族或者教師自己設(shè)立的教學(xué)場所。

太學(xué):我國古代設(shè)在京城的最高學(xué)府。元、明、清時期不設(shè)太學(xué),設(shè)國子學(xué)或國子監(jiān)。(《送東陽馬生序》)

(八)古代計量單位

轉(zhuǎn):是授予勛官時用來衡量功績的單位,勛位每升一級叫一轉(zhuǎn),十二轉(zhuǎn)為最高的勛級。如《木蘭詩》中的“策勛十二轉(zhuǎn)”。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如《登飛來峰》中的“飛來山上千尋塔”。

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如《馬說》中的“一食或盡粟一石”。

鐘:古代的一種量器,也被當(dāng)作一種計量單位。如《魚我所欲也》里的“萬鐘于我何加焉”。

(九)古代計時單位

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 每更約兩小時。舊時每晚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

時辰: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兩小時,是根據(jù)十二生肖中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古代生活用品

瓢:將葫蘆剖分為二,用作舀水或盛酒的器具。如《論語》中的“一瓢飲”。

金柝:古時軍中白天用來燒飯、夜里用來打更的器具。如《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

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如《木蘭詩》中的“對鏡帖花黃”。

絲、竹: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泛指音樂。如《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醉翁亭記》中的“非絲非竹”。

簪:一種別住發(fā)髻的長條狀首飾。如《春望》中的“渾欲不勝簪”。

珮、環(huán):玉飾。如《小石潭記》中的“如鳴珮環(huán)”。

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如《行路難(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

簞:古代盛飯用的一種圓形竹器。如《魚我所欲也》中的“一簞食”。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種容器。高足,上呈圓盤形。如《魚我所欲也》中的“一豆羹”。

(十一)古代休閑方式

射: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投向壺中,中多者為勝,負(fù)者按照規(guī)定的杯數(shù)喝酒。如《醉翁亭記》中的“射者中”。

弈:下棋。如《醉翁亭記》中的“弈者勝”。

(十二)古代祭祀

最初的祭祀以獻(xiàn)食為主要手段。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豬等牲畜,也被后世稱為“六畜”。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玉帛”。

(十三)古代特指的數(shù)字

三:泛指多次或多數(shù)。如《論語》中的“三人行”。

十二:表示多數(shù),不是確指。如《木蘭詩》中的“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

(十四)古代紀(jì)年法

年號紀(jì)年法:從漢代起,古代的皇帝開始使用自己的年號紀(jì)年。如《桃花源記》中“晉太元中”的“太元”是東晉孝武帝的年號;《岳陽樓記》中“慶歷四年春”的“慶歷”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記承天寺夜游》中“元豐六年”的“元豐”是宋神宗的年號;《湖心亭看雪》中“崇禎五年十二月”,“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

王公即位年次紀(jì)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jì)年。如《曹劌論戰(zhàn)》中“十年春,齊師伐我”的“十年”指的是“魯莊公十年”。

干支紀(jì)年法:利用天干地支紀(jì)年。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的“丙辰”指宋神宗熙寧九年;《己亥雜詩》中的“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五)二十四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dǎo)農(nóng)事的補(bǔ)充歷法。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名稱: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速記口訣: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jié)忙生產(chǎn),種收及時保豐年。

(十六)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時間:農(nóng)歷正月初一,主要習(xí)俗:貼春聯(lián)、掛年畫、拜年、吃餃子。

元宵節(jié),時間:農(nóng)歷正月十五,主要習(xí)俗:賞花燈、吃湯圓。

寒食節(jié),時間:清明前一、二日,主要習(xí)俗:禁煙、冷食、紀(jì)念介子推。

清明節(jié),時間:農(nóng)歷三月上半月,主要習(xí)俗:掃墓、踏青郊游。

端午節(jié),時間:農(nóng)歷五月初五,主要習(xí)俗:賽龍舟、吃粽子。

七夕節(jié),時間:農(nóng)歷七月初七,主要習(xí)俗: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談話、穿針乞巧。

中秋節(jié),時間: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主要習(xí)俗: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jié),時間:農(nóng)歷九月九,主要習(xí)俗:登高望遠(yuǎn)、賞菊賦詩、喝菊花酒。

臘八節(jié),時間:農(nóng)歷臘月初八,主要習(xí)俗:喝臘八粥。

除夕,時間: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晚,主要習(xí)俗:守歲、吃年夜飯。

春社,時間:古代立春后第五個戊日,主要習(xí)俗:祭社公(土地神),祈求豐收。

(十七)科舉、教育制度

科舉制度: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婆e制度創(chuàng)自隋朝,明清時期逐漸走向僵化,前后經(jīng)歷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制度。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yīng)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第一名稱案首。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考中的人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十名稱亞元?!斗哆M(jìn)中舉》中范進(jìn)參加的就是鄉(xiāng)試,考中第七名成為亞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由各省舉人參加,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大殿上對貢士親自策問。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三甲:殿試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jìn)士及第”的稱號,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賜“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