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官職體制大體延續(xù)西漢,但是多少有些改變。 東漢的官職特點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皇帝的權力,削弱三公的權力。 這樣雖然能夠提高皇帝的權力,但是卻有了宦官、后宮婦人以及外戚干政的威脅。 東漢末年的動亂大多和宦官、后宮、外戚專權有關。 東漢官職的主要框架依然是三公領九卿。但是實際權力卻在尚書臺或者太傅/太尉錄尚書事。 下面具體介紹一下東漢的官職。 太傅傅統(tǒng)輔,一般都是太子太傅,相當于太子的顧問,職責就是輔助太子工作。 與他類似的是太師,太師就是太子的老師。 不過相比于太師,太傅的職權要大很多,太傅錄尚書事就是太傅輔助太子工作的地方。 一般一個太子都會有一個太傅,等太子登基后,太傅和太傅錄尚書事依然存在,直到太傅死亡或者撤職,之后就不會再有太傅(指太子的太傅,新太子的不算)。 職位相當于三公。 太傅屬官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qū)俣娜?,令史、御屬各二十二人?/p> 太尉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其中的太尉其實就是大司馬。 也就是說三公就是司馬、司徒、司空,只是司馬這個官職太多,即使加上大字也體現(xiàn)不出他三公的位置,所以就叫太尉。 太尉的職責是掌管天下武官,不是天下兵馬,而是武官。 太尉負責各級武官考核。包括升遷、調(diào)降等工作,有點類似后世的兵部職權。 司徒司徒主管百姓教化、掌諸禮儀事項,有點類似后世的禮部。 司空司空負責全國的大型水利、土木工程,有點類似后世的工部。 因為王莽等事件,三公的職權越來越弱,雖然名義上是百官之首,其實已經(jīng)沒有多少權力了。 東漢末年時,雖然已經(jīng)有了太尉,皇帝在三公之上又設立大司馬的官職。 大司馬和大將軍都是在三公之上。 九卿東漢沿西漢制度,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為九卿。與西漢不同的是,東漢九卿分隸屬三公。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三卿屬太尉;太仆、廷尉、大鴻臚三卿屬司徒;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三卿屬司空。 東漢九卿均于官稱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 除此之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還有:一、光祿勛除西漢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之外,增置 東中郎將 、北中郎將、西中郎將、南中郎將 。 二、少府尚書改稱 尚書臺 ,由西漢的常侍曹 、 二千石曹 、 民曹 、主客曹改為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 ,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 。 尚書臺增設左右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務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臺組織較西漢尚書要重要、龐大的多。 將軍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 衛(wèi)將軍 、 前將軍 、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位次列于九卿 ,位在三公下。 前、后、左、右將軍,位次列于九卿,不常置。 漢朝因為中央集權,將軍主征伐,一般不常置,出征時任命,戰(zhàn)后就罷免。 以上將軍均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 掾 屬二十九人,令史御屬三十一人。將軍以本號領軍的,各有部曲、校尉。 東漢末年時,因為戰(zhàn)事頻發(fā),獲得將軍稱呼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在將軍名號前加前綴,比如討賊將軍、破虜將軍、龍驤將軍、樓船將軍等,這些將軍大多是戰(zhàn)事的封號,相互之間沒有上下級的關系,統(tǒng)稱他們?yōu)殡s號將軍。 地方官職地方官職以州為一級單位,然后是郡、縣。 刺史雖然名義上是地方最高官職,但是他們沒有實權。 刺史的職責是巡查自己州內(nèi)的政情,然后上報給皇帝,本身沒有處置的權力。 同時刺史也沒有管理郡守的職權,理論上他們的互不統(tǒng)屬的。 漢靈帝時,因為黃巾起義,靈帝將刺史再次改回州牧。 成為州牧以后,他們的位置就在郡守之上,掌一州軍政的大全,可以算是一方軍閥。 州之下是郡,也稱為郡國。 東漢以郡為國,分封給皇子。如果是皇子的封地就稱為國,不是封地就稱為郡。 國設國相作為管理,郡則是郡守。 這兩個官職如同州牧一樣,掌管一個郡國的軍政大權,東漢末年中有許多軍閥就是郡守。 在下面一級是縣,縣一般作為列侯的封地。 如果是被封為列侯封地,那么縣就是侯國,不是就稱縣。 侯國如同郡國一樣,都是由國相治理,縣則是由縣令管理,同樣是掌管全縣的軍政大全。 如果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等,她們的封地被稱為邑,體制與侯國相當。 萬戶以上的大縣設縣令一人,縣丞一人,掌民政、文書、倉庫;縣尉二人,掌治安。 萬戶以下縣設縣長一人,縣丞、縣尉各一人。 以上就是全部內(nèi)容,如果有什么要補充的或者有什么錯誤的地方,請在評論區(qū)告訴我。 喜歡本文記得點贊加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