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的傳統(tǒng)文化熱,國學文化大復興的時代里,一提到傳統(tǒng)文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這一點是當下傳統(tǒng)文化,儒家文化推廣的過程中的通病,往往忽略了中國傳統(tǒng)的禮樂文化,宋代著名的大儒朱熹曾說過:儒家是中華禮樂文明的主要闡釋者和代表學派,春秋時期孔子一生追求的周禮,視周公為自己一生的學習楷模和道德導師,其中孔子的儒學思想有兩個核心概念,即“仁”和“禮樂”故而論語中子曰“仁而不仁如禮乎,仁兒不仁如樂何”的著名論句,可見孔子一生對禮樂文化的追求與弘揚。反觀現(xiàn)在社會在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人們忽略了儒家文化“母體”禮樂,宋代大儒朱熹曾經(jīng)說過禮樂與儒學的關(guān)系是“道”與“術(shù)“的關(guān)系,文化的本質(zhì)有“道”和“術(shù)”兩個層面,道是內(nèi)核,本質(zhì),是承載的價值觀體系,關(guān)乎著世道人心。術(shù)是形式,方法和技巧。在社會浮躁和學風浮夸的當下,某些表演性強,熱鬧、花哨,只開花不和結(jié)果的造勢運動,所以我呼吁的是在儒學熱的當下禮樂文化復興才是根本,本文就禮樂文化與儒家相輔相成和當下傳播的意義進行闡述。 關(guān)鍵詞:禮樂:儒家:當下傳播意義:禮樂復興;國學 Abstract: in the era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raze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en we menti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first think of 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which is the common fault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fucian culture, often ignor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rites and music. Zhu Xi, a famous Confucian in the Song Dynasty, once said: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of rites and music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us pursued Zhouli as a learning model and moral tutor for his whole life. There are two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us' Confucianism, namely, 'benevolence' and 'rites and music'. Therefore, the famous saying in the Analects 'benevolence but not benevolence is like etiquette, benevolence and children are not benevolence but like music' can be seen from Confucius' pursuit and promotion of rites and music culture in his whole life 。On the contra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eople ignore the 'mother' ritual music of Confucian culture. Zhu Xi, a great scholar in Song Dynasty, once sai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tual music and Confucianism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o' and 'Shu'. The essence of culture has two levels of 'Dao' and 'Shu'. Dao is the core, essence, and the system of valu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Art is form, method and skill. In the society impetuous and the academic style pompous present, some performance is strong, lively, flowery, only blossoms does not have the result to create the movement, therefore I appeal is in the Confucianism hot present ritual music culture renaissance is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ritual music culture and the Confucianist sup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e present dissemination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ites and music: Confucianism: current communication significance: revival of rites and music; Sinology 一·歷史上禮樂與儒家的關(guān)系中華民族被稱謂禮儀之邦,為何被稱為禮儀之邦?為何中華文明被稱為禮樂文明?是因為禮樂在社會組織和道德教化中發(fā)揮了基礎(chǔ)作用。三千年前自從周公“制禮作樂”開始人人就遵循這套體制,西周建立初期周王朝為了維護統(tǒng)治,為了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和道德準則,當時王室建立了分封制度、宗廟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開啟了禮樂文化建設(shè),其實這個過程是十分漫長,每個制度的建設(shè)都是一個慢慢傳播與踐行的過程,直到西周中葉,經(jīng)百余年努力,各種服務與社會的禮儀慢慢的建立起來,形成了包括天子上朝的朝覲禮儀、諸侯王會盟的禮儀、諸侯以及王后冊封的禮儀、符合軍事戰(zhàn)爭的軍禮、還有祭祀禮儀、喪吊禮儀、射禮、聘禮、賓禮、士婚禮、冠笄、鄉(xiāng)飲酒禮、士相見禮等禮樂規(guī)則,所以自從西周初期禮樂文化制度就被中國士大夫階層踐行于各個外交、政治、社會和人生各個生活之中,那個時代的禮樂文化人人遵循和踐行,從而直接影響禮西周初年各個諸侯國安分守己,百姓安居樂業(yè)路不拾遺的景象,正是大家人人遵禮、守禮、尚禮、知禮的禮樂文化氛圍所影響,所以周公將“先鬼而后禮”“尊而不親”的殷商祭祀禮儀,改造為周代“尊禮尚施”“近人而忠焉”的禮樂制度。 西周所形成的禮樂文明,禮樂文明不僅是儒學產(chǎn)生的母體,也是催生儒家學說的母體和溫床,由于西周良好的禮樂文化環(huán)境沃土,人人以禮樂“仁者”之心溫和的對待國家發(fā)生各種事物,但是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人與人之間不再那么的信任了,道德秩序大亂,信用出現(xiàn)了危機,各個國家因為道德混亂和信任危機從而發(fā)生了社會大亂,這就是孔子所謂的“禮崩樂壞“促使孔子反思禮樂制度崩解的原因,從理論上總結(jié)禮樂文明的精神內(nèi)核,從而創(chuàng)立了作為中華文化主流的儒家學派,沒有周公,則禮樂文明體系難以建立;沒有孔子,則禮樂文明的精神就難以大白于天下,而這正是何以唐代以前周孔并稱的原因所在。 儒家是中華禮樂文明的主要闡釋者和代表學派,但近代以來發(fā)生了兩方面的顯著變化:一是儒家推行社會教化的禮樂制度,漢代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從西漢初年魯?shù)卮笕迨鍖O通在秦禮的基礎(chǔ)上,制定了漢的禮儀。當皇帝上朝時不再是哄哄鬧鬧而是取而代之是威嚴的禮樂儀式和渾厚的莊嚴的雅樂聲音。劉邦才說:“我今日,才知當皇帝之高貴“??梢姸Y樂的治世功能是十分顯著的,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態(tài)也經(jīng)歷了重要的義理和導向,以重建儒家的道德禮儀作為主要的目標,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傳統(tǒng)儒學轉(zhuǎn)變?yōu)榘捕ㄉ鐣刃蚝统缟腥宋年P(guān)懷的思想,其實這于禮樂思想有著很多關(guān)聯(lián)性。 二、當下儒學建設(shè)中應重視禮樂文化教育禮樂文明不僅是儒學產(chǎn)生的母體,也是后來禮樂文化在儒學體系傳播的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幾千年來所有讀書人都在在遵循著禮的文化,在儒家“十三經(jīng)”中《周禮》《儀禮》《禮記》也是士子們必修的重要科目,古代讀書人學習儒家經(jīng)典原因有兩個:一是通過科舉之路做官,學而優(yōu)則仕,二是通過讀書使自己成為一個君子,以修心修身為主,無論是成為以上哪一種人《周禮》《儀禮》《禮記》這三本書基本上是一個人在通往君子之路的必須學習的書籍。反觀現(xiàn)如今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和國學熱的背景之下就忽略了儒家禮樂文化學習,現(xiàn)在各個國學培訓班,國學書院,國學體驗基地,甚至國務院還成立了國學研究中心,其中給我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記得2018我被謀一個國學中心邀請擔任國學比賽的評委,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參加國學比賽的小朋友和老師云集了全國最優(yōu)秀的學生,都有著十分深厚的國學功底,在比賽時小朋友們背誦國學經(jīng)典《論語》《大學》可謂是倒背如流,甚至一些經(jīng)典選篇我自己都無法與之媲美,我還暗暗竊喜儒家文化傳播這下有希望了,并且打算在比賽結(jié)束點評時大大贊美一番,給一些鼓勵,可是令我十分遺憾的是,也是我對當下國學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產(chǎn)生反思的重要原因,當比賽結(jié)束時我去后臺衛(wèi)生間,看到剛才在舞臺上背誦儒家經(jīng)典背誦論語倒背如流的小朋友們個個在后臺大吵大鬧,亂扔垃圾,口吐臟話,不聽從老師指揮者比比皆是,我看到后震驚了,是觸目驚心,我真的被驚倒了,滿地的垃圾和不遵守秩序的學生再聯(lián)想到剛才孩子們論語背誦的那么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蔽耶敃r在反思,我們傳播儒學教育的意義在哪里?目的有何在?即使培養(yǎng)再多的傳統(tǒng)文化接班人國學傳播者對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有什么用?有沒有反思過這個問題?深讀中國文化的人應該知道我們古代的兒童國學教育不是這樣的宋代大儒朱熹《童蒙須知》中記載了我們中國古代對兒童的教育,中國文化的基本命題是立德樹人,即通過教育、踐行,成為人格完善的君子?!吨芤住诽岢觥巴绅B(yǎng)正”的命題,教育孩子“自養(yǎng)正道”、“培根固本” ,乃是“至圣之功”。把人的成長定義為德性的增長,從孔子到孟子、朱子、顧炎武、曾國藩等,歷代精英無不為之大聲疾呼。 三、傳統(tǒng)禮樂教育與人格養(yǎng)成先王之治人,尤重于品節(jié)”,曾國藩稱贊朱熹的《小學》說: “古圣立教之意,蒙養(yǎng)之規(guī),差具于是。蓋先王之治人,尤重于品節(jié)。其自能言以后,凡夫灑掃應對、飲食衣服,無不示以儀則。因其本而利道,節(jié)其性而不使縱,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痹鴩笞拥堋跋幢M浮華,樸實諳練”,“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一)、周人強調(diào)的“童蒙養(yǎng)正“ “童蒙養(yǎng)正”是周人的教育原則,其教育則是培養(yǎng)國家民族未來的棟梁,延續(xù)千秋萬代慧命的無量功德!童蒙養(yǎng)正教育的重要性無以復加,是當今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易經(jīng).蒙卦》說:“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币馑际?,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童稚蒙昧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此時應該用來導向正道,這就是造就圣賢的偉大功業(yè)!所以古人說“三歲看八十”,童年時扎下的善根,會影響他一生,到了八十歲也不會改變。人的性情與情感是從兒童時期陶冶、培養(yǎng)的。在幼稚園,音樂、圖畫、文學和兒童的實際生活是培養(yǎng)兒童情感、道德的主要途徑。他特別提出在幼稚園開設(shè)公民訓練課程的重要性,“就是培養(yǎng)將來做公民的基礎(chǔ),因此可以養(yǎng)成種種合作的精神,愛護團體、愛護國家的精神。同時又可以培養(yǎng)公民應有的知識與技能,砌成一個穩(wěn)固的公民基礎(chǔ)。 (二)、孔子時代兒童禮樂教育 春秋時期孔子認為:《論語》“為學當有次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瑾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人弟為人子的人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行為時常謹慎、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仁者。在上述幾點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則可研習六藝之文?!币簿褪钦f在學習文化之前必須先學習禮儀,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否則是沒有資格學文。所以從孔子時代就對兒童進行了禮樂思想道德的教育。 先秦的學校教育《禮記》八歲入小學、教“小節(jié)”“酒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十五歲入大學、教“大節(jié)”,“教之以窮,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古人將孝親、尊師、友愛、勤儉、禮讓、謙和等理念,以及心術(shù)、發(fā)儀、服飾、飲食、辭令等做人的規(guī)范,轉(zhuǎn)換為明易懂、操作性很強的禮儀,融匯在日常生活讓孩子每天踐行,內(nèi)化于心。孩子可塑性強,久而久之,言行自然優(yōu)雅,此即“少成若天性,慣之為?!?。 《禮記.表記》論君子的容儀德行,是故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 縱觀現(xiàn)代教育可謂是失根的年代,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亂的一塌糊涂,我們看一下西周時期是如何進行兒童禮樂教育的。 凡為人子之理,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爭。《禮記.曲禮》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yè),恒言不稱老《禮記.曲禮》。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尸,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抖Y記.曲禮》 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禮記.曲禮》 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抖Y記》 (三)、朱熹的“童蒙”的教育理念 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今逐目條列,名曰《童蒙須知》。若其修身、治心、事親、接物、與夫窮理盡性之要,自有圣賢典訓,昭然 兒童啟蒙之學,從穿衣戴帽開始,然后是言行舉止,然后是掃灑清潔,然后是讀書寫字,以及各種雜事,都是應當懂得的。今天逐條列出,名字叫《童蒙須知》。如果是修身、治心、事親、接物,以及窮究萬物的理與性的關(guān)鍵,自有圣賢的訓誡,明明白白的可以參考,應當循序漸進地通曉,在此就不再贅述。 皆所當知。這些規(guī)矩, “皆所以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講而習之于幼釋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心成。 這些做人的細節(jié),“修之則悖之則兇”,對人生、對社會都有深影響。 (四)、讀書與讀書? 宋代大儒程頤批評“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 舊時未讀是這個人,及讀了后又只是這個人,便是不曾讀,就如同我2018年當國學比賽評委時親自經(jīng)歷的事情,孩子們讀論語讀書皆能倒背如流,但是有幾個人在踐行里邊的內(nèi)容,其實大儒程頤批評的是在你沒學習文化之前你可以不不知道尊禮,守禮,為什么你先在讀了書更不知道何為禮?讀了書之后有了學問,有了文憑跟變的不如一個文盲,所以我特別的傷感,為什么我們的國學教育成了這般模樣,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禮樂文明教育的缺失,中國禮儀文化道德的缺失,所謂的“童蒙養(yǎng)正”也就是說在這些少年兒童時我們沒有給他們正確的教育,錯,不在學生身上還是在我們的當下的老師,我們?yōu)槭裁床唤探o他們禮儀,為什么不教給他們禮樂?這也是今天我講的最根本的問題,青少年儒家禮樂文化教育。國學的總意,不是主知的,乃是主行的。所以他的哲學,是道德,是倫理,是做人的軌范,是處世的方法。....須知我國今日,并不缺少知識方面,博通今古,淹貫中西,那些十分漂亮的時髦,卻是缺少道德方面,身體力行,刻苦自勵,確實能夠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強漢和笨伯。國學造就人才的可能性,沒有比這個更大了。 李科 禮樂學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守護者,禮樂文化推廣人,曾在國內(nèi)規(guī)劃多個禮樂團,先后畢業(yè)于曲阜師范大學 臺灣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