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是“篆”有抽引(指畫線)、圖案花紋(指結構)之義。篆書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 大篆包括金文、籀文、戰(zhàn)國時六國手寫體(即“古文”)以及除小篆以外的秦系古文字等。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它依附于青銅器,而青銅器多作為宗教祭祀的禮器。商末至西周中期的金文反映了大篆孕育、成熟的過程。周宣王時編有字書《史籀篇〉,其字為經(jīng)過整理的大篆,史稱“籀文”。 商代至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一般先寫陶范上, 然后契刻,最后澆鑄而成,故較多地保留了毛筆書寫的意趣,曲線多于直線,線條趨于圓潤流轉。西周中后期金文已是成熟大篆,肥筆消失,筆畫趨于線條化、平直化;結構漸趨方整、緊湊、簡約,風格多樣。代表作品如《大盂鼎》、《虢季子白盤〉 、《毛公鼎》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系文字在繼承西周金文、籀文的基礎上,字形日趨規(guī)整勻稱,象形程度逐漸降低?!妒奈摹凳怯纱笞蛐∽^渡階段最接近小篆的大篆作品。六國金文則打破西周以來的文字傳統(tǒng),客觀上促成了大篆書風的多樣化。 3.小篆 自漢末以后,篆隸很快退出了實用文字的歷史舞臺。晉代以后,行草和楷書占據(jù)了書法舞臺的主要地位,登上了書法藝術的高峰。自此后到明代的一千三百多年間,存世的著名篆書書法作品寥若辰星。清初范永淇和鄧石如倡導碑學后,大興秦漢碑刻,于是篆書又風靡一時,直到清末,追隨者眾多,且高手如云,名家輩出。自范、鄧以后,聲譽卓著的名家有包世臣、吳熙載、趙之謙、趙叔孺、吳大徽、羅振玉、楊沂孫、吳昌碩等,實在不勝枚舉。他們?yōu)樽瓡陌l(fā)展和繼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啟了篆書在清代的中興,為當代篆書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經(jīng)驗。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