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破日是每一甲子年(商朝歷法使用「天干地支」的60循環(huán)紀日法。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從天干的第一個字「甲」和地支的第一個字「子」,開始依序各取一字組合,配成甲子、乙丑、丙寅、.......,直到癸亥,共取60次。之后又從甲子開始新的循環(huán)。 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只按60干支的次序記年,這就是干支紀年法。每一循環(huán)必須從「甲子」開始,滿60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我們?nèi)绾螌⒐攴輷Q算作干支呢?因為干支紀年從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開始。公元3年是癸亥,這是60甲子的最后一年,所以次年是甲子年,是一個新的循環(huán)開始。 因此,太乙數(shù)統(tǒng)宗記載:「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注:夏朝正月建寅,周朝建子,自漢朝以降年首建寅,故此甲子年甲子月以今之歷法乃上一年即癸亥年之甲子月也。) 1984年是甲子年,60年后的2044年就是下一個甲子年了。但在甲子年里是沒有甲子月的!只有天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才有甲子月出現(xiàn)。至于甲子日就年年都有啦! 求太乙積年術(shù) 今以上元甲子距景泰二年辛未歲一千一十五萬五千三百六十七歲。 置演紀上元甲子距大元大德七年癸卯,歲積一千零一十五萬五千兩百一十九年,上考往古,每歲減一,驗將來,每年加一,此太乙累積年之算。 此演紀上元甲子,乃七曜齊元之法也,其法自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天正冬至,日月合壁,五星聯(lián)珠,皆合于子,是為上元,由此推來之數(shù)也。若以帝堯上元甲子造歷到今,上下止三千六百余年,此七曜齊元之非術(shù)也,故太乙歲月日時四計之數(shù),皆從于上古齊元甲子為上元第一紀之初也。 注: 先查詢景泰為公元哪一年,以方便換算。 景泰二年為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干支辛未。 即公元1451年為上元甲子后10155367年。 大德七年為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干支癸卯。 即公元1303年為上元甲子后10155219年。 積算曰演紀。 甲子年的始點為冬至點(接近或相同于近日點), 甲子月的始點為冬至點(冬至為子月), 甲子日的始點為甲子月之朔旦(日月合壁)。 若只看年月日,此時太陽行到黃道的最南端,日、月、地心及觀測點在同一條直線上, 且日、月在地心的同一邊,觀測點在地心的另一邊。 此段說明太乙積數(shù)的基本點,之后時間俱從此點再向后推算。
前1600年是信史的開始(有證據(jù)的文字的出現(xiàn)(甲骨文)),也就是從商朝開始
那個夏(前2070年——前1600年)我也不是很認可它的確切存在 從前841弄也可以 這個是確切紀年的開始
前841年-1948年
這個比較爽 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是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公元1948年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紀年的終結(jié) 從“共和”走向“共和” 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巧合
唐武帝會昌四年中元甲子,歲入第五紀,公元844年,歲紀10154761
唐昭宗大復四年下元甲子歲入第六紀公元904年,歲紀10154821 宋太祖乾德二年上元甲子歲入第一紀公元964年歲積10154881 宋仁宗天圣二年中元甲子歲入第二紀公元1024年,歲積10154941
關(guān) 于 太 乙 年 局 的 探 討
索 太乙,是我國古代術(shù)數(shù)學中的三大秘術(shù)之一。太乙式、奇門式、六壬式同稱“三式”,被視為高層次預(yù)測學。1977年春,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fā)掘的西漢汝陰侯墓的出土文物中,有一具占盤,有學者認為是太乙式盤。有關(guān)“太乙”一詞,在戰(zhàn)國時就已出現(xiàn)了。 太乙歷譜分年局、月局、日局和時局,但年局的推算流傳有兩個參數(shù)。如《易學大辭典》(華夏出版社)中有:從帝堯甲子至公元零年,有10153977(《太乙淘金歌》載)和10153917(《太乙統(tǒng)宗》和《太乙金鏡式》載)兩種計法。 那么這兩種計法應(yīng)該是哪種計法呢?我們可以用有關(guān)參數(shù)來推算出合理的一種。推算中的有關(guān)資料來自《太乙考證》(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楊景磐著),推算方法來自《萬年甲子、星期速算法》(科學普及出版社,溫小平編著)。以《太乙考證》提供的依據(jù):“太乙五元六紀是從太乙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天正冬至開始的”。根據(jù)這個條件,再結(jié)合具體的“太乙”年局和日局,以及儒略歷周期。并找出他們?nèi)叩墓餐芷冢?440年),就能推算出與“太乙”日局相同步的“太乙”積年數(shù),或者說“太乙”的起始時間。這個時間是公元前538年12月19日或公元903年12月19日。與太乙日局相對應(yīng)的“太乙”積年數(shù)是:到公元零年(即公元前1年)太乙積年10153977。 推算這個結(jié)果需要了解儒略歷、格里歷(即公歷)和我國農(nóng)歷的有關(guān)知識。儒略歷和格里歷產(chǎn)生于西方,也稱西歷。下面先將這三種歷法以及推算中需要的相關(guān)知識做簡單介紹,然后再進行推算。 一、儒略歷和格里歷 用西歷推算太乙日局有一定的長處,這是因為在西歷中,平年每年的天數(shù)和閏年每年的天數(shù)是確定的。格里歷是由儒略歷改進而來或者說儒略歷是格里歷的前身。 儒略歷是公元前46年,由羅馬最高統(tǒng)治者儒略·凱撒頒行而得名的。儒略歷全年設(shè)12個月, 1、3、5、7、8、10、12各月份為大月有31天,4、6、9、11各月份為小月有30天,唯2月份平年為28天,閏年為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閏年全年有366天,和今天使用的公歷(即格里歷)的月完全相同。儒略歷4年中就有一個閏年,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數(shù)之年都是閏年。儒略歷每年的平均天數(shù)是(365×3+366)÷4=365.25天。 1582年3月教皇格里高利發(fā)布改歷命令:把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以后的第一天改為格里歷1582年10月15日;每400年中抽去3個閏日,而能被4整除的年數(shù)之年是閏年,但對于世紀年(百年整數(shù)倍),只有被400除盡的才能算是閏年。這樣格里歷與儒略歷相比較,每一年中的月份和天數(shù)都沒有變,只是把日期向后錯了十天,同時把循環(huán)周期增加到了400年,400年中共有97個閏年,400年中的總天數(shù)為400×365+97=146097日。平均每年的天數(shù)146097÷400=365.2425日,與回歸年相比較,每年只多出了0.0003天,大約是26秒。要經(jīng)過3300多年才比回歸年多出一日。 儒略歷和格里歷在歷史上的使用有一個“分界點”,在講述1582年10月4日以前的事件時,用的都是儒略歷;在講述1582年10月15日以后的事件時用的都是格里歷,這是約定俗成的,不需要說明。 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干和地支按順序搭配有60個組合,又稱“六十花甲子”。“六十花甲子”周而復始,無限循環(huán)。其順序見(表2): 甲子 01(-59) 甲戌 11(-49) 甲申 21(-39) 甲午 31(-29) 甲辰 41(-19) 甲寅 51(-9) 乙丑 02(-58) 乙亥 12(-48) 乙酉 22(-38) 乙未 32(-28) 乙巳 42(-18) 乙卯 52(-08) 丙寅 03(-57) 丙子 13(-47) 丙戌 23(-37) 丙申 33(-27) 丙午 43(-17) 丙辰 53(-07) 丁卯 04(-56) 丁丑 14(-46) 丁亥 24(-36) 丁酉 34(-26) 丁未 44(-16) 丁巳 54(-06) 戊辰 05(-55) 戊寅 15(-45) 戊子 25(-35) 戊戌 35(-25) 戊申 45(-15) 戊午 55(-05) 己巳 06(-54) 己卯 16(-44) 己丑 26(-34) 己亥 36(-24) 己酉 46(-14) 己未 56(-04) 庚午 07(-53) 庚辰 17(-43) 庚寅 27(-33) 庚子 37(-23) 庚戌 47(-13) 庚申 57(-03) 辛未 08(-52) 辛巳 18(-42) 辛卯 28(-32) 辛丑 38(-22) 辛亥 48(-12) 辛酉 58(-02) 壬申 09(-51) 壬午 19(-41) 壬辰 29(-31) 壬寅 39(-21) 壬子 49(-11) 壬戌 59(-01) 癸酉 10(-50) 癸未 20(-40) 癸巳 30(-30) 癸卯 40(-20) 癸丑 50(-10) 癸亥 60(00) 干支下面的數(shù)字是干支的代碼,代碼是干支的代號,在運算中干支是由其代碼來代表的。這個數(shù)字不論正負代表的都是這個干支。如“59”或“-1”代表的就是干支“壬戌”。在運算中干支的兩個代碼是等同的,它們之間可以相互取代,或者說同一個干支中的兩個代碼是相等的,即59=-1。同一個干支的兩個代碼的絕對值之和等于60,正代碼減60就等于負代碼,負代碼加60就等于正代碼。詳細內(nèi)容請參閱《萬年甲子、星期速算法》中的第一章“日干支的推算法”。 2、推算日干支的公式 推算日干支的方法見《萬年甲子、星期速算法》,在這里只簡單敘述算法。推算日干支的公式是: 日干支代碼=年代碼+月代碼+日代碼 公式中的日干支代碼就是(表2)中干支下面的數(shù)字;日代碼就是日期本身,如5月28日,這28日的日代碼就是28;月代碼是固定不變的見下(表4): 月份 代碼 55* 26* 上表中是以2000年為坐標原點,推算出的平年的月代碼,但閏年1月和2月的代碼比平年的少1個數(shù),閏年1月的代碼是54,2月的代碼是25(如上表中*號所示),而閏年中其它月份的代碼和平年的相同。在干支運算中,所有絕對值大于60的數(shù),都要除以60求其余數(shù)。在運算中,不論用正代碼運算還是用負代碼運算,其運算結(jié)果都是相同的,這是因為,正負代碼之間可以任意取代或者說相互轉(zhuǎn)換。 年代碼的計算公式是: 年代碼(儒略歷)=-(5X+X年中的閏年數(shù)-10) 上式中的X是儒略歷某年到公元2000年的周年數(shù)。如求公元904年(凡1582年10月4日之前的時間,如不特殊說明,指的都是儒略歷)的年代碼。X=2000-904=1096,則年代碼=-[1096×5+1096÷4-13]=-5741。-5741÷60=-95余-41,這-41或60-41=19就是904年的年代碼。 3、尋找四個連續(xù)的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 從《易學大辭典》中可以得出,不論出于什么樣的原因,最終的結(jié)果(或最終相當于),是太乙積年有兩個數(shù)據(jù)。一個是到公元前1年,太乙積年有10153977年;另一個是到公元前1年,太乙積年是10153917年。因為太乙年周期、太乙日周期和儒略歷三者的共同周期是1440年,在1440年周期中有四個太乙年周期(即四個360年)。這樣,在四個連續(xù)的太乙年周期的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中,必然有一個年份是1440年周期的一個起始點?,F(xiàn)以公元前1年的兩個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找出四個公元后連續(xù)的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 以太乙積年到公元前1年是10153977年為依據(jù)。10153977÷360=28205余177年,360-177=183。也就是說公元183年是一個太乙年周期(360年)中的最后一年,從公元184年開始又是新的一個太乙年周期,而184年是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從184年開始,每過360年就是一個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184+360=544;544+360=904;904+360=1264。同理也可以得出公元前1年,太乙積年為10153917年的公元后的四個連續(xù)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見下(表5): 從公元后開始連續(xù)的四個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 第一個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 (儒略歷) 第二個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 (儒略歷) 第三個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 (儒略歷) 第四個甲子入第一紀的年份 (儒略歷) 以公元前1年太乙積10153977年為依據(jù) 184年 544年 904年 1264年 以公元前1年太乙積10153917年為依據(jù) 244年 604年 964年 1324年 4、以(表5)中兩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找出其年周期的第一天即甲子日 太乙局在具體應(yīng)用中用的是“周歷”,為了推算其起始日期的方便,在以下的推算中用的全是儒略歷。這里設(shè)定三個前提條件: 1、 太乙局的起始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1600年之間。 2、 它的起始日期是,從節(jié)氣上說是某一年的冬至日,從干支上說是甲子日。 3、 太乙年局、日局都是從同一個時間點上開始運行的,從起始日開始到今天,是連續(xù)進行的,中間沒有間斷。 年 年代碼 19 49 19 49 34 4 34 4 從公元后開始連續(xù)的四個甲子入第一紀的時間 第一個甲子入第一紀的時間 (儒略歷) 第二個甲子入第一紀的時間 (儒略歷) 第三個甲子入第一紀的年時間(儒略歷) 第四個甲子入第一紀的時間 (儒略歷) 以公元前1年太乙積10153977年為依據(jù) 183年12月19日(甲子日) 544年1月18日(甲子日) 903年12月19日(甲子日) 1264年1月18日(甲子日) 以公元前1年太乙積10153917年為依據(jù) 243年12月4日(甲子日) 604年1月3日(甲子日) 963年12月4日(甲子日) 1324年1月3日(甲子日) 從(表7)的8個日期中可以看到,243年12月4日和963年12月4日,不在12月11日到12月31日之間,不可能是冬至日,不符合條件,把它們舍去。 在余下的六個日期中,只有兩個日期有意義,它們是903年12月19日和1324年1月3日。 903年12月19日的意義在于,以它做為1440年周期的起始時間,它能和現(xiàn)在社會上流傳的太乙日局相吻合,也就是說以公元前1年太乙積10153977年,做為太乙年局的依據(jù),是和《太乙考證》中提到的太乙日局是同步的,他們有共同的起始時間;而以公元前1年太乙積10153917年,做為太乙年局的依據(jù),它和社會上流傳的太乙日局沒有共同的起始時間。 再看農(nóng)歷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即公歷2000年1月7日,這一天的太乙日局。從“日梭萬年歷”中查得這一天的儒略日是2451551, 可知此日太乙在第一紀,第一甲子元第一局,是新的一個太乙日局周期的開始。這一天的干支一定是甲子。 如果還有其它不同的太乙日局,就用某一天的儒略日減去(表9)中的公元前1557年1月3日的儒略日,再計算結(jié)果看是否能“合上”這不同的太乙年局和日局,如都能“合上”就證明這個不同的太乙局的起始時間是公元前1557年1月3日。如果有這樣的太乙局的話,那么,這個太乙局的起始時間才是:從“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天正冬至”開始運行的。 ②、用公歷推算太乙日局 用公歷推算太乙日局時只要記住一個原點就可以了。如2000年1月7日是一個日局周期的開始,可以把這一天定為原點。公歷中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閏年和平年的不同只在于平年2月有28天,閏年2月有29,其它也沒有不同之處,所以很好推算日期。如問2009年3月1日的太乙日局。從2000年1月7日到2009年3月1日共有:365×9(從2000年到2008年共9年)+3(三個閏年)-6(2000年多算的6天)+31+28+1(31+28+1是09年1月、2月和3月的1天)=3342天,則:3342÷360=9余102 可知此日太乙在第二紀,第二丙子元第30局。這一天的干支是乙巳。 再比如問1997年12月12日的太乙日局。從1997年12月12日到2000年1月6日共有:20(97年的20天)+365×2(98、98兩年的總天數(shù))+6(2000年的6天)=756天,756÷360=2余36。 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推2000年1月7日之前的太乙日局時,是逆著時間的方向推算的,所以這個余數(shù)36,代表的是1997年12月12日這一天,是從一個太乙周期的最后一天開始從后向前數(shù)是第36位(或第36天),如從一個太乙周期的第一天開始從前向后數(shù)的話,它相當于第360-(36-1)=325天,325÷60=5余25,325÷72=4余37,由此可知此日太乙在第六紀,第五壬子元第37局,其日干支是戊子。 6、太乙年局的推算 不論采用公元前1年太乙積年10153977年計算,還是采用公元前1年太乙積年10153917年推算太乙年局,都可以找一個“計算原點”。在計算中可以用公元年數(shù)減去這個原點的公元年數(shù)來求得。以公元前1年太乙積年10153917年為例:因為10153917÷360=28205余117,360-117=243,即公元243年可做為一個“計算原點”。比如求1964年的太乙年局,1964-243=1721 此年為甲辰年太乙行第五紀第41年,第四庚子元第65局。 如以公元前1年太乙積年10153977為例:10153977÷360=28205余177,360-177=183,即公元183年也可以做為一個“計算原點”。再用這個原點求1964年的太乙年局,1964-183=1781 1781÷360=4余341 即以公元前1年太乙積年10153977年計算,此年為甲辰年太乙行第六紀第41年,第五壬子元第53局。 由此可得出太乙年局的“計算原點”見下(表10): 推算依據(jù) 公元前1年太乙積10153917年 公元前1年太乙積10153977年 計算原點 公元243年 公元183年 |
|
來自: 無無名nnkurot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