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靈1a, 蕢乙文1a, 仲瑞1b, 楊倩倩1a, 張曉雪1a, 溫曉玉1a, 禹成男2, 金清龍1a1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 a.肝膽胰內(nèi)科;b.神經(jīng)內(nèi)科;2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清津醫(yī)科大學 消化內(nèi)科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PBC)可合并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干燥綜合征(SS)、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ITP)、溶血性貧血和系統(tǒng)性硬化癥等,其中以SS最常見,而合并ITP者少見。PBC同時合并SS及ITP者更為少見,國內(nèi)外均罕見報道。病例資料 患者女性,52歲,因“乏力2個月,左側季肋部疼痛伴咽痛1個月余,發(fā)現(xiàn)血小板減少半個月,發(fā)熱5 d”于2012年11月5日入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颊呔売?012年9月5日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乏力,未系統(tǒng)診治。2012年9月16日患者出現(xiàn)左側季肋部疼痛伴咽痛,于2012年10月21日就診于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肺CT提示雙肺肺炎,經(jīng)抗炎、對癥治療后上述癥狀明顯好轉,血常規(guī)示血小板、白細胞減少,骨穿刺提示巨核細胞成熟障礙,給予輸注血小板及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7 d,自覺一般狀態(tài)好轉,血小板水平曾一度升高至50×109/L,后再度下降至10×109/L,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白細胞上升至正常水平,期間出現(xiàn)過敏癥狀,表現(xiàn)為全身彌漫性紅色點狀皮疹。2012年10月31日患者開始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波動在39 ℃左右,伴咳嗽、咳黃色黏痰,且咽痛加重,伴腹痛、腹瀉,1天10余次,2012年11月5日為求進一步系統(tǒng)診治就診于本院。病程中患者腹脹、食欲下降,近3個月體質量下降約5 kg。詳細追問患者病史,患者自述口干、眼干多年,進食固體食物時必須伴水送下。既往:體健。查體:身高160 cm,體質量63 kg;無貧血貌,雙上肢靜脈輸液部位可見片狀瘀斑,腹部及雙下肢可見彌漫性紅色點狀皮疹,壓之不退色,全身皮膚觸痛陽性,眼瞼呈輕度可凹陷性水腫;舌苔厚,口腔黏膜可見散在出血點,咽部紅赤、干燥,咽后壁可見片狀白斑;左頸部可觸及黃豆大小的淋巴結1枚,質地中等,活動度尚可;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散在濕性啰音;腹軟,腹部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輕度可凹陷性水腫。輔助檢查:血小板5×109/L,RBC 3.56×1012/L,Hb 107 g/L,WBC 8.14×109/L,CRP 162.00 mg/L,ESR:39 mm/h;真菌D-葡聚糖檢測:81.9 pg/ml;咽拭子:真菌孢子;半乳甘露聚糖試驗:1.148;痰培養(yǎng):嗜麥芽寡養(yǎng)單胞菌。肝功能:AST 206 U/L,ALT 72 U/L,ALP 407 U/L,GGT 363 U/L,Alb 25.4 g/L??筂2抗體>200 RU/ml;抗核抗體1∶3200;抗SSA(+)。淚液分泌試驗(雙):右5 mm/5 min;左3 mm/5 min。凝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便培養(yǎng)、血培養(yǎng)、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抗體、溶血試驗、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篩查等結果未見明顯異常。肺部CT提示肺炎。全腹CT示:肝臟略飽滿,各葉比例欠協(xié)調,肝門肝裂略寬,待除外慢性肝損傷;脾不大;盆腔少許積液。骨髓涂片示:(1)全片找到巨核細胞100個,幼巨核細胞4%,顆粒巨核細胞95%,產(chǎn)板巨核細胞1%,血小板少見。(2)血片分類:各類細胞比例淋巴細胞略高,部分細胞有中毒顆粒,血小板少見。檢驗診斷:巨核細胞成熟不良,粒細胞有明顯中毒顆粒,不除外感染。T淋巴細胞抗原受體γ、T淋巴細胞抗原受體β及B淋巴細胞免疫球蛋白重鏈重排結果為陰性。染色體分析:分析15個細胞均為正常核型。臨床診斷 PBC,SS,ITP,雙肺肺炎,低蛋白血癥。治療 在院期間,給予熊去氧膽酸(UDCA)、保肝、抗炎、對癥的基礎上,醋酸潑尼松片10 mg/d,口服(2012年11月7日-2012年11月15日),甲強龍40 mg/d,靜點(2012年11月7日-2012年11月15日),丙種球蛋白25 g連續(xù)靜點2 d(2012年11月8日-2012年11月9日),并應用酚磺乙胺預防出血,輔以阿法骨化醇、維D鈣咀嚼片預防骨質疏松。經(jīng)上述治療后,患者癥狀較前明顯好轉,無發(fā)熱,左頸部淋巴結明顯減小,肝功能指標較前好轉,血小板水平恢復正常(圖1),復查肺CT示雙肺肺炎較前明顯減輕。出院后,囑其醋酸潑尼松片70 mg/d,口服,每周減量1次,減少上周用量的10%左右,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離子、血糖等。減至10 mg/d 維持。2018年12月20日電話隨訪患者,患者述無乏力、瘙癢,口干、眼干明顯減輕,期間定期復查肝功能、血常規(guī),肝功能指標穩(wěn)定,血小板水平正常。應用激素治療后,患者出現(xiàn)明顯滿月臉癥狀,體質量至2018年12月20日增加約20 kg。PBC的發(fā)病機制是復雜的、多因素的,遺傳和環(huán)境、感染等因素共同決定了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診斷標準參照2018年美國肝病學會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實踐指導,UDCA是被美國肝病學會和歐洲肝病學會指南推薦用于治療PBC的一線藥物。PBC常與幾種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最常見的是SS(56.1%),我國以中老年女性多見,是自身免疫疾病累及外分泌腺體的表現(xiàn),有47%~73%的人存在眼干、口干癥狀,30%~50%的患者SS客觀檢查(如Schirmer試驗或唾液腺流率下降)結果為陽性,26%~93%的PBC患者唾液腺活檢組織學特征符合原發(fā)性SS。SS的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干燥綜合征國際分類(診斷)標準,治療措施包括:對癥治療、改善外分泌腺體功能的治療、免疫抑制和免疫調節(jié)治療等。ITP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是出血伴隨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絕大多數(shù)找不到明顯發(fā)病原因,被稱為原發(fā)ITP。另一部分為繼發(fā)性ITP,是多種復雜因素或疾病共同作用所致。繼發(fā)性ITP病因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及淋巴增生性疾病等。血小板減少是慢性肝病常見的血液學并發(fā)癥,若進展到肝硬化階段由于脾功能亢進可致血小板減少。PBC作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涉及的免疫反應比較復雜,既包括天然免疫反應,又包括適應性免疫反應。大約40%的患者可檢測到抗血小板自身抗體,免疫介導的血小板破壞可能導致相當一部分PBC患者血小板減少。ITP的診斷尚無金標準,主要依據(jù)孤立性血小板減少,外周血分析無異常,排除血小板減少的繼發(fā)原因,推薦長療程皮質類固醇作為一線治療,當需要更快地增加血小板數(shù)量時,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可與皮質類固醇一起使用。本例患者乏力2個月,肝功能提示ALP水平升高,抗M2抗體陽性,排除病毒性、酒精性、藥物等常見肝損傷因素,此診斷可明確,確診后即給予UDCA、保肝治療。患者自述口干、眼干多年,在進食固體食物時必須伴水送下,抗SSA陽性,并于眼科行淚腺分泌試驗明確干眼癥,考慮SS診斷明確,本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主要是采取措施改善癥狀, 控制和延緩因免疫反應而引起的組織器官損傷的進展以及繼發(fā)性感染,故給予玻璃酸鈉滴眼液點雙眼,同時針對相關癥狀及輔助檢查給予抗感染治療。病程中患者腹脹、食欲下降,可能為S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所導致的胃腸道黏膜層外分泌腺體病變所致,治療上給予胃黏膜保護劑?;颊呷朐簳r血小板水平極低,結合骨穿及基因重排結果,且患者本身合并有自身免疫性肝病、SS,輸注血小板未見明顯好轉,激素聯(lián)合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療有效,考慮患者為ITP。ITP是臨床排除性診斷,PBC本身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會引起血小板減少,但繼發(fā)性ITP患者的血小板減少治療比較困難,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效果不如原發(fā)性ITP,故考慮患者為PBC繼發(fā)所致可能性不大?;颊哐狝lb為25.4 g/L,提示肝臟合成Alb能力已嚴重下降,但腹部CT僅提示盆腔少許積液,無脾大,血常規(guī)提示孤立性血小板嚴重減少,WBC和RBC均未見明顯異常,故可排除脾功能亢進所致血小板減少?;颊叱鲈簳r血小板即恢復正常水平,目前隨訪患者,病情平穩(wěn),可見對于此類患者,長療程激素治療效果顯著。PBC合并SS及ITP比較少見,此患者病情嚴重,積極完善相關檢查,及時激素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甚至多器官出血,治療效果顯著。該病例可提高臨床醫(yī)生對此病的認識,對診斷及治療具有指導意義。引證本文:陳慶靈,蕢乙文,仲瑞,等. 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合并干燥綜合征及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1例報告[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9, 35(7):
1599-1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