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群豪爭霸,魏蜀吳龍爭虎斗一場,最后卻讓司馬懿坐收漁利。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熬死諸葛亮,顛覆曹魏取而代之,成為笑到最后的贏家,只因為他做到了這三點: 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一、沉得住氣 《三國演義》中堪與足智多謀的諸葛孔明一較高下的人物屈指可數(shù),其中能夠讓諸葛亮頭疼不已的差不對也只有老對頭司馬懿了。但是司馬懿是一個沉得住氣的人,沉得住氣的人內(nèi)心堅定,情緒已經(jīng)不能夠左右他們的意志,這樣的人自然有大成就。在充滿誘惑陷阱的現(xiàn)實生活中,更要沉得住氣。 沉不住氣的人,很容易就會被激怒失去理智,甚至歇斯底里,自暴自棄,成為情緒的奴隸。沉得住氣不僅是成熟的標志,更是冷靜的彰顯,理智的沉淀。 人生旅途,難免有低谷或高峰,有失意或得意,無論在什么境地,都一定要沉得住氣。 二、彎得下腰 曹爽為了大權(quán)獨攬逼郭太后遷宮,意圖將年幼的皇帝變成自己的傀儡,完全不顧忌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通過明升暗降將司馬懿從太尉變成太傅,奪了司馬懿的實權(quán),在權(quán)傾朝野的曹爽面前司馬懿一再退讓。 司馬昭忿忿不平說,曹爽實在太過分了,這是在凌辱司馬家,忍無可忍之時就無需再忍。 但司馬懿聽了兒子的一腔憤懣卻非常平靜,他問司馬昭,'這曹爽比諸葛亮如何?' 司馬昭回答道:'螻蟻爾。'司馬懿又進一步告訴兒子,與螻蟻一般的人硬碰硬拼個頭破血流,豈不是愚蠢?面對囂張跋扈的曹爽,老成持重的司馬懿選擇避其鋒芒,學會彎腰。彎下腰來是韜光養(yǎng)晦,為了等待時機,凝聚反擊的力量。 次年,李勝到荊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馬懿辭行,司馬懿更在他面前裝出重病的樣子,因此令曹爽對他更為松懈。 于此同時,司馬懿卻與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以及太尉蔣濟等人暗中籌謀。 適時的彎腰,不是無原則的妥協(xié),這是一種睿智的策略,是一種取舍的智慧。 面對鋒芒畢露的人,沒有必要與其針鋒相對劍拔弩張,有時候一些迂回和退讓,未嘗不是一種巧妙的人情達練。 三、抬得起頭 一時的忍讓是智慧,一輩子的卑躬屈膝便是懦弱,關(guān)鍵時刻一定要抬起頭來敢于作為。正始十年正月,少帝曹芳拜謁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皆隨同前往。蟄伏多年的司馬懿終于等來了抬頭挺胸的機會。曹爽隨御駕出行,浩浩蕩蕩耀武揚威,導致城中戒備松弛,武力薄弱。 司馬懿先是請來被幽居的郭太后的旨意,關(guān)閉城門,占領武庫,率領3000死士便發(fā)動了影響歷史走向的高平陵之變。對于時機把握的準確,出手時的雷厲風行,都可以看出司馬懿的果敢狠辣。司馬懿沒有立刻去曹魏而代之,而是痛陳曹爽的種種罪行。 有魄力,敢于行動,在關(guān)鍵時刻抬得起頭,才能有所作為。 抬得起頭,不僅是一種敢于面對的勇氣,更是一種對于人生的自信。 生活中難免遇到坎坷挫折,但一時的失意從來不能代表永遠的失敗。只要有抬得起頭的力量,就有仰望星空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