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楓橋夜泊》 “黃河遠上白云間”, 還是“黃沙直上白云間”? 讀書要想有所得就得思考。 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薄肮砩窠讨本褪窃诜磸退伎己笏霈F(xiàn)的豁然開朗境界。 如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首句有的版本作“黃沙直上白云間”,孰是孰非?這就需要思考。氣象學家竺可楨在《物候學》一書中認為應當作“黃沙直上白云間”,因為它符合唐朝開元年間玉門關一帶春天幾乎每天到日中黃沙直沖云霄的情況,而黃河與涼州及玉門關相距遙遠,談不上有什么關聯(lián)。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詩人為了更好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詩中出現(xiàn)地名的方位與距離同實際情況不符的現(xiàn)象,是允許的。那么究竟哪一句才符合詩的原貌呢?我們仔細揣摩詩意,就會發(fā)現(xiàn)此詩貫穿全篇的是一個“怨”字。第一句作“黃沙直上白云間”,方能顯示出玉門關一帶風沙之大,環(huán)境之惡劣,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出一個“怨”字。如果戍邊將士生活在美好的環(huán)境中,抱“怨”的理由似乎就不那么充分了。 “春來發(fā)幾枝”, 還是“秋來發(fā)故枝”? 思考與否的標志之一在于能否提出問題。 如王維的《相思》,通行本作:“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p> 紅豆一名相思子,《中國高等植物》卷七《相思子》稱其產自臺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云南等地區(qū),“花期3—6月,果期9—10月……種子質堅,色澤艷麗,可作裝飾品”。這首詩的前兩句說秋天的果實長在春天的枝條上,當然是個問題。查陳鐵民的《王維集校注》,第二句作“秋來發(fā)幾枝”,顯然要比“春來發(fā)幾枝”合理多了。 但是“秋來發(fā)幾枝”一作“秋來發(fā)故枝”,究竟哪一句符合原貌呢?這又是一個問題。 “秋來發(fā)幾枝”是疑問句,“秋來發(fā)故枝”是陳述句,兩者的意思差別很大。特別是“故枝”系專指,而非泛稱。如果原文是“秋來發(fā)故枝”,那么王維與“君”還曾在一起采過紅豆。查陳鐵民編的《王維年譜》可知,王維在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至嶺南負責科舉考試,于次年春天回京。他確實有條件與朋友一道在嶺南采過紅豆。因為“秋來發(fā)故枝”來自實際生活,具有個性化色彩,別人寫不出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才是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 “烏”是烏鴉、喜鵲還是烏臼? 讀書要能發(fā)現(xiàn)問題,必須具有懷疑精神,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且,善疑者還要能疑人之所不疑。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笔拙渲械摹盀酢弊?,有的解釋成烏鴉,有的籠統(tǒng)地稱為“烏鵲”,有的認為無須解釋而未做解釋。無論是烏鴉還是喜鵲,它們發(fā)聲的特點都是叫,而非啼,可見“烏”為何鳥還是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其實這首詩中的“烏”指烏臼鳥,其特點是黎明即啼,如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云:“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將烏臼鳥與報曉的公雞相提并論,就反映了其黎明即啼的特點。弄清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第一句詩描寫的是清晨時的情景。 烏臼鳥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這句詩還告訴我們詩人直到天亮仍處于失眠狀態(tài),烏臼鳥一叫他就聽到了。后三句采用倒敘方法,寫詩人整個夜晚都難以入眠。他的愁為何如此之深呢? 據(jù)《唐才子傳》記載,張繼于天寶十二載(753)考取了進士,尚未獲得一官半職,安史之亂就在天寶十四載(755)一月爆發(fā)了。天寶十五載(756)六月,玄宗倉皇奔蜀。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寫“愁”是這首詩的主題,正因為詩中的“愁”交織著詩人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所以這首《楓橋夜泊》成了寫愁的代表作。 如上,讀書貴在思考,既要通過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又要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思考了,方能有所斬獲。 |
|
來自: qweasdzxcrty > 《知識》